图书介绍

5.12汶川大地震同震断裂及地震地质灾害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5.12汶川大地震同震断裂及地震地质灾害
  • 付小方,侯立玮,李海兵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2369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5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71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5.12汶川大地震同震断裂及地震地质灾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构造背景8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8

一、位置与交通8

二、地形地貌概况8

第二节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9

第三节 大地构造格架与分区特征10

第四节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特征14

第五节 区域构造发展与演化16

第二章 龙门山构造带新构造运动及活动断层特征18

第一节 区域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特征19

一、区域地貌特征19

二、新构造运动的特征19

第二节5.12汶川大地震前主要活动断裂带基本特征21

一、茂县-汶川断裂带21

二、北川-映秀断裂带26

三、安县-灌县断裂带30

四、平武-青川断裂带33

五、龙泉山断裂带34

六、龙门山山前拗陷中“潜伏活动断裂”37

七、邻区断裂43

第三节 历史地震与活动性断裂的关系45

一、龙门山断裂带历史地震记录45

二、2008年5.12之前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代表性地震简述48

三、历史地震与活动性断裂的关系54

第三章 汶川大地震及主要同震地表断裂变形特征57

第一节 汶川大地震主要特点57

一、震级大、烈度高、史无前例57

二、余震频繁,震源浅,属典型主震-余震型地震59

三、宏观震中两地分布60

四、大地震发生于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微弱的龙门山构造带61

五、受害范围广,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破坏极为严重61

第二节 汶川地震同震断裂的鉴别62

一、构造成因的同震断裂63

二、非构造成因地表破裂(地裂缝)63

第三节 汶川地震主要同震断裂的变形特征64

一、主要同震地表断裂的区域产布特征64

二、主要同震地表断裂的变形特征65

第四节 同震断裂的主要构造变形样式112

一、台阶状单斜褶皱式112

二、不对称拱曲褶皱式112

三、单一逆冲断裂陡坎式113

四、不规则爆裂式114

五、斜列-拉分式114

第五节 都江堰市隐伏活动断裂及探测试点114

一、地下浅层雷达法(GPR)和弹性波法简介114

二、都江堰市地下浅层雷达法(GPR)和弹性波法探测试验116

三、地下浅层雷达法(GPR)和弹性波法探测试验几点初步结论123

第四章 地震地质灾害与同震断裂125

第一节 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类型的划分125

一、地震灾害类型125

二、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区分125

三、地震地质灾害类型的进一步划分126

第二节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点127

第三节 同震断裂对地震破坏程度的控制和影响134

一、受早期断裂性质及新生同震断裂与其复合方式的控制和影响134

二、与同震断裂变形强度和样式有关134

三、具有分带性和分段性特点137

四、同震断裂上盘的破坏程度大于下盘138

五、同震断裂造成的破坏与断裂倾角的大小有关138

六、同震逆冲断裂后缘张性或张扭性破裂常引起山体崩塌和滑坡138

第五章 强震潜在危险性预测及其对防震减灾的建议142

第一节 强震潜在可能地区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142

一、地震构造类比原则142

二、地震重复性原则142

三、地震周期性原则143

第二节 龙门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143

一、龙门山地震带历史地震相对活动期的概略统计143

二、近期地震活动趋势145

三、关于场地“盆地效应”对成都平原地震烈度的影响分析145

第三节 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146

一、龙门山构造带中段7.0~≥8.0级潜在震源区(Ⅰ)147

二、龙门山构造带北段7.0~7.5级潜在震源区(Ⅱ)148

三、龙门山构造带南段6.5~7.0级潜在震源区(Ⅲ)148

四、青川7.0级潜在震源区(Ⅳ)149

五、较场8.0级潜在震源区(Ⅴ)149

六、平武7.5级潜在震源区(Ⅵ)149

七、成都6.0~6.5级潜在震源区(Ⅶ)149

八、龙泉山6.0~6.5级潜在震源区(Ⅷ)150

九、江油—昭化6.0级潜在震源区(Ⅸ )150

第四节 对防震减灾的思考与建议150

一、加强地震基础研究和监测预报151

二、将防震减灾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151

三、组织跨系统、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152

四、实行防御与快速响应救助相结合152

五、普及地震知识,完善防震抢险和自救设施153

主要参考文献1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