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
  •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3972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美学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美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1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1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3

三、中国美学6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8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11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11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13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14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4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5

三、美学相邻学科15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21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21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22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26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26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26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30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32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36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36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38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48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52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53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53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57

三、审美经验的发生59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60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64

一、审美心理结构64

二、审美积淀65

三、审美感受特性69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75

一、感觉75

二、知觉77

三、想象79

四、情感82

五、领悟85

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89

一、审美体验89

二、审美注意93

三、审美心理距离94

四、审美移情97

五、完形心理100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102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102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104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106

第三章 形式美111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112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112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117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119

一、色119

二、形122

三、声123

四、质125

五、味126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127

一、对称与均衡127

二、调和与对比129

三、比例与尺度130

四、节奏与韵律132

五、多样与统一133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134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134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135

三、形式美与时尚137

第四章 技术美142

第一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143

一、技术范畴143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145

第二节 技术美与功能美147

一、技术美的独立147

二、功能美150

第三节 设计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创造153

一、设计是一种文化整合153

二、技术规定性与形式自由度154

第五章 社会美157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157

一、社会美的范围157

二、社会美的特征160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163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164

二、人物美165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日欢庆168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168

二、节日欢庆中的美171

第六章 自然美175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175

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的两种内涵175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178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184

一、如画模式184

二、比德模式186

三、宇宙模式189

四、天成之美192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193

一、自然界的天然美194

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196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198

第七章 艺术美202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202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203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205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207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210

五、“艺术的终结”212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217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218

二、劳作技艺化220

三、生活的节奏韵律223

四、艺术意象凝聚人生境界227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234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23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234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237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241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241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245

第三节 崇高在现代的意义248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249

二、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252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254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258

第一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259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本质259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的特征263

三、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崇高的关系272

第二节 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274

一、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本质274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的特征276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285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285

一、丑的审美界定285

二、丑的审美特征287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292

一、丑的审美价值292

二、丑与其他审美范畴298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300

一、怪301

二、酷303

三、荒诞305

四、恐怖308

第十一章 美育312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313

一、美育溯源313

二、美育的使命322

三、美育的特性324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327

一、培养审美能力327

二、陶冶性情329

三、完善人格330

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331

第三节 美育的实施途径332

一、审美理论学习332

二、艺术陶冶333

三、自然欣赏336

四、人际交往339

阅读文献344

人名译名对照表345

后记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