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学
  • 陆付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982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3

第一章 导论3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一、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3

目录3

二、中药学理论拓荒之作《神农本草经》的出版4

三、中医学临床经典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诞生4

四、中医学专科著作与学派的发展4

第二节 中医学的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六、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称誉世界5

五、中医防治瘟疫与温病学的成就5

二、辨证论治6

第三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7

一、中西医学基本属性与特征的比较7

二、中西医学的优势与互补7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9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9

二、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9

六、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与针刺麻醉的应用10

五、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10

三、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10

四、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10

七、砷制剂治疗白血病11

八、青蒿素的发明与恶性疟疾的治疗11

九、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的研究11

十、恶性肿瘤治疗的中国模式11

第二章 阴阳学说13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3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3

二、阴阳的属性特征14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14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6

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6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6

二、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6

一、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16

五、用于疾病的诊断17

六、用于疾病的治疗18

第三章 五行学说20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0

一、基本概念20

二、五行的特性20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21

三、五行的属性分类与推演21

一、用五行系统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23

二、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3

第二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3

三、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4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24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24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25

第一节 概述27

一、藏象学说的形成27

第四章 藏象27

二、藏象学说的内容28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28

第二节 脏腑29

一、五脏29

二、六腑35

三、奇恒之腑38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38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42

一、气42

二、血44

三、津液45

五、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46

四、精46

第五章 经络49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49

第二节 十二经脉50

一、名称分布50

四、表里络属关系51

五、流注次序51

六、十二经的属络及体表循行分布51

三、循行分布规律51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51

第三节 奇经八脉5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58

一、经别58

二、别络58

三、经筋59

四、皮部59

第五节 经络的功能59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59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59

第一节 病因61

第六章 病因与病机61

一、外感病因62

二、内伤病因65

三、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67

四、其他致病因素69

第二节 病机71

一、正邪相争71

二、阴阳失调73

三、气机失常76

四、气血失调77

五、津液失常79

辨证篇85

第七章 四诊85

第一节 望诊85

一、望神85

二、望面色86

三、望形态87

四、望头颈、五官87

五、望皮肤88

七、望舌89

六、望排出物89

第二节 闻诊92

一、听声音93

二、嗅气味93

第三节 问诊93

一、问寒热93

二、问汗94

三、问疼痛95

四、问饮食与口味96

七、问经带97

六、问二便97

五、问睡眠97

八、问小儿98

第四节 切诊98

一、脉诊98

二、按诊100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103

第一节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103

第二节 证与病和症的关系104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105

一、表证107

二、里证107

第九章 八纲辨证107

第一节 表里辨证107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108

第二节 寒热辨证108

一、寒证108

二、热证108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109

第三节 虚实辨证109

一、虚证109

二、实证109

一、阴证与阳证110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110

第四节 阴阳辨证110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亡阴证与亡阳证111

第五节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112

第六节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112

第十章 脏腑辨证114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的辨证114

一、心气虚证114

二、心阳虚证114

七、心血瘀阻证115

六、心火亢盛证115

四、心血虚证115

三、心阳暴脱证115

五、心阴虚证115

八、痰迷心窍证116

九、小肠实热证116

第二节 肝与胆病的辨证117

一、肝郁气滞证117

二、肝火上炎证117

五、肝阳上亢证118

六、肝胆湿热证118

四、肝阴虚证118

三、肝血虚证118

七、肝风内动证119

八、胆郁痰扰证120

第三节 脾与胃病的辨证121

一、脾气虚证121

二、脾气下陷证121

三、脾不统血证121

四、脾阳虚证122

五、湿热蕴脾证122

六、胃阴虚证122

七、胃热炽盛证122

八、食滞胃脘证123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的辨证124

一、肺气虚证124

二、肺阴虚证124

三、风寒束肺证124

四、风热犯肺证125

五、燥邪犯肺证125

六、痰热阻肺证125

七、痰湿阻肺证125

十、大肠津亏证126

九、大肠湿热证126

八、寒邪客肺证126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的辨证127

一、肾气虚证127

二、肾阳虚证127

三、肾气不固证128

四、肾不纳气证128

五、肾虚水泛证128

六、肾精不足证128

七、肾阴虚证129

八、膀胱湿热证129

一、心肺气虚证130

第六节 脏腑兼证130

二、心脾两虚证131

三、心肾不交证131

四、心肾阳虚证131

五、肝脾不和证131

六、肝肾阴虚证132

七、脾肺气虚证132

八、脾肾阳虚证132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135

二、太阳腑证136

一、太阳经证136

第一节 太阳病证136

第二节 阳明病证137

一、阳明经证(阳明热证)137

二、阳明腑证(阳明实证)137

第三节 少阳病证138

第四节 太阴病证138

第五节 少阴病证139

一、少阴寒化证139

二、少阴热化证139

第六节 厥阴病证140

第一节 卫分证141

第十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141

第二节 气分证142

一、气分大热142

二、胃肠结热142

第三节 营分证142

第四节 血分证143

一、血热妄行143

二、肝热动风143

一、预防为主147

第一节 防治原则147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147

治疗篇147

二、治病求本148

三、扶正与祛邪149

四、调整阴阳150

五、调整脏腑功能150

六、三因制宜150

第二节 治疗方法151

一、汗法(解表法、解肌法)151

三、下法(泻下法)152

四、和法(和解法)152

二、吐法(催吐法)152

五、温法(祛寒法)153

六、清法(清热法)153

七、补法(补益法)153

八、消法(消散法)154

九、固涩法154

十、开窍法155

十一、重镇法155

第一节 中药概述158

一、中药的炮制158

第十四章 中药学158

二、中药的性能159

三、中药的用法161

第二节 中药简介163

一、解表药163

二、清热药166

三、泻下药172

四、祛风湿药174

五、化湿药175

六、利水渗湿药177

七、消导药180

八、温里药180

九、理气药182

十、活血药183

十一、止血药184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187

十三、安神药190

十四、平肝熄风药191

十五、开窍药192

十六、补益药192

十七、固涩药200

一、方剂与治法和药物的关系206

二、方剂的分类206

第一节 方剂概述206

第十五章 方剂学206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207

四、方剂的变化208

五、剂型209

六、煎药法210

七、服药法211

第二节 方剂分类介绍211

一、解表剂212

二、治风剂214

三、祛湿剂217

四、清热剂219

五、和解剂222

六、消导剂223

七、催吐剂224

八、泻下剂224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226

十、温里剂228

十一、理气剂230

十二、理血剂231

十三、补益剂232

十四、固涩剂236

十五、安神剂237

十六、开窍剂238

十七、驱虫剂238

十八、外用剂239

第十六章 针灸241

第一节 腧穴241

一、腧穴的分类241

二、腧穴的定位方法241

三、针刺深度242

二、进针方法242

一、针刺的工具242

第二节 针法242

四、行针手法243

五、针刺意外和防治处理243

第三节 灸法244

一、艾炷灸244

二、艾条灸244

第四节 十四经常用穴位244

一、手太阴肺经244

二、手阳明大肠经245

三、足阳明胃经246

四、足太阴脾经249

五、手少阴心经250

六、手太阳小肠经251

七、足太阳膀胱经252

八、足少阴肾经256

九、手厥阴心包经257

十、手少阳三焦经258

十一、足少阳胆经260

十二、足厥阴肝经262

十三、任脉263

十四、督脉265

一、局部和邻近取穴267

二、循经取穴267

三、对症选穴267

第五节 选穴方法267

附录:临证备要269

一、表证269

二、里热证269

三、寒证270

四、风湿证270

五、内风证270

七、痰证271

六、湿证271

八、食滞证272

九、气滞证272

十、气逆证273

十一、血瘀证273

十二、出血证274

十三、气虚证274

十四、血虚证274

十五、阴虚证275

十六、阳虚证275

参考文献2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