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培训教材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系列培训教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金秀莲主编;刘辉,于志远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ISBN:978750085810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中医学-预防医学-教材;中医学-保健-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培训教材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系列培训教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2
一、职业道德基础知识2
二、职业守则3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6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6
第一章 绪论6
一、中医学概念6
二、中医经典著作6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7
第二章 阴阳五行8
第一节 阴阳学说8
一、阴阳五行概念8
二、阴阳的含义8
三、阴阳学说应用8
四、阴阳的基本内容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2
一、五行的概念12
二、五行的特性12
三、五行的关系13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3
第三章 藏象14
第一节 五脏14
一、概念14
二、脏腑的生理特点14
第二节 六腑19
一、六腑概念19
二、六腑的各论20
第三节 脏腑间关系24
一、心与肺之间的关系24
二、心与脾之间的关系24
三、心与肝之间的关系24
四、心与肾之间的关系25
五、肺与脾之间的关系25
六、肺与肝之间的关系25
七、肺与肾之间的关系25
八、肝与脾之间的关系26
九、肝与肾之间的关系26
十、脾与肾之间的关系27
十一、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27
十二、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27
十三、脾与胃之间的关系27
十四、肝与胆之间的关系28
十五、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28
第四章 气、血、津液29
第一节 气29
一、气的来源29
二、气的作用29
三、气的生成30
四、气的生理功能31
五、气的运动及分布31
六、气的分类32
第二节 血33
一、血的概念33
二、血的生成33
三、血的生成与脏腑之间的关系33
四、血的功能33
五、血的运行34
第三节 津液34
一、津液的概念34
二、津液的生成34
三、津液的输布34
四、津液的排泄35
五、津液的功能35
第四节 气血津液间的关系36
一、气与血的关系36
二、气与精的关系36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36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37
第五章 病因38
第一节 六淫38
一、病因学说概念、沿革38
二、病因分类38
三、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38
四、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各论39
第二节 七情内伤43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43
二、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43
三、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43
四、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43
五、七情内伤对气机的影响44
六、七情对病情的影响45
第三节 疠气、饮食劳逸、病理产物45
一、疠气45
二、饮食失宜45
三、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46
四、病理产物概念、生成及致病特点46
第六章 病机学与中医体质学说51
第一节 病机学说51
一、病机的概述51
二、基本病机51
三、内生五邪病机54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说57
一、中医体质的概述57
二、中医体质的分类57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应用58
第七章 治则62
第一节 预防62
一、防治原则的概念62
二、预防的概念62
三、未病先防62
四、既病防变63
第二节 治则63
一、治则概念63
二、正治与反治63
三、治标与治本64
四、扶正与祛邪65
五、调整阴阳66
六、三因制宜68
第二篇 经络腧穴70
第一章 经络学70
第一节 绪论70
一、经络的起源70
二、中医对人体构成的认识70
第二节 经络总论72
一、经络及经络系统的概念72
二、十二经脉73
三、奇经八脉76
四、络脉经别经筋皮部78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81
一、经络的作用81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1
第二章 腧穴学83
第一节 腧穴总论83
一、腧穴概念83
二、腧穴别名83
三、腧穴命名83
四、腧穴分类84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84
一、腧穴治疗作用84
二、腧穴主治规律85
第三节 取穴方法86
第四节 特定穴87
一、特定穴的概念及分类87
二、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87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91
第一节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脉与腧穴91
一、手太阴肺经脉与腧穴91
二、手阳明大肠经脉与腧穴93
三、足阳明胃经脉与腧穴95
四、足太阴脾经脉与腧穴99
第二节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经脉与腧穴102
一、手少阴心经脉与腧穴102
二、手太阳小肠经脉与腧穴104
三、足太阳膀胱经脉与腧穴106
四、足少阴肾经与腧穴112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脉与腧穴114
一、手厥阴心包经脉与腧穴114
二、手少阳三焦经脉与腧穴117
三、足少阳胆经脉与腧穴119
四、足厥阴肝经脉与腧穴123
第四节 奇经八脉125
一、督脉125
二、任脉127
三、冲脉129
四、带脉129
五、阴维脉129
六、阳维脉129
七、阴跷脉130
八、阳跷脉130
第五节 经外奇穴130
第三篇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33
第一章 绪论133
一、诊断概念133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33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3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34
第二章 望诊135
第一节 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姿态及望局部135
一、望神135
二、望面色135
三、望形态136
四、望姿态136
五、望局部137
第二节 望舌138
一、概述138
二、望舌质138
三、望舌苔139
第三章 闻诊141
一、听声音141
二、嗅气味141
第四章 问诊142
第一节 问寒热142
一、问诊的概念及方法142
二、问诊项目及内容142
三、十问歌142
四、问寒热142
第二节 问汗144
一、问汗概述144
二、问汗的内容及意义144
三、表证辨汗144
四、里证辨汗144
五、特殊汗出145
六、局部辨汗145
七、疼痛的病机145
第三节 问疼痛145
一、头身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145
二、胸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147
三、胁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148
四、胃脘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148
五、腹痛的要点和临床意义148
第四节 问耳目、睡眠及饮食与口味149
一、问耳目149
二、问睡眠150
三、问饮食与口味151
第五节 问二便与经带153
一、问二便153
二、问妇女156
第五章 脉诊159
一、脉诊的部位159
二、切脉的方法159
三、正常脉象159
第六章 按诊161
一、按诊概念161
二、按诊的方法与意义161
三、按诊的内容162
第七章 八纲辨证164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164
二、八纲辨证源流164
三、表里164
四、寒热165
五、虚实166
六、阴阳167
七、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69
八、八纲在临床中的运用170
第三部分 技能知识172
第一章 艾灸172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知识172
一、艾灸的概念及发展史172
二、艾灸的原理及作用172
三、艾灸与针灸的关系173
四、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173
五、艾灸的补法和泻法174
第二节 艾灸的原料174
第三节 艾灸的常用取穴方法175
一、骨度分寸法175
二、自然标志法175
三、手指比量法175
四、简便取穴法176
第四节 艾灸的分类及操作176
一、艾灸的分类176
二、艾灸的操作176
第五节 艾灸常见病调理179
一、内科病症179
二、外科病症182
三、妇科病症182
四、儿科病症184
五、五官科病症185
六、艾灸保健187
第二章 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88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188
一、拔罐疗法的概念188
二、拔罐疗法的史略188
三、拔罐疗法的功效及作用机理189
四、拔罐疗法的适用范围192
五、拔罐疗法的禁忌证193
六、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194
七、拔罐疗法的常见器具及保养维护195
第二节 拔罐疗法的基本技能197
一、拔罐疗法的工作程序197
二、人体各部位罐疗204
三、预防保健罐疗214
第三节 常见病症的拔罐预防保健调理218
一、颈痛218
二、肩痛219
三、背腰痛220
四、腿痛222
五、感冒224
六、咳嗽226
七、失眠227
八、胃痛229
九、月经不调231
十、痤疮233
第四节 罐疗常用自我保健234
一、罐疗后的自我保健235
二、亚健康状态和病症的罐疗自我调理保健236
第三章 耳穴疗法239
第一节 耳穴疗法的概述239
一、耳穴疗法的概念239
二、耳穴疗法的特点239
第二节 耳穴疗法的原理239
一、中医原理239
二、穴位全息律240
三、生理机制240
第三节 耳穴的分布241
第四节 耳穴疗法的临床应用254
一、适应范围254
二、选穴原则254
三、耳穴探查方法255
四、耳穴的刺激方法255
五、注意事项256
第四章 刮痧疗法基本知识及技能257
第一节 刮痧的基本知识257
一、刮痧的概述257
二、刮痧的适应范围257
三、刮痧的注意事项和禁忌证259
四、刮痧的常用器具260
第二节 刮痧的基本技能262
一、刮痧的基本操作方法262
二、人体各部位保健刮痧275
第三节 常见亚健康状态的刮痧保健方法290
一、头痛290
二、感冒292
三、颈痛294
四、肩痛297
五、背痛299
六、腰痛302
七、腿痛304
第五章 足部反射区疗法307
第一节 足部反射区疗法的概述307
一、足部反射区疗法的概念307
二、足部反射区疗法的起源与发展307
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医学原理与作用308
一、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医学原理308
二、足部反射区疗法的作用309
三、足部反射区疗法的应用309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按摩禁忌证及注意事项309
一、足部反射区按摩禁忌证309
二、足部反射区按摩注意事项310
第四节 足部反射区按摩力度与时间311
一、足部保健力度311
二、足疗按摩力度操作要求311
三、足疗按摩的时间312
第五节 常用足疗按摩用品及使用方法312
第六节 足部反射区位置与适应证313
一、心脏313
二、肾上腺313
三、肾313
四、输尿管313
五、膀胱313
六、额窦313
七、头313
八、脑垂体313
九、鼻314
十、三叉神经314
十一、小脑314
十二、颈椎314
十三、甲状旁腺314
十四、颈项314
十五、眼314
十六、耳314
十七、斜方肌315
十八、肺、支气管315
十九、甲状腺315
二十、脾315
二十一、胃315
二十二、胰315
二十三、十二指肠315
二十四、腹腔神经丛315
二十五、小肠316
二十六、横结肠316
二十七、降结肠316
二十八、乙状结肠和直肠316
二十九、肛门316
三十、失眠点316
三十一、生殖腺316
三十二、肝316
三十三、胆317
三十四、升结肠317
三十五、盲肠和阑尾317
三十六、回盲瓣317
三十七、胸椎317
三十八、腰椎317
三十九、骶椎317
四十、臀部(尾骨)317
四十一、前列腺和子宫318
四十二、尿道318
四十三、髋关节318
四十四、直肠及肛门318
四十五、腹股沟318
四十六、膝318
四十七、肘318
四十八、肩318
四十九、肩胛骨318
五十、下腹部319
五十一、上颌319
五十二、下颌319
五十三、扁桃体319
五十四、咽喉319
五十五、气管319
五十六、胸部淋巴319
五十七、内耳迷路319
五十八、胸320
五十九、横膈膜320
六十、肋骨320
六十一、上身淋巴320
六十二、下身淋巴320
六十三、坐骨神经320
第七节 足部按摩的程序320
一、足疗按摩前的准备320
二、足疗准备手法321
三、常用足疗按摩手法321
四、足疗按摩顺序322
第六章 贴敷疗法323
第一节 贴敷疗法概述323
第二节 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323
第三节 贴敷疗法的特点325
第四节 贴敷疗法的常用剂型与制备325
第五节 贴敷疗法的常见病症治疗327
第六节 常用贴敷方法及注意事项328
一、常用贴敷方法328
二、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329
第七章 中医养颜美容疗法331
第一节 中医养颜美容概述331
一、中医养颜美容概述331
二、中医养颜美容特点331
三、中医养颜美容理论依据332
四、中医养颜美容机理333
第二节 中医养颜美容的方法334
一、中药美容334
二、经络美容334
三、气功美容334
四、药膳美容334
第三节 中医养颜美容按摩方法335
一、养颜按摩的作用335
二、养颜按摩的特点335
三、养颜按摩的常用手法335
四、养颜美容操作注意事项337
第八章 推拿按摩338
第一节 推拿按摩发展史338
第二节 推拿按摩基础知识340
一、推拿按摩作用原理340
二、推拿按摩注意事项、适应证与禁忌证344
三、取穴方法与体位346
四、按摩递质配方知识348
第三节 推拿按摩常用手法与作用350
第一手法摆动类手法350
一、一指禅推法350
二、揉法351
三、滚法351
第二手法摩擦类手法352
一、摩法352
二、推法353
三、擦法354
四、抹法354
五、扫散法355
六、合法355
七、运法355
八、搓法355
第三手法振动类手法355
一、振法356
二、抖法356
三、颤法356
第四手法挤压类手法357
一、按法357
二、压法357
三、点法357
四、拿法358
五、掐法358
六、捏法359
七、拨法359
八、理法359
九、提法359
十、捋法360
十一、挪法360
十二、握法360
第五手法叩击类手法360
一、拍法360
二、叩法361
三、击法361
四、啄法362
第六手法运动关节类手法362
一、摇法362
二、扳法363
三、拔伸法363
四、屈伸法363
五、背法363
第四节 预防保健按摩调理操作程序364
一、头部手法364
二、胸部手法368
三、腹部手法370
四、背部手法373
五、腰部手法376
第五节 常用特殊检查方法379
一、颈部检查379
二、腰、臀部检查380
三、上肢部检查382
四、下肢部检查——膝关节检查383
五、足部检查384
第六节 各部位调理按摩385
一、头部调理按摩385
二、胸腹部调理按摩387
三、背部调理按摩389
四、四肢部调理按摩391
第七节 常见病症的推拿调理392
第一小节 颈椎病392
一、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改变392
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394
三、颈椎病的手法治疗397
四、颈椎病的注意事项399
五、自我保健及颈部功能锻炼400
第二小节 落枕401
一、落枕的原因401
二、落枕的临床表现401
三、落枕的手法治疗401
四、治疗落枕的简易手法402
第三小节 肩周炎402
一、肩周炎的病因及病理403
二、肩周炎的临床表现403
三、肩周炎的手法治疗403
四、肩关节的功能锻炼407
第四小节 网球肘408
一、网球肘的病因及病理408
二、网球肘症状及检查408
三、网球肘手法治疗409
第五小节 岔气409
一、岔气的病因410
二、岔气的表现410
三、岔气手法治疗410
第六小节 急性腰扭伤411
一、急性腰扭伤的概述411
二、急性腰扭伤的病因411
三、急性腰扭伤的症状411
四、急性腰扭伤的手法治疗412
第七小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415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病理改变415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416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416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与诊断417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418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法治疗418
七、腰椎间盘突出症注意事项422
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锻炼422
第八小节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423
一、梨状肌损伤的病因及病理423
二、梨状肌损伤的临床症状424
三、梨状肌损伤的检查与诊断424
四、梨状肌损伤的手法治疗424
第九小节 踝关节扭伤425
一、踝关节扭伤病因及病理425
二、踝关节扭伤临床表现425
三、踝关节扭伤治疗手法425
四、踝关节扭伤注意事项427
第十小节 足跟痛427
一、足跟痛的病因及临床表现427
二、足跟痛的手法治疗428
附录429
附录一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人才培养工作大事记429
附录二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人才培养工作媒体相关报道431
热门推荐
- 1087115.html
- 458652.html
- 2083167.html
- 35543.html
- 2147727.html
- 865794.html
- 3711069.html
- 3229163.html
- 942673.html
- 37261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42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8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1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3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49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40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1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2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15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