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科学形象 整体、演化与建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科学形象 整体、演化与建构
  • 卫郭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3706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35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科学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系统科学视野下的科学形象 整体、演化与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问题及其缘起1

二 历史与现状3

三 主要内容8

第一章 作为系统的科学12

第一节 划界问题:如何划出科学系统的边界12

一 划界问题的研究历史13

二 划界问题的困境与意义18

三 科学系统边界的特征分析20

第二节 科学系统的层次和功能25

一 科学系统的层次25

二 科学系统的功能29

第三节 科学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33

一 科学系统的自组织特征34

二 科学系统满足自组织的条件38

三 科学系统的自组织形式43

第二章 科学系统结构的哲学分析49

第一节 如何理解科学49

一 对于科学的基本定位49

二 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辨析54

三 形而上学在科学中的意义59

第二节 科学系统的要素63

一 科学事实的客观性分析63

二 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分析67

三 科学方法的合理性分析70

四 关于科学理论的一些哲学观点辨析74

第三节 科学系统要素间的相互联系80

一 不存在绝对独立的科学系统要素80

二 “观察渗透理论”再分析83

三 人工自然的哲学辨析87

第三章 科学系统的演化(一):内部与外部分析92

第一节 科学演化的内外之争92

一 科学的内史与外史92

二 SSK:从哲学分析到社会学研究96

三 后SSK:内外问题的消解99

第二节 科学系统的内外动力机制分析102

一 科学系统的内部动力机制102

二 科学系统的外部动力机制109

第三节 内外共同作用下的科学系统演化114

一 系统演化的内外作用机制分析114

二 科学系统的内外共同作用机制118

三 打破镜像之界:消解还是开放121

第四章 科学系统的演化(二):宏观与微观分析127

第一节 科学系统宏观层次的稳定性127

一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中的宏观视角128

二 范式:科学演化中的序参量131

三 宏观秩序对于科学演化的意义133

第二节 科学系统微观层次的随机性136

一 科学中的随机性:社会学研究视野137

二 随机性从何而来139

三 机会主义对于科学演化的意义142

第三节 科学系统演化中稳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145

一 系统科学中稳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145

二 科学系统的演化不能割裂稳定性与随机性149

三 在范式与机会主义共同作用下前进155

第五章 在整体性的视野下考察科学159

第一节 整体视野下的科学159

一 整体视野下考察科学哲学的发展160

二 科学演化的整体性165

第二节 一种基于整体的认识论研究172

一 “又分又离”的传统认识论172

二 “不分不离”的实践认识论175

三 “分而不离”的整体认识论178

第三节 科学哲学中系统科学思想的研究进路182

一 走向整体:用系统来统一科学的多元维度183

二 走向演化:一种生成的思维方式187

三 走向建构:科学哲学的中间道路192

第六章 系统科学引发的对话与思考197

第一节 表征主义与生成哲学的共存197

一 表征与生成的概念辨析197

二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其表征意义199

第二节 复杂网络理论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201

一 科学知识结构的无标度网络特征201

二 在B-A模型基础上的修正204

三 科学知识网络的稳健性与脆弱性206

四 科学知识网络的演化方向208

第三节 结构实在论的启示210

一 结构实在论的三种表现形式211

二 科学认识中的连续性分析213

三 如何回应反实在论的挑战216

参考文献220

后记2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