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洋工作者手册 第1卷 海洋科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海洋工作者手册 第1卷 海洋科技
  • 郭琨,艾万铸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9031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32页
  • 文件大小:131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海洋-职业培训-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海洋工作者手册 第1卷 海洋科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海洋技术3

第1章 海洋3

1.1 概述3

1.2 海洋与人类3

1.2.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3

1.2.2 海洋是风雨的故乡4

1.2.3 海洋是气候的调节器5

1.2.4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6

1.2.5 海洋是交通的要道6

1.2.6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6

1.2.7 海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6

1.3 海洋的形态7

1.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7

1.3.2 海洋的起源9

1.3.3 海洋的面积、体积和质量12

1.3.4 海洋分布的特征13

1.3.5 海洋的划分15

1.4 海洋地形29

1.4.1 海岸地形29

1.4.2 海底地形30

1.5 海洋地质与沉积36

1.5.1 海洋地质36

1.5.2 海洋沉积38

1.6 海水的化学元素44

1.6.1 海水的元素组成44

1.6.2 海水中的常量元素44

1.6.3 海水中的微量元素45

1.6.4 海水组成的恒定性47

1.6.5 海水的酸碱度48

1.7 海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48

1.7.1 海水的温度48

1.7.2 海水的盐度56

1.7.3 海水的密度66

1.7.4 海水的热性质74

1.7.5 海冰77

1.7.6 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81

1.7.7 光在海水中的传播83

1.7.8 海水的其他物理性质88

1.7.9 海浪90

1.7.10 海流96

1.7.11 海洋潮汐99

1.8 平均海平面107

1.9 海图深度基准面108

参考文献110

第2章 中国的海区和海岛111

2.1 我国的海区111

2.1.1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111

2.1.2 海湾、海峡118

2.1.3 海岸线、海岸、海岸带和河口122

2.1.4 内海、领海、毗连区124

2.1.5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127

2.2 我国的海岛128

2.2.1 海岛基本情况128

2.2.2 海岛分类和分布特征134

2.2.3 海岛分区144

2.2.4 海岛自然环境特征146

参考文献148

第3章 海洋资源及开发149

3.1 世界海洋资源及开发综述149

3.1.1 海洋资源及开发概述149

3.1.2 海洋生物资源及开发153

3.1.3 海底矿产资源及开发163

3.1.4 海水资源及开发225

3.1.5 港口资源开发与海运234

3.1.6 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247

3.1.7 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252

3.1.8 海洋能资源及开发258

3.2 中国海洋资源267

3.2.1 海洋生物资源267

3.2.2 海底矿产资源274

3.2.3 海水资源285

3.2.4 海洋能资源288

3.2.5 港口资源299

3.2.6 海洋旅游资源309

3.2.7 海洋资源综合评价320

3.3 中国海洋经济328

3.3.1 海洋经济发展综述328

3.3.2 海洋产业发展分述329

参考文献347

第4章 海洋调查350

4.1 海洋调查发展概况350

4.1.1 国外海洋调查发展概况350

4.1.2 我国海洋调查概况354

4.2 海洋调查的类型、方式和内容356

4.2.1 海洋调查的类型356

4.2.2 海洋调查的基本方式357

4.2.3 海洋调查的主要项目和内容358

4.3 海洋调查工具383

4.3.1 海洋调查船383

4.3.2 海洋观测浮标387

4.3.3 海洋观测飞机和卫星390

4.3.4 海洋调查潜艇、海底居住实验室和水下机器人392

4.4 中国重要的海洋调查396

4.4.1 全国海洋综合调查396

4.4.2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397

4.4.3 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398

4.4.4 太平洋特定海区综合调查399

4.4.5 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401

4.4.6 极地科学考察403

参考文献406

第5章 海洋环境监测407

5.1 概述407

5.2 海洋环境监测分类408

5.3 海洋环境监测方式408

5.3.1 岸基监测408

5.3.2 海基监测409

5.3.3 空基监测410

5.3.4 海洋监测数据传输网络411

5.4 海洋环境监测内容411

5.4.1 潮汐411

5.4.2 海浪413

5.4.3 海冰415

5.4.4 海水温度416

5.4.5 海水盐度417

5.4.6 海发光观测418

5.4.7 海洋气象观测418

5.4.8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420

5.4.9 监测站位布设原则422

5.4.10 监测频率及周期422

5.4.11 海上监测423

5.4.12 样品室内分析与测试423

5.4.13 监测资料的分析处理424

5.4.14 监测资料和成果归档425

5.5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425

5.5.1 海洋环境监测规范与技术规程425

5.5.2 海洋监测仪器通用技术要求426

5.5.3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426

5.5.4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认证427

5.6 重大海洋环境监测活动427

5.6.1 海域环境监测427

5.6.2 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429

5.6.3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430

5.6.4 重点海域监测调查430

5.6.5 专项监测调查431

参考文献432

第6章 中国海洋科学433

6.1 物理海洋学433

6.1.1 中国海洋空间分布433

6.1.2 海水特性433

6.1.3 中国近海温度和盐度分布434

6.1.4 中国近海水团435

6.1.5 中国近海海流436

6.1.6 中国近海潮汐438

6.1.7 中国近海潮流442

6.1.8 中国近海波浪442

6.1.9 海洋锋446

6.1.10 风暴潮447

6.1.11 海冰449

6.2 海洋物理学450

6.2.1 海洋声学450

6.2.2 海洋光学454

6.2.3 海洋电磁学456

6.3 海洋气象学458

6.3.1 概述458

6.3.2 海洋气象要素459

6.3.3 重要海洋天气系统462

6.3.4 海气相互作用464

6.3.5 中国近海气候划分465

6.3.6 中国各海区气候465

6.4 海洋生物学467

6.4.1 海洋生物类群组成467

6.4.2 海洋生物多样性470

6.4.3 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生态系统471

6.4.4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471

6.4.5 人类对海洋生物的干扰472

6.5 海洋化学475

6.5.1 海洋化学简史475

6.5.2 海洋化学的研究范畴475

6.5.3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地球化学476

6.5.4 应用海洋化学(海洋化学工程技术)480

6.5.5 中国海洋化学发展概况480

6.6 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学481

6.6.1 海洋沉积特征482

6.6.2 底质沉积的矿物特征486

6.6.3 底质沉积的化学特征488

6.6.4 中国近海地球物理场488

6.6.5 中国近海及邻区地磁场490

6.6.6 中国近海及邻区热流分布与特征491

6.7 极地科学492

6.7.1 冰盖、冰川和海冰492

6.7.2 Lambert冰川和Amery冰架495

6.7.3 南极陨石研究496

6.7.4 长城站的地貌和天气497

6.7.5 中山站的地貌和天气499

6.7.6 土壤500

6.7.7 地震501

6.7.8 地磁502

6.7.9 极光502

6.7.10 极地生物502

6.7.11 污染506

6.7.12 南极环境对科考队员的影响506

6.8 环境海洋学507

6.8.1 海洋环境问题与学科的发展507

6.8.2 研究范围和对象510

6.8.3 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511

6.8.4 学科的发展趋势512

参考文献513

第7章 中国海洋技术515

7.1 概述515

7.2 海洋工程技术517

7.2.1 船舶工程技术517

7.2.2 港口和海岸工程技术524

7.2.3 海洋油气平台和海底管线工程527

7.2.4 水下作业机器人技术531

7.2.5 潜海和救生533

7.3 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535

7.3.1 滨海砂矿开发利用技术536

7.3.2 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536

7.3.3 大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543

7.3.4 海底热液硫化物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546

7.3.5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547

7.4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549

7.4.1 海水淡化技术549

7.4.2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554

7.4.3 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555

7.5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556

7.5.1 海水养殖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技术557

7.5.2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技术559

7.5.3 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562

7.5.4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技术563

7.5.5 药用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技术565

7.6 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567

7.6.1 潮汐能开发利用技术567

7.6.2 波浪能开发利用技术568

7.6.3 海流能开发利用技术569

7.6.4 温差能和盐差能开发利用技术570

7.7 海洋调查和观测技术571

7.7.1 海洋遥感观测技术571

7.7.2 岸基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577

7.7.3 船基调查观测技术579

7.7.4 浮标观测技术585

7.7.5 水下移动观测技术589

7.7.6 水下定点观测技术593

7.7.7 多平台多传感器集成观测技术596

7.8 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环境工程598

7.8.1 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技术598

7.8.2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605

7.8.3 海洋环境工程技术607

7.9 海洋通用技术609

7.9.1 导航定位技术609

7.9.2 数据通信技术614

7.9.3 海洋仪器设备的防腐防污技术616

7.9.4 水密接插技术618

7.10 海洋环境预报技术619

7.10.1 海洋环境预报预测系统619

7.10.2 海洋环境常规预报620

7.10.3 灾害性海洋环境预报622

7.11 海洋信息技术625

7.11.1 海洋信息系统625

7.11.2 海洋信息处理与开发技术626

7.11.3 主要海洋信息产品630

7.11.4 数字海洋631

参考文献632

第二卷 海洋管理635

第8章 中国海洋管理635

8.1 概述635

8.1.1 基本概念635

8.1.2 海洋管理发展过程635

8.1.3 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636

8.1.4 海洋综合管理的内涵637

8.1.5 海洋综合管理的手段638

8.2 海洋管理体制639

8.2.1 海洋管理体制的演变640

8.2.2 海洋管理机构644

8.3 海洋法律法规645

8.3.1 海洋法律法规在海洋管理中的重要性645

8.3.2 海洋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645

8.3.3 主要海洋法律646

8.4 海洋规划653

8.4.1 概述653

8.4.2 海洋规划体系655

8.4.3 海洋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658

8.4.4 重要的三部海洋规划660

8.5 海洋功能区划664

8.5.1 概述664

8.5.2 海洋功能区划的由来与发展669

8.5.3 海洋功能区划的性质671

8.5.4 海洋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673

8.5.5 海洋功能区分类分级系统676

8.5.6 海洋功能区划的方法681

8.6 海洋政策682

8.6.1 基本概念682

8.6.2 海洋政策的地位和作用683

8.6.3 制定海洋政策的原则684

8.6.4 我国海洋政策的编制情况684

8.7 海洋权益管理687

8.7.1 基本概念687

8.7.2 海洋权益管理的意义689

8.7.3 海洋权益管理的基本任务689

8.7.4 我国海洋权益管理实践693

8.8 海域使用管理698

8.8.1 基本概念698

8.8.2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的原因699

8.8.3 海域使用管理现状700

8.8.4 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介绍703

8.9 海域勘界706

8.9.1 基本概念706

8.9.2 海域勘界的重要意义706

8.9.3 海域勘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710

8.9.4 海域勘界的目的和任务712

8.9.5 海域勘界的技术方法714

8.9.6 海域勘界的程序716

8.9.7 海域勘界工作进展情况720

8.10 海洋环境管理721

8.10.1 基本概念721

8.10.2 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722

8.10.3 海洋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723

8.11 海洋执法管理737

8.11.1 概述737

8.11.2 海洋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739

8.11.3 海洋执法管理实践741

参考文献748

第9章 中国海洋管理业务支撑系统749

9.1 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系统749

9.1.1 海洋环境监测机构749

9.1.2 海洋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机制750

9.1.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750

9.1.4 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与水平750

9.1.5 海洋环境监测产品与服务755

9.2 海洋环境预报业务体系755

9.2.1 概述755

9.2.2 海洋环境预报业务运行体系756

9.2.3 海洋环境预报业务逐步发展壮大761

9.2.4 海洋环境预报需求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763

9.3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764

9.3.1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目标765

9.3.2 系统总体结构765

9.3.3 系统能力建设766

9.3.4 动态监视监测主要内容771

9.4 海洋信息服务及应用系统780

9.4.1 概述780

9.4.2 海洋基础资料的管理、处理和服务781

9.4.3 海洋信息网络建设与服务782

9.4.4 海洋环境评价与预报服务782

9.4.5 海洋战略与权益信息服务783

9.4.6 海域与资源管理信息服务784

9.4.7 海域经济与规划信息服务784

9.4.8 海洋遥感与基础地理信息管理与服务785

9.4.9 海洋文献管理与服务786

9.4.10 海洋档案管理与服务787

9.4.11 国际海洋学院中国业务中心787

9.5 海洋执法监察系统788

9.5.1 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建设788

9.5.2 船舶动态信息系统建设792

9.5.3 执法统计系统建设792

9.5.4 执法案例库系统建设793

9.5.5 电子海图信息系统794

9.6 海洋标准计量体系794

9.6.1 海洋标准体系794

9.6.2 海洋计量体系809

参考文献815

第10章 中国海洋灾害与防御816

10.1 概述816

10.2 海洋灾害的定义与分类816

10.2.1 海洋灾害的定义816

10.2.2 海洋灾害的分类817

10.2.3 海洋灾害的自然属性817

10.2.4 海洋灾害的社会属性817

10.3 海洋灾害基本状况817

10.3.1 风暴潮817

10.3.2 海浪818

10.3.3 海冰819

10.3.4 海啸819

10.3.5 海平面变化820

10.3.6 海岸带灾害820

10.3.7 厄尔尼诺现象821

10.3.8 赤潮822

10.4 海洋灾害危害分析822

10.4.1 海洋灾害构成要素822

10.4.2 海洋灾害构成特征823

10.4.3 海洋灾害危害方式824

10.5 海洋灾害评估825

10.5.1 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灾害的关系825

10.5.2 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增长趋势825

10.5.3 风暴潮居海洋灾害之首826

10.5.4 海洋灾害具有多种破坏性827

10.5.5 海平面上升制约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828

10.6 海洋灾害预防829

10.6.1 海洋环境预警报829

10.6.2 海洋灾害应急管理831

10.6.3 海上搜寻与救助833

10.6.4 沿海防潮、防护林建设834

10.7 防御对策834

10.7.1 建立减轻和预防海洋灾害法规体系834

10.7.2 进一步巩固、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834

10.7.3 加强海洋灾害预警报体系建设835

10.7.4 制订沿海和海上应急执行计划836

10.7.5 建立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和决策服务系统836

10.7.6 加强防御海洋灾害工程建设836

10.7.7 积极开展海洋减灾知识教育和培训837

10.7.8 减轻海洋灾害的国际合作837

参考文献837

第11章 中国海洋工作发展简史838

11.1 古代海洋工作838

11.1.1 海洋捕鱼838

11.1.2 海水制盐839

11.1.3 海上交通839

11.1.4 海洋科学841

11.1.5 创建近代海军,提升海防战略地位843

11.1.6 发现和管辖南海诸岛844

11.2 近代海洋工作844

11.2.1 清末时期844

11.2.2 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时期846

11.2.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847

11.2.4 抗日战争时期848

11.2.5 解放战争时期849

11.3 现代海洋工作851

11.3.1 第一阶段(1949—1956)851

11.3.2 第二阶段(1957—1963)855

11.3.3 第三阶段(1964—1978)857

11.3.4 第四阶段(1979—2008)861

参考文献864

第12章 国外海洋管理体制865

12.1 海洋管理体制综述865

12.1.1 海洋管理体制的几种类型865

12.1.2 国外海洋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866

12.2 美国海洋管理体制867

12.2.1 海洋管理机构867

12.2.2 海洋管理模式870

12.2.3 海洋管理政策871

12.2.4 立法与执法875

12.3 日本海洋管理体制877

12.3.1 海洋管理机构878

12.3.2 海洋管理模式880

12.3.3 海洋管理政策881

12.3.4 立法与执法884

12.4 英国海洋管理体制886

12.4.1 海洋管理机构886

12.4.2 海洋管理模式887

12.4.3 海洋管理政策887

12.4.4 立法与执法889

12.5 法国海洋管理体制889

12.5.1 海洋管理机构889

12.5.2 海洋管理模式890

12.5.3 海洋管理政策890

12.6 加拿大海洋管理体制891

12.6.1 海洋管理机构891

12.6.2 海洋管理模式893

12.6.3 海洋管理政策893

12.6.4 立法与执法894

12.7 澳大利亚海洋管理体制896

12.7.1 海洋管理机构896

12.7.2 海洋管理模式898

12.7.3 海洋管理政策898

12.7.4 立法与执法899

12.8 韩国海洋管理体制899

12.8.1 海洋管理机构900

12.8.2 海洋管理模式902

12.8.3 海洋管理政策902

12.8.4 立法与执法902

12.9 印度海洋管理体制903

12.9.1 海洋管理机构904

12.9.2 海洋管理模式904

12.9.3 海洋管理政策905

12.9.4 立法与执法906

12.10 东南亚国家海洋管理体制906

12.10.1 印度尼西亚海洋管理体制906

12.10.2 马来西亚海洋管理体制909

12.10.3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911

12.10.4 菲律宾海洋管理体制913

参考文献916

第13章 国外海洋组织机构917

13.1 国际性组织917

13.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17

13.1.2 政府间间海洋学委员会917

13.1.3 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918

13.1.4 海洋资源工程委员会918

13.1.5 国际海底管理局919

13.1.6 国际海事组织919

13.1.7 世界气象组织919

13.1.8 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920

13.1.9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920

13.1.10 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921

13.1.11 国际海道测量局921

13.1.12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922

13.1.13 世界数据中心922

13.1.14 国际海洋学院923

13.1.15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923

13.1.16 东北亚区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923

13.1.17 东南亚区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924

13.1.18 欧洲区域全球海洋观测系统924

13.2 国外海洋机构924

13.2.1 美国的海洋组织机构924

13.2.2 加拿大的海洋组织机构929

13.2.3 英国的海洋组织机构930

13.2.4 法国的海洋组织机构932

13.2.5 德国的海洋组织机构932

13.2.6 挪威的海洋组织机构934

13.2.7 瑞典的海洋组织机构934

13.2.8 芬兰的海洋组织机构935

13.2.9 俄罗斯的海洋组织机构936

13.2.10 保加利亚的海洋组织机构937

13.2.11 波兰的海洋组织机构937

13.2.12 日本的海洋组织机构937

13.2.13 韩国的海洋组织机构938

13.2.14 印度的海洋组织机构939

13.2.15 巴基斯坦的海洋组织机构939

13.2.16 泰国的海洋组织机构939

13.2.17 澳大利亚的海洋组织机构939

参考文献940

第三卷 附录943

附录943

附录1 海洋科技名词(摘录)943

附录2 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1000

附录3 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1016

附录4 中国主要的海洋法律法规1034

附录5 各国公布的海洋权益主张一览表1094

附录6 重大海洋科学计划1105

附录7 各国海洋发现大事记1107

附录8 世界海洋工作大事记1144

附录9 海洋科技成果获奖项目一览表1260

附录10 国外海洋调查船一览表13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