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观与四川发展新跨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伟荣,邓光汉,陈学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7300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观与四川发展新跨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
一、发展观——一个不断进化的实践观1
(一)发展观的含义1
(二)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和进化2
二、非科学发展模式给人们带来的反思7
(一)非科学发展方式带来的危机7
(二)非科学发展模式存在的严重缺陷12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13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3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14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唯物史观的经典概括17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9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0
(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22
(三)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27
(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题28
(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绩观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30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31
(一)四川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31
(二)四川立足科学发展观将紧抓的主要工作33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5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35
(一)建设新农村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6
(二)建设新农村使城乡关系出现了“历史拐点”37
(三)建设新农村是扩大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39
(四)建设新农村是确保农村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40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问题41
(一)发展战略偏差的影响至今犹存41
(二)社会普遍歧视农民42
(三)农村公共事业严重滞后44
(四)农民增收困难45
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47
(一)生产方式创新47
(二)生活方式创新48
(三)乡村管理创新49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四川“三农”问题50
(一)解决“三农”问题要两手抓:一手抓转移农村劳动力,一手抓现代农业建设50
(二)以“土地整理”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以蒲江县为例53
(三)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四川农村的“三个转变”55
(四)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机制57
第三章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0
一、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现阶段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60
(一)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四川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61
(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加快四川省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63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64
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有利条件和目标要求66
(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66
(一)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面临的发展机遇67
(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已打下坚实的基础68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73
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工作重点74
(一)准确选择战略定位,做大四川省的特色和优势74
(二)打造工业发展龙头,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76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80
优化升级80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强国有经济,发展民营经济83
(五)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85
(六)集中全社会力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86
第四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92
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学理基础92
(一)新古典主义的“趋同”假说92
(二)主张非均衡发展的梯度理论93
(三)“趋同”假说与梯度理论的反思94
二、区域协调发展是重大战略问题95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95
(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96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96
(五)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97
(六)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97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97
(七)四川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方法的思考98
三、区域发展中的城镇化和城市群101
(一)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102
(二)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102
(三)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03
(四)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103
(五)分类引导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04
(六)四川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106
四、主体功能区的开发与绩效评价107
(三)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108
(二)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108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108
(四)禁止开发区域的发展方向110
(五)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110
(六)四川主体功能区的划分111
第五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3
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13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5
(二)四川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对策120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122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将面临的环境压力122
(二)加大环保力度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123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129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129
(二)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131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37
(一)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及特殊意义138
(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及特点140
(三)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对策143
第六章 深化体制改革,创新四川发展148
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48
(一)转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149
(二)依法行政,促进行政体制改革150
(一)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153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153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54
(三)贯彻按贡献分配原则,理顺收入分配关系157
三、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162
(一)加快税制改革162
(二)加快财政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165
(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169
四、弘扬四川先进文化175
五、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178
(一)加快建设并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178
(二)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179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180
(四)继续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181
第七章 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82
一、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83
(一)我国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就183
(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必要性183
(三)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86
二、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89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189
(二)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指导思想190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91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建设开放四川198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98
(二)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快建设开放四川204
第八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209
一、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209
(一)教育是基础210
(二)科技是关键214
(三)人才是核心217
二、四川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现状220
(一)教育220
(二)科技223
(三)人才227
三、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途径232
(一)优先发展教育233
(二)加强科技创新237
(三)加强人才开发239
第九章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24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多维度解读245
二、充分认识四川省实际,大力增强建设“和谐四川”的责任感253
(一)“三农”问题突出253
(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254
(三)区域发展很不平衡258
(四)资源环境压力较大259
三、扎实做好构建“和谐四川”的各项工作264
(一)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夯实建设“和谐四川”的物质基础264
(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建设“和谐四川”的政治保障266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建设“和谐四川”的利益机制267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规范建设“和谐四川”的社会秩序268
(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筑牢建设“和谐四川”的社会基础270
(六)做好维护稳定工作,创造建设“和谐四川”的安定局面271
(七)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建设“和谐四川”的文化氛围272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建设“和谐四川”的环境条件274
四、着力提高建设“和谐四川”的领导能力274
第十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78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78
二、着力开展理论、科技、制度、文化创新286
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四川298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307
第十一章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07
(一)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308
(二)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目标——“有限政府”309
(三)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依法行政”310
(四)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模式——“顾客导向”312
(五)服务型政府的问责机制——“违法必究”313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314
(一)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提出314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316
三、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326
(一)全国各地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326
(二)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330
第十二章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338
一、政绩观的科学内涵338
(一)政绩和政绩观338
(二)科学政绩观的基本内涵341
二、深刻认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意义344
(一)政绩的作用与功能344
(二)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46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348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正确认识发展观与政绩观的相互关系348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351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全面、科学地认识、把握并确立政绩的科学评价标准358
后记368
热门推荐
- 942144.html
- 3699543.html
- 2077406.html
- 2481785.html
- 2409119.html
- 1957740.html
- 369204.html
- 85913.html
- 2421292.html
- 1676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0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6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9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81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9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1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4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37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