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80254874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佛学研究的人生体悟(代序)1
绪论1
上卷1
第一编 总论1
小引2
第一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4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界说4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8
一、翻译经典8
二、讲习经义12
三、编撰佛典14
四、判教创宗17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根源17
一、地理环境20
二、自然经济20
三、政治结构22
四、文化环境23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28
第一节 “格义”式哲学的产生28
第二节 玄学化哲学的流行32
第三节 学派哲学的兴起36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39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43
小结45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47
第一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思想元素47
一、人生论哲学47
二、宇宙论哲学50
三、实践论哲学51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多重联系52
一、层次和核心52
二、内部联系53
三、外部联系55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56
一、内部作用56
二、外部作用58
第二编 人生论61
小引62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66
第一节 惊世骇俗的新型人生哲学67
一、“实理”与“根要”67
二、质疑与挑战69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72
一、报应的根源73
二、报应的方式76
三、报应的主体79
四、报应的性质82
第三节 轮回说的新阐发84
一、六道轮回与魂归泰山84
二、十界互具与刻刻轮回87
三、轮回与持戒,轮回与心念89
四、对儒家反轮回说的回应91
第四节 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94
一、因果报应论的哲学内涵94
二、因果报应论的社会功能96
三、中国佛教因果报应论的思想特色97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100
第一节 令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100
一、两个问题的对立见解100
二、中国佛教的一般回应102
三、形成分歧的深刻原因103
第二节 神灭和神不灭的论争104
一、论争的开展105
二、论争的激化105
三、论争的高潮108
第三节 “神”的意蕴与神不灭的论证110
一、“神”的多重意蕴110
二、神不灭的系统论证113
第四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118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125
第一节 印度佛教涅槃学说略述126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126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127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四德说128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128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129
第三节 南北朝的涅槃师说133
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涅槃论135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138
第一节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138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138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141
第二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142
一、体道者是佛143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144
三、佛是人格神144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145
五、天台宗的“六即佛”说146
六、禅宗的“如何是佛”说149
第三节 中国佛教对于佛身的创造性阐述154
一、隋唐前的法身观155
二、《大乘起信论》的三身理论158
三、天台、华严、净土、禅诸宗的佛身说159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167
第一节 印度佛教净土说略述167
第二节 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170
第三节 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172
第四节 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176
第五节 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179
第三编 心性论183
小引184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192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193
一、心识说193
二、心性染净说196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一性皆成”说201
一、菩提心202
二、如来藏203
三、佛性206
第三节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五性各别”说212
一、种性与阿赖耶识种子213
二、五种性说215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220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225
第一节 “心”范畴的展开与关联226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230
第三节 合论234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239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探索与分歧239
一、佛性的意义240
二、佛性的有无243
三、佛性的本有始有245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247
一、阿赖耶识真妄辨248
二、阿赖耶识与佛性249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250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256
第一节 三法无差257
一、心无差257
二、众生无差258
三、佛无差258
第二节 三因佛性259
第三节 相对种与同类种260
第四节 性具善恶262
一、善性恶性本具不断263
二、“性具之功,功在性恶”265
三、贪欲即是道266
四、理毒性毒之争268
第五节 无情有性269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275
第一节 明佛种性276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279
第三节 无住心体282
第四节 真心即性285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288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290
第一节 三论宗的中道佛性论290
一、对以往佛性论的总结和批判290
二、中道佛性论的提出与开展293
第二节 法相唯识宗的一分无性说297
一、三类阐提297
二、理佛性与行佛性300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303
一、三界无二无别303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304
三、心自觉心306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308
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308
第二节 达摩、慧可、僧璨的真性与自觉说311
一、同一真性与安心法门312
二、自觉圣智与是心是佛314
三、一心不生与任性合道315
第三节 道信和弘忍的念佛心与本真心思想317
一、心心念佛与念佛净心317
二、明净心与念佛心319
三、自心与本真心322
第四节 牛头法融的无心与忘情说325
一、“无心”合“道”326
二、丧己忘情329
三、无情有性330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332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336
第一节 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337
第二节 性、自性、本性与自本性339
一、《坛经》“自性”概念的性质342
二、《坛经》“自性”概念的功能343
第三节 心地性王与心性同一346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348
第十七章 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351
第一节 灵知352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357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361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367
第一节 心灵湛圆367
第二节 心地自然374
第三节 性理归宗379
第四节 无心合道382
第五节 无情说法386
第六节 一心为宗387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393
第一节 平常心是道与触类是道393
第二节 清净本心与见闻觉知401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非心非佛403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408
第五节 有情无佛性与无情有佛性415
小结418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420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421
第二节 见闻觉知与全体大用424
第三节 “无事”与“无”字429
第四节 菩提心与忠义心434
第五节 清净心与一心法界436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40
第一节 儒家心性思想的历史演变441
第二节 学术思想重心的共同转轨444
一、儒家人性论与佛教学术思想重心的转移444
二、佛教心性论与儒家学术思想重心的定位444
第三节 自心地位的突出与心性本体的确立445
一、重视现实人心与自心地位的突出445
二、真心本体说与心性本体的确立446
第四节 心性思想内涵的调整互补450
一、性善恶之辩与性有善恶论451
二、生静心知与性静性觉453
三、真妄净染与心性二元456
四、忘心无境与无心无著457
第五节 心性修养方式方法的吸取容摄458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与“平常心是道”458
二、尽心知性与明心见性459
三、情染性净与灭情复性461
四、识得本心与发明本心462
五、顿悟与神悟462
六、禅定与静坐463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65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465
一、道与禅467
二、自然与自性474
三、无为而无不为与无修而修478
四、静观、得意忘言与禅悟481
第二节 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484
一、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485
二、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487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490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495
余论一 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501
一、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同501
二、中印佛教心性思想之异503
余论二 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507
热门推荐
- 1106547.html
- 3053725.html
- 940033.html
- 2939254.html
- 3350071.html
- 3265818.html
- 1039723.html
- 951916.html
- 3539408.html
- 31251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5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79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7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24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01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2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9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1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9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