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
  • 李春青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286026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770页
  • 文件大小:425MB
  • 文件页数:781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的反思1

一、从“古代文论”指涉的意义范围说起1

二、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三大类型及其现代命运6

三、现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之三大路径反思14

四、当前古代文论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反思28

五、在中西对话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可能途径41

六、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51

七、全球化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研究73

第一卷 清末民初卷78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历史脉络之扫描78

一、子学时代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82

二、两汉经学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88

三、魏晋南北朝玄学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94

四、儒学重建和“文以载道”观的思想内涵110

五、禅学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128

六、明代情感论的问题意识和学术传统136

七、清代文化整理视野中的文学思想和学术传统142

八、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文本形态及影响152

九、结语157

第二章 现代思想文化语境和新的学术范式的形成164

一、天下体系和天理的解体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168

二、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188

三、“群”的社会空间的形成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202

四、现代个人的诞生及其对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233

第二卷 20至40年代卷250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诞生背景与研究范式的确立250

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诞生背景251

(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背景253

(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学术背景256

(三)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262

(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大学学科制度背景265

二、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式及其反思276

(一)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研究范式277

(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范式的反思283

第二章 郭绍虞与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建立291

一、郭绍虞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292

(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梳理292

(二)郭绍虞所解决的几个问题298

二、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307

(一)郭绍虞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307

(二)郭绍虞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316

三、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局限与困境319

(一)局限与困境之一—文学观念的自我演绎319

(二)局限与困境之二—对于传统学术文化的轻视态度323

(三)局限与困境之三—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325

第三章 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328

一、罗根泽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329

(一)罗著所研究的核心问题330

(二)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展开方式332

二、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336

(一)罗著提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范式336

(二)罗著给当代研究提供了反思的参照和契机346

三、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局限与不足351

(一)没有处理好求历史之真与求当代之用的关系352

(二)现代文论观念的应用具有牵强之处353

第四章 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356

一、朱东润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357

(一)朱东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358

(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展开方式360

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362

(一)提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途径362

(二)拓宽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领域364

(三)在批评家的关系中凸显批评家的个性367

(四)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和新文化建设368

三、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局限与不足370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脉络不够清晰371

(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批评家371

第五章 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373

一、朱自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373

(一)朱自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374

(二)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展开方式376

二、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成就与贡献378

(一)朱自清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贡献379

(二)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学术史意义383

三、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局限与不足386

第六章 方孝岳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389

一、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问题、贡献与局限390

(一)方孝岳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展开的方式390

(二)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成就与贡献393

(三)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的局限398

二、《中国散文概论》中的文论思想399

(一)《中国散文概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399

(二)《中国散文概论》的文论意义401

第七章 其他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404

一、傅庚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404

二、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408

三、古代文论选本和程千帆的《文论要诠》411

(一)其他文论选本412

(二)程千帆的《文论要诠》413

四、相关重要论文417

第三卷 建国后卷430

第一章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总体面貌430

一、总体研究策略430

(一)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430

(二)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432

(三)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内容和框架434

(四)反思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434

二、20世纪现代性视角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的模式436

(一)拼接模式—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意识437

(二)断裂模式—西化或复古意识438

(三)政治模式(阶级的或意识形态的文论)—革命的意识438

(四)体验模式—当下性意识(历史洞见)440

三、学术嬗变与文化语境中的古代文论研究学者441

(一)古代文论创作主体与古代文论的生存语境442

(二)排徊在知识与意义之间的古代文论研究主体443

(三)认同焦虑与文化信心之间的主体追问445

四、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反思:语境与模式化446

(一)20世纪50至6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语境背景446

(二)论俄苏文艺学模式化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影响449

(三)周扬—作为政策制定者的语境关联450

(四)建国后大学课程设置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影响以及教材建设方面的得失454

(五)当代反思对5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现状的不同评价457

五、从80年代到9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的境遇与问题转型460

(一)从革命性到学术性460

(二)从方法论更新到文化意义的追寻461

(三)世纪转型时期的现代性刺激461

(四)古代文论研究从时间体系到价值功能的转向462

第二章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的成绩与视角变化464

一、古代文论研究的成绩与问题464

(一)古代文论研究的成绩465

(二)古代文论研究反思进程中的问题471

(三)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史的特点:理论、学科与文化473

二、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内部视角:专注于古代文论学科本身的研究474

(一)文论史的编写475

(二)专题与范畴研究483

(三)古代叙事文学理论的研究493

(四)文学思想史的研究494

(五)作为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研究497

(六)文献的整理502

三、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外部视角:古代文论研究的崭新走向505

第三章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重要问题509

一、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问题509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背景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509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的提出与转换思路511

(三)转换思路的梳理与评价514

(四)关于“现代转换”问题的几个原则问题529

二、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合法性问题530

(一)合法性危机的提出530

(二)合法性危机批判:还有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存在的必要吗?533

(三)合法性危机中的民族性与西方化问题536

(四)合法性危机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及应对思路538

三、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539

(一)关于研究方法论的总体认识与反思539

(二)80年代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和实验541

(三)成绩与突破:90年代以来比较重要的方法范型546

(四)方法论探索上的有效途径和思考原则558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种主要路径560

一、文化诗学路径下的古代文论研究561

(一)文化研究与文化诗学561

(二)文化诗学问题563

(三)文化与文化诗学介入古代文论研究的总体评述589

二、比较诗学路径下的古代文论研究591

(一)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与文化诗学591

(二)90年代以来在比较诗学路径下的古代文论研究的贡献592

(三)比较诗学在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597

第四卷 海外汉学卷602

引论 引介与反思中的双向视域602

第一章 朝向综合的诗学之路:刘若愚中国诗学研究述评607

一、“跨语际理论家”(an interlingual theorist)608

二、语言分析与批评的中国诗学研究619

三、中国诗学系统化的尝试634

四、朝向综合的诗学之路646

第二章 从比较的诗学到民族的诗学:叶维廉诗学理论述评652

一、叶维廉的学术生涯与多重身份652

二、“秩序的生长”:叶维廉的诗学研究之路654

三、同异全识、互照互识:叶维廉诗学的模子理论655

四、走向民族的诗学:山水诗·道家美学666

五、差异与反思:叶维廉的传释学理论676

第三章 诗心词质,中西化通:叶嘉莹诗词批评及诗学研究述评683

一、生平与著述683

二、“以中化西”的批评方法685

三、诗歌之本质:兴发感动说691

四、词学理论的建构698

五、古典诗学研究:《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703

(一)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703

(二)对王国维诗学研究方法的批评707

第四章 他山之石的搬运者:宇文所安中国诗学研究述评713

一、以持续的反思提供另外的可能性713

二、唐诗史研究中的抽象性及其批评718

三、“文本化”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本来面目”728

(一)文本化729

(二)早期文论及整体性研究的可能737

第五章 迂回与进入:弗朗索瓦·于连的中国研究述评747

一、由“外在”寻求哲学的突破749

二、中国:由“无关”(indifférence)到相关753

三、文本的哲学阅读与概念之网760

四、哲学的傲慢765

后记7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