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引擎,王清勤,张靖岩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10148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52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地震篇2
1了解地震2
1.1地震是怎么回事3
1.2地震浅谈5
1.2.1地震术语解释5
1.2.2地震波6
1.2.3地震震级与烈度6
1.2.4地震序列7
1.3地震的分布9
1.3.1地震断层9
1.3.2全球的地震带分布9
1.3.3中国的地震带分布10
2建筑地震灾害11
2.1地震对建筑的破坏13
2.1.1破坏性地震13
2.1.2地震惯性力引起的建筑破坏14
2.1.3地表破坏引起的建筑破坏15
2.2建筑地震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形态17
2.2.1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17
2.2.2建筑地震破坏形态17
2.3我国的建筑地震灾害24
2.3.1我国建筑地震灾害形势及现状24
2.3.2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27
3防震减灾28
3.1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28
3.1.1地震前兆28
3.1.2地震预报33
3.2建造能抗震的建筑34
3.2.1工程抗震设防的目的及意义35
3.2.2如何进行建筑抗震设防35
3.2.3城市(镇)建筑抗震能力现状与防震减灾对策36
3.2.4农村建筑抗震能力现状与防震减灾对策37
3.3地震应急与抗震防灾规划39
3.3.1地震应急39
3.3.2抗震防灾规划41
4科学避震与救助42
4.1防患于未然——地震发生前作什么防备42
4.1.1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43
4.1.2家庭和个人43
4.2冷静应对——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震46
4.2.1避震的要点和原则46
4.2.2在家中如何避震47
4.2.3在公共场所如何避震48
4.3顽强求生——遭遇特殊危险时的自救50
4.3.1被埋废墟下的应急自救50
4.3.2其他情况下的应急自救51
4.4齐心协力,拯救生命——互帮互救减少伤亡51
4.4.1震后互救的原则51
4.4.2救人的方法52
4.5震后生活和恢复重建54
第2篇 火灾篇55
1揭开火灾的秘密55
1.1火的使用与火灾55
1.1.1火的利弊55
1.1.2我国当前火灾状况57
1.1.3火灾的二次灾害59
1.2火灾的基本知识60
1.2.1火灾分类及若干术语60
1.2.2建筑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61
1.2.3火灾扑救和逃生的基本原则62
1.3建筑火灾的预防与控制63
1.3.1看看我们的房屋是否耐火63
1.3.2忠诚的抗火卫士——防火涂料66
1.3.3赶走烟气杀手——建筑内的防排烟67
1.3.4火灾场景的再现——建筑火灾的计算机模拟68
2火灾探测与联动69
2.1如何较快发现火灾69
2.1.1火灾征兆的主观辨识70
2.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70
2.1.3火灾探测新技术74
2.2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75
3火场逃生与救援75
3.1科学逃生76
3.1.1火场中人员行为与心态76
3.1.2火场逃生要点77
3.2火场急救及外部救援80
3.2.1逃生过程中的急救80
3.2.2火场救援设备81
3.3一些错误的逃生现象83
4火灾扑救84
4.1火灾初期的主要灭火工具——灭火器84
4.1.1常用灭火器的基本特点84
4.1.2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87
4.2固定消防灭火系统90
4.2.1消火栓系统91
4.2.2水自动灭火系统92
4.2.3气体自动灭火系统96
4.2.4泡沫自动灭火系统98
4.3建筑火灾扑救举例98
4.3.1家庭火灾自救98
4.3.2建筑自动灭火99
4.3.3专业消防队伍灭火100
第3篇 地质灾害篇104
1走近地质灾害104
1.1地壳与地质作用104
1.1.1地壳104
1.1.2地质学104
1.1.3地质作用104
1.2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成灾特点105
1.3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其基本属性107
1.4崩塌产生的条件和原因109
1.4.1基础条件109
1.4.2外部条件109
1.5滑坡形态特征和产生的条件110
1.5.1滑坡的形态特征110
1.5.2滑坡形成的阶段110
1.5.3滑坡产生的条件111
1.6泥石流形成条件、特征和工程分类113
1.6.1泥石流形成的条件113
1.6.2泥石流的特征和工程分类115
1.7地面塌陷形成的条件和形态116
1.8地面沉降形成的条件117
1.9地裂缝形成的条件118
2地质灾害的防治119
2.1地质灾害的防治途径与防治原则119
2.1.1地质灾害的防治途径119
2.1.2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119
2.2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方法121
2.3崩塌(危岩)灾害的防治措施121
2.3.1崩塌常用的治理措施121
2.3.2崩塌的勘察123
2.4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124
2.4.1滑坡的预防124
2.4.2滑坡的治理措施125
2.4.3滑坡的勘察与监测预报129
2.5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130
2.5.1泥石流地区的建设130
2.5.2泥石流的防治131
2.5.3泥石流的勘察与监测预报132
2.6岩溶塌陷灾害的防治措施132
2.6.1地表塌陷的防治132
2.6.2岩溶勘察与监测预报133
2.7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监测134
2.7.1控制人为活动对地面沉降的促进作用134
2.7.2防护措施135
2.7.3地面沉降的监测135
2.8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监测136
2.8.1控制人为因素对地裂缝的强化作用136
2.8.2建筑设施避灾、防灾措施136
2.8.3监测预测措施136
第4篇 风灾篇138
1风气候与风灾害138
1.1风的气候与特性138
1.1.1大气环流138
1.1.2边界层风140
1.1.3台风(飓风)142
1.1.4龙卷风147
1.1.5季风及寒潮风149
1.1.6雷暴风149
1.1.7我国风气候的特点150
1.2风灾害的种类及特点151
1.2.1历史上的大风灾害及其破坏151
1.2.2建筑及构筑物风灾153
1.2.3交通运输风灾154
1.2.4居住环境与风灾156
2抗风减灾技术157
2.1抗风减灾(风工程)研究的方法157
2.1.1地面风特性及建筑物风效应实测157
2.1.2风洞模型试验157
2.1.3计算风工程160
2.2城市建筑及构筑物的抗风减灾161
2.2.1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抗风161
2.2.2大跨屋盖结构抗风163
2.2.3围护结构抗风163
2.2.4灯架及广告牌抗风164
2.3城市风环境及风致振动的舒适性165
2.3.1城市风环境的评估与改善165
2.3.2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舒适性168
2.4村镇民居的抗风减灾168
2.4.1地形及村镇选址168
2.4.2民居抗风的基本知识169
3防风减灾及应急反应170
3.1风灾的预报及预警170
3.2政府风灾应急体系171
3.3财产保险及重建172
3.4居民风灾应急小常识173
3.4.1一般大风天气应急常识173
3.4.2台风应急常识173
3.4.3龙卷风和雷暴风应急常识174
第5篇 洪灾篇176
1洪水灾害基本知识176
1.1洪水和洪灾176
1.2洪水的形成、分类和成灾的原因177
1.2.1形成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177
1.2.2形成洪水的人为因素178
1.2.3洪水的分类179
1.3洪水灾害180
1.3.1洪水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80
1.3.2洪水造成的其他灾害182
1.4防洪减灾基本策略182
1.4.1防洪策略的发展183
1.4.2防洪规划183
1.4.3防洪工程措施184
1.4.4防洪非工程措施185
2城乡建筑的洪灾防御技术186
2.1洪水对建筑物的作用与破坏机制187
2.2建筑抗洪减灾技术措施概述187
2.2.1建筑抗洪设计基本规定187
2.2.2建筑抗洪安全措施190
2.2.3建筑抗洪名词解释191
3洪水灾害紧急救援措施192
3.1抗洪抢险、救援组织构成192
3.1.1防汛抢险和救援的指挥机构192
3.1.2抗洪抢险、救援战斗组织构成193
3.1.3防洪抢险及救援的工具和物资194
3.2抢险救援计划195
3.2.1绘制防汛风险图195
3.2.2编制抢险图195
3.2.3编制救援安置图,落实救援措施196
3.2.4通讯报警系统设计和落实197
3.2.5建立计算机预案系统198
3.3减少洪灾损失的其他措施198
4科学避洪与自救199
4.1洪水来临前我们能做什么199
4.1.1物质准备199
4.1.2疏散撤离200
4.2洪水爆发时如何自救201
4.3洪灾期间的卫生保障201
4.4洪灾期间疾病防治措施203
4.4.1洪灾过后易发生哪些疾病?204
4.4.2预防肠道传染病204
4.4.3预防鼠媒、蚊媒传染病205
4.4.4预防食物中毒206
第6篇 生物灾害篇208
1了解生物灾害208
1.1生物灾害就在我们身边208
1.1.1历史上,人类屡遭生物灾害208
1.1.2现实中,生物污染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里209
1.2生物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211
1.3常见的生物污染种类213
1.3.1生物危害的分级213
1.3.2生物污染的种类215
2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217
2.1经空气传播217
2.1.1经飞沫传播217
2.1.2经尘埃传播218
2.1.3经气溶胶传播218
2.2经水体传播218
2.3经食物传播219
2.4接触传播219
2.4.1直接接触传播220
2.4.2间接接触传播220
2.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220
2.5.1经节肢动物的机械携带而传播220
2.5.2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220
2.6经土壤传播221
2.7垂直传播221
2.8医源性传播221
2.9生物实验室传播222
2.10生物武器传播222
3防止生物灾害的对策224
3.1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224
3.1.1计划免疫224
3.1.2预防接种224
3.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侵扰225
3.3搞好环境卫生,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226
3.4应用优化设计技术,打造健康居住环境226
3.5合理选用生物污染控制设备和材料227
3.5.1空气净化器227
3.5.2空气过滤器228
3.5.3冷触媒技术229
3.5.4光触媒技术229
3.5.5臭氧消毒230
3.5.6紫外线消毒231
3.5.7化学消毒231
3.5.8抗菌材料232
3.6杜绝生物污染通过通风空调系统传播235
3.6.1合理设计通风空调系统235
3.6.2定期清洗消毒空调和通风设备237
3.7杜绝生物污染通过给排水系统传播238
3.8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救援策略239
4管理体系、防治机构及生物安全实验室240
4.1我国防治生物污染的立法情况240
4.1.1涉及生物污染的相关法律240
4.1.2涉及生物污染的相关行政法规241
4.1.3涉及生物污染的相关部门规章242
4.1.4涉及生物污染的行业规范标准243
4.2生物污染管理体系243
4.2.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43
4.2.2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244
4.2.3地方各级卫生厅、卫生局244
4.3生物污染防治机构244
4.3.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244
4.3.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5
4.3.3各级医院245
4.4生物安全实验室245
4.4.1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概念245
4.4.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245
4.4.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工作原理246
4.4.4国内外的生物安全实验室246
后记249
参考文献250
热门推荐
- 3214429.html
- 2336585.html
- 3071544.html
- 955811.html
- 2667773.html
- 915112.html
- 1183659.html
- 3551903.html
- 1882644.html
- 35530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15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7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1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7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4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8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29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7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27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