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龚子同,张甘霖,陈志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19653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27页
- 文件大小:238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土壤发生学-研究-中国;土壤分类-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国际土壤分类发展趋势1
1.1.1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
1.1.2 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2
1.1.3 WRB3
1.1.4 俄罗斯土壤分类4
1.2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5
1.2.1 马伯特土壤分类5
1.2.2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6
1.2.3 土壤系统分类9
1.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展10
1.3.1 研究成果10
1.3.2 主要贡献11
1.3.3 国内外影响13
参考文献15
第一篇 土壤发生原理21
第2章 土壤发生21
2.1 土壤地球化学作用与类型22
2.1.1 原生矿物的风化和黏粒矿物的形成22
2.1.2 物质迁移作用24
2.1.3 中国成土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类型26
2.2 土壤形成过程30
2.2.1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30
2.2.2 盐渍过程31
2.2.3 钙积过程32
2.2.4 黏化过程33
2.2.5 白浆化过程34
2.2.6 富铝化过程34
2.2.7 灰化过程35
2.2.8 腐殖质积累过程35
2.2.9 潜育过程37
2.3 人为土壤形成过程37
2.3.1 人为作用强度38
2.3.2 人为作用方式39
2.3.3 土壤的变化40
2.3.4 人为作用与土壤演变44
2.3.5 人为作用的意义45
参考文献46
第3章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成土过程与发生学特征49
3.1 环境因素49
3.1.1 南极地区成土气候带49
3.1.2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自然环境50
3.1.3 南极地区土壤研究历史与现状51
3.2 风化作用52
3.2.1 物理风化作用52
3.2.2 化学风化作用54
3.3 主要成土过程与土壤发生学特征56
3.3.1 主要成土过程56
3.3.2 土壤发生学特征57
3.4 空间可变性与土壤景观特征64
3.4.1 土被不连续性64
3.4.2 土壤空间可变性65
3.4.3 类型分异与土壤景观点66
3.5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演变67
3.5.1 全球变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的影响67
3.5.2 气候变化对土壤发育时间的影响69
3.5.3 气候变化对土壤发育空间的影响70
3.5.4 气候变化对冰缘地貌过程的影响71
3.5.5 气候变化及生物适应对土壤发育的影响72
3.6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演变74
3.6.1 南极土壤分类的特征74
3.6.2 早期的南极土壤分类尝试74
3.6.3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土壤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第二版)》中的位置77
3.6.4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主要土壤在《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中的位置79
3.6.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框架下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分类尝试81
3.6.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冻土纲的恢复与重构83
参考文献86
第4章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土壤形成的原始性89
4.1 概况89
4.2 土壤形成条件89
4.3 土壤类型和分布91
4.4 主要土壤性质及其变异94
4.4.1 土壤中元素含量及其变异94
4.4.2 影响元素分异的因素96
4.5 土壤形成特点98
4.5.1 寒冻性98
4.5.2 原始性98
4.5.3 残余性99
4.6 结语100
参考文献100
第5章 干旱条件下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异102
5.1 土壤地球化学发生、类型和分布102
5.2 我国干旱地区概貌103
5.2.1 气候和地形103
5.2.2 天山地区代表性景观特征103
5.3 地球化学垒的概念及其应用104
5.4 天山地区典型代表性景观区的调查和采样、数据处理105
5.5 天山地区各种地球化学垒的特征及分布107
5.5.1 机械地球化学垒107
5.5.2 物理化学地球化学垒108
5.5.3 生物地球化学垒109
5.5.4 土壤地球化学垒的区域分布109
5.5.5 地球化学垒的组合109
5.6 地球化学垒内土壤中元素的损失和积累111
5.6.1 元素的地球化学类型111
5.6.2 各种地球化学垒内土壤中元素的损失和积累113
5.7 地球化学垒内土壤元素的有效性115
5.8 土壤地球化学垒对土壤质量和健康的影响116
参考文献117
第6章 红色风化壳的形成与土壤发生119
6.1 红色风化壳分布及类型119
6.1.1 红色风化壳的概念119
6.1.2 红色风化壳的分布119
6.1.3 红色风化壳的类型120
6.2 红色风化壳的形成与古环境123
6.2.1 红色风化壳分布的地貌条件123
6.2.2 第四纪红色黏土成因和物源的多样性124
6.2.3 风成特性红土的分布及古气候意义132
6.2.4 南方第四纪红色黏土包含的古气候信息132
6.3 红色风化壳与土壤发生134
6.3.1 红色风化壳与土壤的区分134
6.3.2 红色风化壳地带性和地域性影响135
6.3.3 红色风化壳与土壤发生和分类136
参考文献137
第7章 均腐土区土壤有机碳形成与演化140
7.1 世界黑土区中的我国均腐土140
7.1.1 世界四大“黑土”区140
7.1.2 不同分类体系中的黑土分类140
7.1.3 中国均腐土的形成特点144
7.2 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储量和分布147
7.2.1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特点147
7.2.2 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148
7.2.3 不同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149
7.2.4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150
7.3 开垦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152
7.3.1 土壤开垦历史152
7.3.2 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调控因子153
7.3.3 开垦后土壤有机碳数量的演变155
7.3.4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主要质量指标的变化157
7.3.5 土壤开垦与土壤管理160
7.4 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在土壤分类上的意义163
参考文献164
第8章 城市土壤形成过程166
8.1 城市土壤与工业土壤的概念166
8.2 城市土壤的形成过程167
8.3 城市土壤的人为特性170
8.3.1 形态特征170
8.3.2 物理性质172
8.3.3 化学性质172
8.3.4 生物学性质173
8.3.5 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异性173
参考文献177
第9章 风化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181
9.1 风化成土过程中REE地球化学特征和行为181
9.1.1 轻、重稀土分异与分布模式181
9.1.2 Ce和Eu的地球化学特征182
9.2 影响风化成土过程中REE地球化学特征和行为的因素183
9.2.1 母岩与成土母质183
9.2.2 气候条件183
9.2.3 水化学性质183
9.2.4 氧化还原条件184
9.2.5 其他因素184
9.3 土壤发生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指示意义184
9.3.1 成土环境与土壤基本特性185
9.3.2 土壤稀土元素含量186
9.3.3 土壤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188
9.3.4 土壤稀土元素的特征比值189
9.3.5 稀土元素在土壤剖面中迁移与富集190
9.3.6 基本结论191
9.4 土壤次生结核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意义191
9.4.1 研究区环境条件与土壤基本特征192
9.4.2 铁质结核稀土元素含量193
9.4.3 碳酸盐结核稀土元素特征195
9.4.4 干润变性土与母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197
9.4.5 次生结核稀土元素特征的形成机理198
9.5 地层剖面沉积物与古土壤辨析199
9.5.1 成土环境与剖面基本特征200
9.5.2 剖面形态特征200
9.5.3 一般化学性质201
9.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202
9.5.5 基本结论203
参考文献203
第二篇 土壤分类209
第10章 建立诊断层的土壤发生学背景209
10.1 低活性富铁层发生过程和特征209
10.1.1 低活性富铁层的提出209
10.1.2 具有低活性富铁层土壤的成因210
10.1.3 低活性富铁层的特点210
10.1.4 低活性富铁层的定义215
10.2 干旱表层的发生过程和特征215
10.2.1 干旱表层的提出215
10.2.2 干旱土的表层分异及其发生特征216
10.2.3 干旱表层的定义和指标219
10.3 盐磐的发生过程和特征219
10.3.1 盐磐的发现与分布219
10.3.2 盐磐的化学与物理学特征220
10.3.3 盐磐与在干旱区其他常见积盐层比较221
10.3.4 盐磐层成因探讨221
10.3.5 盐磐层的诊断分类222
10.4 草毡表层的发生过程223
10.4.1 草毡表层形成的环境223
10.4.2 土壤有机物的聚积与分解225
10.4.3 草毡表层的形成228
10.4.4 草毡表层的定义和指标229
10.5 南海诸岛土壤的富磷特性和磷磐229
10.5.1 成土条件229
10.5.2 土壤特性230
10.5.3 磷的聚积与淋移232
10.5.4 用于土壤诊断的富磷特性和磷磐236
10.5.5 土壤演化236
参考文献237
第11章 建立人为土诊断层的土壤发生学基础240
11.1 水耕人为过程240
11.1.1 形成条件240
11.1.2 形成过程241
11.1.3 水耕人为土某些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微结构和形成机理244
11.1.4 不同起源水耕土剖面形态和演化249
11.2 旱耕人为过程250
11.2.1 灌淤旱耕250
11.2.2 土垫旱耕252
11.2.3 泥垫旱耕253
11.2.4 肥熟旱耕254
11.3 以土壤发生为基础的人为土诊断层和诊断特性256
11.3.1 人为滞水水分状况256
11.3.2 水耕表层257
11.3.3 水耕氧化还原层258
11.3.4 灌淤表层259
11.3.5 堆垫表层259
11.3.6 肥熟表层259
11.3.7 耕作淀积层260
参考文献260
第12章 成土过程的土壤水分状况262
12.1 描述土壤水分状况的某些术语与土壤水分状况的分级262
12.1.1 潮湿水分状况263
12.1.2 干旱水分状况263
12.1.3 半干润水分状况263
12.1.4 湿润水分状况264
12.1.5 常湿润水分状况264
12.1.6 滞水水分状况264
12.1.7 人为滞水水分状况265
12.2 Penman公式的欠缺与广阔水面蒸发速率的动力学建模265
12.3 土壤可能蒸散量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可行性268
12.4 以模型和气候资料对中国土壤水分状况的估计273
12.4.1 湿润区275
12.4.2 半干润区276
12.4.3 干旱区277
参考文献279
第13章 成土过程的土壤温度状况281
13.1 土壤温度状况的划分标准281
13.2 土壤温度的估算方法282
13.3 中国土壤温度状况的分布284
13.3.1 寒性和冷性土壤温度状况284
13.3.2 温性土壤温度状况285
13.3.3 热性和高热土壤温度状况286
参考文献290
第14章 土壤分类原则和方法291
14.1 土壤分类对象291
14.1.1 土壤含义291
14.1.2 土壤界限292
14.1.3 土壤个体292
14.2 土壤分类的基础293
14.3 分类命名原则与方法298
14.3.1 分类原则298
14.3.2 命名原则300
14.4 检索方法及土纲检索302
14.4.1 检索的一般方法302
14.4.2 土纲检索图式302
14.4.3 土纲检索简表303
14.5 若干有特色的土纲的建立304
14.5.1 人为土304
14.5.2 富铁土304
14.5.3 干旱土306
14.5.4 均腐土306
14.5.5 潜育土和盐成土306
参考文献307
第15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鉴别308
15.1 富含有机物质的土壤——有机土(Histosols)308
15.2 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人为土(Anthrosols)309
15.3 灰化过程的产物——灰土(Spodosols)312
15.4 具有火山灰特性的土壤——火山灰土(Andosols)314
15.5 高度富铁铝化土壤——铁铝土(Ferralosols)315
15.6 胀缩性强的黏土——变性土(Vertososls)317
15.7 具干旱表层的土壤——干旱土(Aridosols)318
15.8 盐积和碱积土壤——盐成土(Halosols)320
15.9 强还原作用的土壤——潜育土(Gleyosols)322
15.10 腐殖质均匀分布的土壤——均腐土(Isohumosols)323
15.11 低活性黏粒富铁层土壤——富铁土(Ferrosols)325
15.12 高活性黏粒黏化层土壤——淋溶土(Argosols)326
15.13 有风化B层的土壤——雏形土(Cambosols)328
15.14 新近形成的土壤——新成土(Primosols)329
参考文献331
第16章 中国各土纲基本特性333
16.1 有机土纲基本特性333
16.2 人为土纲基本特性335
16.3 灰土纲基本特性339
16.4 火山灰土纲基本特性340
16.5 铁铝土纲基本特性343
16.6 变性土纲基本特性346
16.7 干旱土纲基本特性348
16.8 盐成土纲基本特性350
16.9 潜育土纲基本特性352
16.10 均腐土纲基本特性354
16.11 富铁土纲基本特性356
16.12 淋溶土纲基本特性359
16.13 雏形土纲基本特性364
16.14 新成土纲基本特性374
16.15 土纲基本特性分项简略列表378
参考文献380
第17章 土壤基层分类与制图表达382
17.1 土壤基层分类的发展382
17.1.1 国外土壤基层分类发展现状382
17.1.2 我国土壤基层分类的发展384
17.2 土壤基层分类的构成387
17.2.1 基层分类与高级分类之间的关系387
17.2.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的定义与划分388
17.2.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系的定义与划分392
17.3 基层分类在土壤制图中的应用394
17.3.1 分类单元与制图单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95
17.3.2 土壤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土系划分和制图上的意义395
17.3.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在大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应用396
参考文献397
第三篇 土壤分类解译401
第18章 中国土壤空间分异与土壤分区401
18.1 土壤广域水平分布规律401
18.1.1 东南部湿润土壤系列402
18.1.2 中部干润土壤系列402
18.1.3 西北部干旱土壤系列403
18.2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403
18.2.1 土壤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403
18.2.2 山体高度对土壤垂直谱结构的影响406
18.2.3 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谱结构的影响407
18.3 土壤垂直-水平复合分布规律407
18.3.1 高原四周的土壤垂直谱408
18.3.2 高原面上的土壤水平分布410
18.3.3 高原面上的土壤垂直分布411
18.3.4 高原上的土壤下垂谱411
18.4 岛屿土壤分布规律413
18.4.1 岛屿土壤分布的一般特点413
18.4.2 特殊岛屿的土壤分布414
18.5 土壤的区域分布规律417
18.5.1 土壤中域分布417
18.5.2 土壤微域分布425
18.6 土壤分区428
18.6.1 土壤分区原则428
18.6.2 土壤分区单位系统429
18.6.3 全国三大土壤区域的特点431
18.6.4 16个土壤地区简介434
参考文献439
第19章 基于系统分类的土壤多样性分析440
19.1 土壤多样性理论的一般概念与研究方法441
19.2 国内外研究实践443
19.2.1 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研究进展443
19.2.2 美国全国土壤多样性以及土地利用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研究445
19.2.3 我国利用SOTER数据库对土壤多样性的研究450
19.3 应用前景455
参考文献456
第20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小比例尺制图459
20.1 土壤系统分类与组合制图459
20.2 土壤系统分类与中小比例尺制图460
20.2.1 小比例尺制图461
20.2.2 中比例尺制图468
20.3 以景观为基础的大比例尺土壤制图470
20.3.1 土壤-微域景观与土系划分471
20.3.2 大比例尺土壤图的编制471
参考文献474
第21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475
21.1 区域参比475
21.2 类型参比479
21.3 单个土体参比487
参考文献488
第22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国际参比490
22.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ST制参比490
22.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WRB的参比497
参考文献515
第23章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基层分类参比516
23.1 关于土壤基层分类参比的认识516
23.1.1 不同分类制中的土壤基层分类516
23.1.2 土系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及其与土种的区别517
23.1.3 土种与土系参比的原则和方法519
23.2 不同区域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1
23.2.1 水耕人为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1
23.2.2 铁铝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3
23.2.3 干旱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4
23.2.4 均腐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5
23.2.5 富铁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7
23.2.6 淋溶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28
23.2.7 雏形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31
23.2.8 新成土地区土种与土系的参比533
23.3 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主要土种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535
23.3.1 长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形成背景536
23.3.2 有关归属的一些问题538
23.3.3 水稻土主要土种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539
参考文献546
第24章 土壤系统分类信息系统与自动检索548
24.1 土体数据库549
24.1.1 土体数据库的数据结构549
24.1.2 土体数据库的标准化550
24.1.3 单个土体数据库的应用552
24.2 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壤信息系统553
24.2.1 土壤信息系统的结构554
24.2.2 不同尺度的土壤信息系统556
24.2.3 土壤信息系统的应用559
24.3 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559
24.3.1 SOTER简介559
24.3.2 SOTER的数据结构561
24.3.3 SOTER的应用563
24.3.4 对SOTER发展的思考566
24.4 土壤分类自动检索系统568
24.4.1 基于分类规则的土壤分类检索系统568
24.4.2 基于分类规则和专家经验的土壤分类检索专家系统568
24.5 土壤分类参比系统570
24.5.1 地理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570
24.5.2 分类参比系统571
参考文献572
第25章 土壤系统分类在实践中的应用573
25.1 关于中国土壤资源573
25.1.1 不同土纲的土壤资源573
25.1.2 不同地区的土壤资源573
25.1.3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574
25.2 在土壤制图中的应用575
25.2.1 大比例尺土壤制图575
25.2.2 中、小比例尺土壤制图577
25.3 在古代农业研究中的应用579
25.3.1 孢粉和植硅体580
25.3.2 土壤元素分异580
25.3.3 土壤微形态特征581
25.4 在土壤评价中的应用582
25.4.1 正确划分土壤类型582
25.4.2 土壤资源综合评价583
25.4.3 为农、林、牧业合理布局提供依据584
25.5 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585
25.5.1 与重建古环境的关系585
25.5.2 与地方病防治的关系585
25.5.3 与环境保护的关系586
25.5.4 与土壤磁学研究的关系587
25.6 在土壤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587
25.6.1 农地的适宜性评价587
25.6.2 优质茶叶适宜性评价589
25.6.3 优质柑橘适宜性评价591
参考文献592
附录593
热门推荐
- 490130.html
- 2749521.html
- 3819114.html
- 3769599.html
- 1180988.html
- 3838396.html
- 860483.html
- 3099296.html
- 1502706.html
- 897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6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5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5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44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77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32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3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