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用人要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用人要鉴
  • 杨建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ISBN:780139079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354页
  • 文件大小:261MB
  • 文件页数:13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用人要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3

一、长治久安 关键在人3

二、更新观念 人才辈出5

三、德才兼备 德是前提6

四、选贤任能 循之有道8

五、知人善任 贵在得法11

六、制度建设 重在改革14

思想篇19

第一章 马恩列斯论用人19

一、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取决于挑选出能干的人20

二、干部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优秀分子,是人民的公仆20

三、大胆提拔年轻干部,让接班人挑重担23

四、充分发挥优秀专业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25

五、细心考察和培养干部,正确挑选和使用干部27

六、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干部28

第二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用人28

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8

二、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29

三、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任人唯贤,要搞“五湖四海”31

四、选拔中青年干部是一个战略问题36

五、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42

六、善于考察识别干部47

七、加强干部培养教育,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50

八、要关心爱护干部63

九、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67

第三章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论用人72

一、治世之本 惟在得人72

二、任贤使能 量才授职81

三、取长舍短 知人善任87

四、爱才惜才 不可求备98

五、举才择人 不分亲疏104

六、贤不待次而举 取人不限其方110

七、察审考绩 奖罚分明119

八、不患无才 患在无用之道126

第四章 古诗词中的用人观136

一、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136

二、辨才须待七年期136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137

四、谁言后代无高手138

五、栽培剪伐须勤力139

六、流水前波让后波139

文论篇143

第一章 建国以前143

一、按党的干部标准考察和提拔干部(刘少奇,1937年5月)143

二、论干部政策(陈云,1938年9月)143

三、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陈云,1939年12月10日)150

四、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陈云,1940年11月29日)154

五、领导者的责任和应具备的条件(刘少奇,1941年)158

六、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周恩来,1943年4月22日)159

七、准备并正确使用一切干部(彭真,1945年5月3日)162

八、由群众考察领导干部乃是识别干部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刘少奇,1945年5月14日)163

九、选拔干部不能以党龄长短、资格高低、亲疏关系为标准(刘少奇,1945年5月14日)163

第二章 建国以后至“文革”以前164

一、关于干部的教育、培养、提拔问题(安子文,1951年4月6日)164

二、党的组织工作的几个问题(彭真,1954年4月1日)168

三、最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周恩来,1956年1月16日)170

四、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干部工作路线(安子文,1957年12月5日)173

五、要注重培养提拔新干部(彭真,1962年4月15日)179

六、过好“五关”(周恩来,1963年5月29日180

第三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82

一、全党动员,党委负责,坚持标准,解放思想,做好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工作(宋任穷,1979年12月2日)182

二、组织人事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顺利贯彻执行(胡耀邦,1979年12月3日)186

三、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陈云,1981年5月8日)191

四、老中青干部紧密团结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保证(宋任穷,1981年6月30日)193

五、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陈云,1981年7月2日)198

六、对中青年干部的殷切希望(胡耀邦,1982年7月20日)201

七、按照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好干部队伍(宋任穷,1982年9月5日)207

八、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陈云,1982年9月6日)210

九、全党必须确立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观念(胡耀邦,1983年3月13日)213

十、加快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陈野苹,1983年7月20日)218

十一、保证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重大决策(陈野苹,1983年8月11日)227

十二、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搞好干部管理工作(乔石,1984年7月28日)232

十三、以改革精神加速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乔石,1984年8月25日)236

十四、关于第三梯队建设的几个问题(尉健行,1985年4月12日)241

十五、关于当前组织工作的几个问题(乔石,1985年7月2日)245

十六、要重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领导班子建设(尉健行,1986年9月11日)254

十七、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尉健行,1986年12月26日)256

十八、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改革开放中搞好党的建设(宋平,1988年1月20日)261

十九、要保证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吕枫,1990年5月11日)263

二十、组织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吕枫,1992年5月)270

二十一、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干部工作(宋平,1992年8月8日)272

二十二、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工作(胡锦涛,1992年12月5日)276

二十三、借鉴人事管理的历史经验,做好新时期的干部人事工作(宋平,1993年4月17日)281

二十四、全面贯彻落实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张全景,1994年12月3日)283

二十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胡锦涛,1995年12月13日)295

二十六、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张全景,1996年2月1日)305

二十七、提高组织部门干部素质,做好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胡锦涛,1996年4月11日)307

制度篇317

第一章 人事管理制度的沿革317

一、古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沿革317

(一)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317

(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317

(三)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军功授爵制318

(四)封建社会的官僚人事制度319

(五)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文官制度320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组织人事工作的历史发展320

(一)党的建立和大革命时期321

(二)土地革命时期322

(三)抗日战争时期324

(四)解放战争时期327

(五)建国初期的七年330

(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331

(七)“文化大革命”时期331

(八)改革与发展时期332

第二章 选录制度335

一、古代官员的选录335

(一)两汉的察举征辟制335

(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337

(三)隋唐以后的科举制339

(四)产生官吏的其他途径344

(五)古代官员选拔录用制度的特点34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干部录用制度34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录用349

(二)建国后的干部录用350

第三章 任用制度358

一、古代官员的任用358

(一)先秦时期358

(二)秦汉时期35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359

(四)唐宋时期360

(五)明清时期361

(六)古代任官制度的特点36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干部任用36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任用367

(二)建国后的干部任用368

第四章 考核制度381

一、古代官员的考核381

(一)先秦时期381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382

(三)唐宋时期383

(四)明清时期385

(五)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38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干部考核制度389

第五章 培训制度396

一、古代官员培训396

(一)夏代的贵族学校教育396

(二)商代、西周的官学制度396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396

(四)汉代的官学制度397

(五)唐代的学制与仕途398

(六)宋代的学制与仕途399

(七)明清的官吏培养教育制度39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干部培训40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培训401

(二)建国后的干部培训406

第六章 薪俸制度415

一、古代官员品阶薪俸制度415

(一)先秦时期415

(二)秦汉时期41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416

(四)唐宋时期416

(五)明清时期418

(六)古代官员品阶薪俸制特点41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工资制度420

(一)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420

(二)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420

(三)工资制度严重破坏时期422

(四)工资调整时期423

(五)两次工资制度改革424

第七章 监察制度434

一、古代官员监察434

(一)先秦时期434

(二)秦汉时期43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436

(四)唐宋时期437

(五)明清时期351

(六)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特点442

二、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机制443

三、中国公务员的监督机制446

(一)公务员监督的主体、对象和范围446

(二)公务员监督的原则与方法448

(三)公务员监督体系450

第八章 退休制度461

一、古代官员退休制度461

(一)官员致仕的条件461

(二)官员致仕的待遇463

(三)官员致仕的安置466

(四)官员致仕手续和管理机构467

(五)致仕官员的作用468

二、古代的尊老敬老典仪制度471

三、新中国的干部离退休制度472

(一)离退休的年龄和工龄规定473

(二)干部享受离休待遇的条件474

(三)退休离休待遇474

(四)离休、退休干部的管理经费和安置475

(五)离退干部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475

(六)正确处理老干部工作的三个关系477

机构篇481

第一章 人事机构的沿革481

一、古代人事机构的演变481

二、近代人事机构的发展482

三、现代人事机构的改革485

第二章 国外人事机构的发展演变492

一、部内制、部外制、折中制的涵义、特点492

二、国外主要人事机构493

法规篇501

第一章 综合类501

一、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1983年10月5日)501

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领导班子“四化”建设的八年规划(摘要)(1983年10月5日)504

三、中共中央关于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理的通知(1984年4月26日)505

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摘要)(1984年10月24日)507

五、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1986年1月28日)508

六、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的通知(1986年2月20日)510

七、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1990年6月27日)512

八、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1994年1月26日)514

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年9月28日)518

十、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坚决防止和纠正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不正之风的通知》(摘要)(1994年10月29日)527

十一、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1997年2月27日)528

十二、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1997年4月17日)544

十三、关于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送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行为的处理规定(1997年5月16日)546

第二章 党政领导干部类549

一、中共中央关于省级领导班子配备的几点原则意见的通知(摘要)(1982年10月26日)549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摘要)(1982年12月7日)549

三、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组织部、省市自治区机构改革指导小组《关于配备全国省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报告》(摘要)(1983年5月9日)552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县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摘要)(1983年12月1日)555

五、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组织部、省市自治区机构改革指导小组《关于调整省地两级领导班子的工作报告》(摘要)(1983年12月22日)557

六、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省级换届有关领导成员任职年龄等问题的通知》(摘要)(1987年7月15日)560

七、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地方党委向地方国家机关推荐领导干部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摘要)(1990年1月12日)560

八、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部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通知》(摘要)(1990年8月6日)560

九、中共中央《关于做好1993年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1992年7月20日)561

十、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做好地方各级人大换届工作的通知》(摘要)(1992年9月24日)563

十一、中共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1995年2月9日)564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摘要)(1995年2月28日)570

十三、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1991年9月6日)574

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992年4月10日)576

十五、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积极大胆地做好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通知(1992年11月3日)579

十六、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关于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1988年4月8日)582

十七、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关于印发《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90年9月14日)583

十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选送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挂职锻炼的通知(1992年2月29日)594

十九、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1993年12月30日)594

二十、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1995年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通知》(摘要)(1995年3月17日)598

二十一、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关于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请示报告(1979年10月12日)598

二十二、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关于在国家机关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81年1月6日)600

二十三、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统战部《关于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妥善安排非党干部问题的意见》(1983年1月21日)601

二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选配党外人士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的通知》(1989年2月4日)602

二十五、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联合发出《关于推举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审判、检察机关领导职务的通知》(摘要)(1991年1月22日)603

二十六、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出《关于加强和改善各级人民政府及司法机关中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意见》的通知(摘要)(1992年9月23日)604

二十七、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摘要)(1995年6月1日)605

二十八、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是改革现行干部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摘要)(1979年11月21日)606

二十九、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1988年6月6日)607

三十、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认真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摘要)(1988年11月12日)609

三十一、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试行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1989年2月25日)610

三十二、中共中央组织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考核管理工作的通知(1989年3月22日)611

三十三、国家人事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1993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增编补充干部考试考核的实施意见》的通知(1993年11月27日)612

三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通知》(摘要)(1995年8月31日)614

三十五、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1980年2月25日)614

三十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1982年10月3日)618

三十七、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从中央、国家机关中选派部分年轻干部到基层或地方锻炼的通知(1983年9月1日)621

三十八、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1983年10月5日)622

三十九、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报告(1984年12月)627

四十、中共中央组织部、农牧渔业部关于对县以上农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训的通知(1985年12月20日)630

四十一、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的通知》(摘要)(1989年12月27日)632

四十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通知》(摘要)(1990年1月14日)633

四十三、中共中央组织部、建设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1991—1995年全国市长培训计划〉的通知》(摘要)(1991年6月4日)633

四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印发〈1991—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的通知》(摘要)(1991年12月29日)634

四十五、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4年9月29日)634

四十六、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财政部、国家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干部培训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摘要)(1995年3月20日)636

四十七、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出关于《集中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的通知(摘要)(1995年11月1日)636

四十八、中共中央印发1996年—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1996年8月19日)637

四十九、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1983年8月30日)642

五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变中央和国家机关直接从应届大专毕业生中吸收干部的办法的通知(摘要)(1984年4月30日)643

五十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不直接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吸收干部的通知》(摘要)(1989年7月16日644

五十二、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省级以上党政机关不直接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吸收干部的通知》中有关问题的通知(1989年9月11日)645

五十三、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职务几个问题的通知》(1986年11月18日)646

五十四、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摘要)(1990年7月7日)648

五十五、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坚持乡镇干部选聘制和择优录用部分优秀乡镇选聘制干部的通知》(摘要)(1991年7月23日649

五十六、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转发吉林省委组织部〈关于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副地厅级领导干部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摘要)(1992年6月22日)649

五十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中几个问题的通知》(摘要)(1993年6月26日)650

五十八、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1978年5月24日)650

五十九、国务院关于公布《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0年10月7日)653

六十、中共中央组织关于安排和组织好离休、退休、退职党员组织生活的通知(1981年7月20日)654

六十一、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离休退休干部阅读文件问题的通知(1981年8月26日)656

六十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1982年2月20日)656

六十三、国务院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的通知(1982年4月10日)661

六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妥善安排退出现职的老干部的意见(1982年6月2日)662

六十五、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发挥中央、国家机关离休老干部的作用的意见(1982年8月19日)663

六十六、劳动人事部关于颁发老干部离休荣誉证有关事项的规定的通知(1982年10月18日)664

六十七、劳动人事部关于发布《贯彻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规定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82年12月10日)665

六十八、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规定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问题解答》的通知(1983年5月16日)668

六十九、劳动人事部《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离休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的补充规定》(1983年5月23日)671

七十、劳动人事部《关于离休干部健康休养的几项规定》(1983年5月25日)672

七十一、劳动人事部印发关于《贯彻执行〈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离休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的补充规定)中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年2月12日)673

七十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确定部分老同志待遇问题的意见》(1984年3月17日)674

七十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离休干部生活待遇规定的通知(1984年6月3日)675

七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女干部离休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1987年5月29日)676

七十五、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发出《关于认真执行干部退(离)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摘要)(1988年8月25日676

七十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作出《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问题的若干规定》摘要)(1988年10月3日)677

七十七、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通知(1990年9月30日)677

七十八、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印发〈关于确定建国前干部参加革命工作时间问题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摘要)(1991年5月13日)679

七十九、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干部退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摘要)(1992年5月28日)679

八十、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增加部分老红军、老干部生活困难补助费的通知》(摘要)(1992年10月14日)680

八十一、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抓紧办理干部退(离)休手续问题的通知》(摘要)(1995年3月9日)681

八十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8月14日)681

八十三、中共中央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意见》(摘要)(1993年9月13日)688

八十四、国家人事部关于组织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骨干培训工作的通知(1993年10月30日)689

八十五、国务院印发《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摘要)(1993年11月15日)690

八十六、国家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1994年1月11日)691

八十七、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1994年3月8日)692

八十八、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1994年6月7日)694

八十九、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1995年7月3日)697

九十、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规定(1995年8月11日)699

九十一、国家公务员职务升降暂行规定(1996年3月2日)702

九十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1996年6月5日)705

九十三、国家公务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1996年6月7日)706

九十四、国家公务员被辞退后有关问题的暂行办法(1996年7月19日)708

九十五、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1996年8月8日)708

九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995年2月28日)709

九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1995年2月28日)714

九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1995年2月28日)718

九十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清理党和国家机关干部在公司(企业)兼职有关问题的通知》(摘要)(1989年2月5日)722

一〇〇、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做好团职转业干部职务安排工作的通知(1990年7月10日)723

一〇一、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做好省、自治区、直辖市干部备案工作的通知》(摘要)(1991年3月19日)724

一〇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兴办经济实体和党政机关干部从事经营活动问题的通知(摘要)(1992年6月26日)724

一〇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摘要)(1993年10月9日)725

第三章 企事业管理人员类726

一、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抓紧调整好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等有关问题的通知(1985年2月21日)726

二、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国家教委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摘要)(1991年5月17日)727

三、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摘要)(1992年12月17日)728

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摘要)(1995年8月15日)728

五、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国家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做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工作的通知》(1997年3月9日)729

六、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对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培训的通知(1985年7月26日)733

七、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七五”期间全国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岗位职务培训规划要点》的通知(1987年1月25日)735

八、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引入竞争机制改革人事制度的若干意见》(1988年5月21日)738

九、国家体改委、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关于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1990年9月5日)741

十、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1991年10月12日)744

十一、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生产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印发〈1991—1995年全国企业干部培训规划要点〉的通知》(摘要)(1991年11月25日)747

十二、国务院批转全国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对国营企业领导干部进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意见的通知(1992年4月24日)748

十三、股份制试点企业人事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9月17日)751

十四、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印发《“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摘要)(1997年6月10日)752

第四章 专业技术人员类754

一、聘请科学技术人员兼职的暂行办法(1982年3月15日)754

二、实行科学技术人员交流的暂行办法(1982年3月15日)755

三、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的通知(1983年4月18日)756

四、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摘要)(1983年7月13日)757

五、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3年9月12日)759

六、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说明(1983年12月3日)760

七、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1983年9月12日)761

八、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的说明(1983年12月3日)762

九、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摘要)(1985年3月13日)763

十、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退休问题的补充规定(1986年2月18日)764

十一、国家科委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问题的几点说明(1986年5月27日)764

十二、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1986年7月9日)765

十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发挥离休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暂行规定(1986年10月6日)767

十四、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原则意见(1987年6月1日)768

十五、国家人事部关于高级专家退(离)休有关问题的通知(1989年7月27日)770

十六、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的通知(1990年9月8日)770

十七、国家人事部关于《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1990年11月10日)772

十八、国家人事部《关于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促进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迅速成长的意见》(1991年2月23日)774

十九、国家人事部关于执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中有关问题的通知(1991年5月31日)776

二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问题的通知(1991年7月5日)778

二十一、国家人事部关于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工作的通知(1992年3月25日)778

二十二、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早期回国定居专家享受医疗照顾的通知(1992年4月10日)780

二十三、国家人事部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5月11日)781

二十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8月12日)782

二十五、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人事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授予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工作的通知(1994年3月1日)783

二十六、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试行办法》的通知(1994年10月31日)784

第五章 其他类789

一、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的通知(1981年4月6日)789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年6月4日)790

三、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1年6月26日)794

四、国家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1992年1月27日)796

五、国家人事部、国家计委、商业部、公安部《关于部分专业技术和党政管理干部家属“农转非”问题的意见》(1992年6月22日)797

六、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93年11月15日)798

七、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1994年1月29日)807

八、国家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探亲假工资和探亲路费计算基数问题的通知(1994年3月21日)810

九、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的通知(1994年8月30日)810

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3月31日)813

范例篇819

第一章 以人为本819

一、商汤重才用伊尹819

二、齐桓公庭燎求贤820

三、穆公智求百里奚820

四、“市骨”筑台引贤才821

五、善待士卒振军心822

六、威王视才胜珠宝823

七、无忌诚招天下才823

八、韩信重才纳敌手824

九、罗尽英才成帝业825

十、武帝良策致良才826

十一、刘秀诚请严子陵826

十二、陈蕃悬榻敬贤才827

十三、曹操三下求贤令828

十四、三顾茅庐请诸葛829

十五、太宗宏论重人才829

十六、武皇爱才敬国老830

十七、重待贤臣创伟业831

十八、宣宗用才振唐室832

十九、重才堪称“小尧舜”833

二十、神宗重用王安石833

二十一、弯弓射雕亦重贤834

二十二、朱元璋求贤若渴835

二十三、左公惜才激后生836

二十四、遣用良将固边防836

二十五、康熙开科征鸿儒837

二十六、肃顺力荐举汉臣838

第二章 慧眼识珠840

一、宰牛人实是非凡之士840

二、拜阶下囚为相国840

三、不计私怨识将才841

四、孟尝君慧眼识冯谖842

五、缪贤举荐蔺相如843

六、开明始皇用李斯843

七、萧何月下追韩信844

八、细柳营中识大将845

九、少年英才堪大任846

十、仇家成为股肱臣847

十一、孔明识“社稷之器”847

十二、苻坚“草堆”挖“珍珠”848

十三、行伍之中拔俊臣849

十四、识人以本委重任850

十五、门客马周宰相才850

十六、临危识将度难关851

十七、独具慧眼识诗才852

十八、不以小疵掩大贤853

十九、穆宗识人重清廉853

二十、小中见大任良将854

二十一、选良将宁冒摘冠险854

二十二、落榜者中觅遗才855

二十三、新人新作有新意856

第三章 不拘一格857

一、从奴隶到宰相857

二、宁戚潦倒知遇恒公857

三、樵夫识得千里马858

四、毛遂自荐说楚王859

五、刘邦大度封仇敌860

六、厚待燕雀以引鹤860

七、从马倌中选贤能861

八、一代文豪出狱中862

九、诸葛亮破格用才862

十、孙权大胆用新人863

十一、破格任人 伐蜀成功864

十二、倡导选官废门资865

十三、李世民放手用人865

十四、从敌对营垒中揽才866

十五、仇虏之中拔良相867

十六、降将才高亦重用868

十七、贬官莫弃为我用869

十八、化敌为友诚相待869

十九、用人不拘出身870

二十、不问新旧 唯贤是用871

二十一、改过迁善亦举用871

二十二、明太祖三论身资872

二十三、上书军卒得迁升873

二十四、朱瞻基越级拔人才874

二十五、张居正议用人不唯资874

二十六、闯王用人不计前嫌875

二十七、重用汉将收台湾876

二十八、任官不以年龄论876

第四章 举贤任能878

一、祁奚举贤不避亲仇878

二、子产量才用人878

三、治国用人重德行879

四、脱袍让位荐贤相880

五、李克秉公选良相880

六、栋梁何妨出身低881

七、曹操重用荀彧882

八、诸葛亮爱才收姜维882

九、许允举贤不避嫌883

十、谢安荐侄充大任884

十一、李世民内举不避亲884

十二、太宗不偏老部下885

十三、两老臣同荐杜如晦885

十四、狄仁杰桃李满天下886

十五、宋璟力除裙带风887

十六、赵普犯颜荐俊杰887

十七、不计前过用异己888

十八、吕蒙正选贤无私888

十九、老宰相力举寇准889

二十、欧阳修知人爱贤890

二十一、不忽木为国让相890

二十二、荐贤不分亲与疏891

二十三、王翱用人不徇私892

二十四、黄孔昭荐才唯贤892

二十五、魏象枢广荐清官893

二十六、雍正重用鄂尔泰893

二十七、沈葆桢为国举官894

第五章 人尽其才896

一、子思识苟变之长896

二、人各有能 因异而任896

三、大有大使 小有小用897

四、用其所长 因人授任897

五、燕昭王重用乐毅897

六、汉武帝起用汲黯898

七、是才皆须取 岂可闭馆外899

八、陆贽论用人所长900

九、宋太祖重用读书人900

十、赵匡胤促张美改过901

十一、晏殊重才不重名901

十二、奉旨填词成大家901

十三、章宗皇帝用孝子902

十四、刘基荐人重其所长902

十五、岳钟琪变盗贼为功臣903

第六章 赏罚严明904

一、有功必赏之军不可攻904

二、赵鞅重赏 全军奋勇904

三、勾践揽过 灭吴雪耻905

四、司马穰苴军纪严明906

五、齐威王明察行赏罚906

六、宿仇受封疑惧消907

七、恩威并施用猛将908

八、诛吕复汉奖功臣908

九、张释之依法论罪909

十、行赏论功不论资910

十一、依法论处昭平君911

十二、王莽严明法纪911

十三、光武帝严办作假官912

十四、硬脖子县令董宣913

十五、刘秀奖来歙914

十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914

十七、严惩贪污受贿者915

十八、孝文帝治吏有方916

十九、高欢支持弹劾权贵916

二十、隋文帝奖赏绩优官员917

二十一、赵绰执法如山量刑分明918

二十二、奖惩不分贵与贱918

二十三、唐太宗论功定赏919

二十四、太宗重赏进谏人920

二十五、大义灭亲明奖惩920

二十六、重奖贤臣 严惩赃吏921

二十七、明太祖执法不徇私922

二十八、朱元璋擢升无私官员923

二十九、戚继光治军严明惩舅父923

三十、“考成法”奖优罚庸924

三十一、彭玉麟峻法除民害924

第七章 用才有术926

一、秦穆公归过于己926

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927

三、赵王释疑用姚贾927

四、魏文侯用人不疑928

五、始皇自责请王翦929

六、凡事皆由卿作主930

七、刘秀以诚收冯异931

八、曹孟德宽容部下932

九、不念旧恶 重用陈琳932

十、以信为本服人心933

十一、诸葛亮平等待人激人勇933

十二、七擒七纵 攻心为上934

十三、孝文帝善用慕容契934

十四、李世民用人知短长935

十五、关心侍臣臣尽责936

十六、皇太极攻心得降将937

十七、用人不为人言遮眼937

十八、清世宗重才更护才938

十九、雍正量才用所长938

第八章 爱惜人才940

一、敬贤尊才为国安940

二、楚惠王创造机会炼人才940

三、赏贤诚得肝胆照941

四、孟尝君舍家招门客942

五、以礼相待 贤才献计943

六、设公车广揽人才943

七、不信谗言抚将才944

八、曹操惜才收刘备945

九、蔡邕倒履迎才子945

十、解后顾之忧 请鲁肃出山946

十一、力排众议选主帅947

十二、举天下之才 授天下之务948

十三、才子檄文怒骂 女皇拍案叫绝948

十四、真才大事不糊涂949

十五、宋仁宗苦心孤诣锤炼良才950

十六、惜才不吝破军制950

十七、将功补过委重任951

十八、左光斗惜才如子952

十九、明太祖劝将惜人才952

鉴戒篇957

第一章 良才弃用957

一、夏桀囚汤失天下957

二、商纣无道杀谏臣957

三、不纳谏言致国乱958

四、斩群臣君死国灭959

五、迫害良将楚国衰960

六、夫差悔恨诛子胥960

七、弃老将长平惨败961

八、怀玉璧屈原沉江962

九、魏王不容信陵君963

十、杀李牧赵国遭殃964

十一、弃才若履失江山964

十二、贾谊难展惊世才965

十三、未辨忠奸杀晁错966

十四、妄自尊大贤才去967

十五、“党锢之祸”朝野空967

十六、不纳良谋袁绍败968

十七、以貌取人失凤雏969

十八、有才不用守土难970

十九、牵制祖逖失战机971

二十、失良将前燕覆亡972

二十一、自毁长城文帝哀972

二十二、伐栋梁隋朝覆灭973

二十三、贬二将肃宗困危974

二十四、去股肱李显息政975

二十五、难报国宗泽遗恨975

二十六、河山未还身先死976

二十七、暴君残杀擎天柱977

二十八、叶公好龙逐岳正978

二十九、“海青天”难酬壮志979

三十、中计诛将仇者快980

三十一、错杀李岩食苦果981

三十二、谪贬栋梁难御外敌981

第二章 优劣不辨983

一、圣人察人亦有失983

二、宠信佞臣成傀儡983

三、昏庸固执杀良医984

四、以言取人任奸臣985

五、忠奸不辨无太平985

六、误信奸臣杀忠良986

七、真伪不分自遭祸987

八、不辨优劣失关羽988

九、不识媚臣误国事988

十、错立太子杨坚遗恨989

十一、轻信谗言险失栋梁990

十二、贬忠良奸人得道991

十三、错用反将悔莫及991

十四、一错再错 抱恨终身992

十五、喜吹捧真宗失清明993

十六、用奸佞之臣 成亡国之君994

十七、用庸才城破国亡994

十八、理宗失察贾似道995

十九、招贤无标准 庸人充贤才995

二十、臣奸误当奇才用996

二十一、忠臣进谏反遭斩997

二十二、尸位素餐祸国事998

第三章 求全责备999

一、苛求起疑 错杀彭越999

二、重小节险失良将999

三、苛细责微难得人1000

四、挑疏奏毛病 害直谏忠臣1001

五、以貌取人失西川1001

六、己不端正 无以拢人1002

七、一语不称意 终生受责难1003

八、后主苛责 潘佑身亡1004

九、性多疑无人可用1004

十、编《字贯》被责犯禁1005

第四章 任人唯亲1006

一、大封同姓终致祸1006

二、任用亲属遭破灭1006

三、重用亲兵败西域1007

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1008

五、罗织亲党 终遭覆灭1008

六、外戚专权弊甚大1009

七、梁太后用拔扈将军1010

八、用后党致“八王之乱”1010

九、父子皆用宗室人1011

十、平庸亲信委重任1012

十一、乱朝纲生“河阳之变”1012

十二、用外戚祸渐及身1013

十三、兄以妹贵酿大乱1013

十四、用庸亲人才离心1014

十五、小人受宠 忠臣离心1014

十六、纨绔为帅乱国政1015

十七、宠信亲兵败身为俘1016

十八、严嵩父子一手遮天1017

十九、信兄弟同志离散1017

第五章 嫉贤妒能1019

一、狡兔死走狗烹1019

二、吴起三次遭嫉恨1019

三、膑孙子庞涓自掘坟1020

四、遭嫉恨韩非入狱1021

五、申屠嘉因妒亡命1022

六、公孙述迫贤不得才1022

七、曹操妒能杀孔杨1022

八、兄弟相煎何太急1023

九、无端猜忌酿兵变1024

十、李林甫忌贤害忠良1025

十一、刘晟滥杀亲兄弟1025

十二、沐晟量小致兵败1026

第六章 滥赏滥罚1027

一、不明真相滥施刑1027

二、秦昭王逼杀白起1028

三、司马迁直言遭宫刑1028

四、李广滥杀霸陵尉1029

五、信流言良臣蒙冤1030

六、汉桓帝一日封五侯1031

七、袁绍恼羞成怒杀田丰1031

八、无辜鞭人自被害1032

九、昏君滥罚失江山1033

十、平民无功成柱国1034

十一、宋徽宗滥奖相术师1034

十二、明武宗拒谏杖廷臣1035

十三、清廷大兴文字狱1035

十四、巴延三升迁总督1036

十五、韩愈力阻迎佛骨遭贬1037

第七章 玩弄权术1039

一、卫嗣君好察微隐1039

二、赵高指鹿为马1039

三、分王笼络自食其果1040

四、汉高祖逼反韩信1041

五、定军令别有用心1042

六、司马懿施计揽朝政1043

七、帝王行贿陷臣于不法1044

八、用酷吏控制群臣1045

九、宦官监军军更乱1046

十、王元振除杀李国贞1047

十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1048

十二、姑息罪将为己效命1049

十三、完颜亮托神伐宋1050

十四、明太祖设立锦衣卫1051

十五、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1052

十六、雍正帝遍设耳目1052

第八章 党同伐异1054

一、辕固生斗野猪1054

二、小肚鸡肠难容人1054

三、亲奸伐良酿大乱1055

四、“饿虎饥鹰”更相朋附1056

五、“绝交书”获罪《广陵散》绝传1056

六、薛道衡“悖逆”而死1057

七、刘郎长贬成刘叟1058

八、李林甫排挤贤才1059

九、《圣德诗》惹祸烧身1059

十、疏奏佞臣遭贬他方1060

十一、拒草诏书十族被诛1061

十二、重宦官忠臣心寒1061

十三、选才倚势狼狈为奸1062

十四、志不附奸佞悲歌《浩气吟》1063

附录1067

第一部分 外国公务员制度1067

一、英国文官制度1067

二、美国公务员制度1084

三、加拿大公务员制度1109

四、法国公务员制度1134

五、意大利公务员制度1153

六、荷兰公务员制度1159

七、丹麦公务员制度1163

八、西班牙公务员制度1176

九、比利时公务员制度1287

十、澳大利亚公务员制度1192

十一、新西兰公务员制度1226

十二、日本公务员制度1234

十三、新加坡公务员制度1243

十四、印度公务员制度1271

十五、巴基斯坦公务员制度1386

第二部分 外国军官管理制度1300

一、外军军官培训1300

二、外军军官考核1312

三、外军军官任免1321

四、外军军官岗位轮换1330

五、外军军官待遇1334

六、外军军官退役1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