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教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教学研究
  • 张明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8625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412页
  • 主题词: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经济学原理及教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部分理论与教学研究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定位与体系研究1

一 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视角定位1

二 结构上不宜分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部分3

三 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运行、发展和制度7

四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为体系的必备构件10

第二节 经济规律体系中各种规律的关系11

一 支配经济运行的是经济规律体系11

二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规律构成12

三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各个规律的作用特点1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国有经济比重15

一 对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解15

二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应有的产值比重16

三 所有制改革不会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18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导论部分的教学研究19

一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生产关系19

二 运用组合式示意图讲解生产方式20

三 对经济规律传统观点的一个质疑21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理论及教学研究28

第一节 从产品与商品的差异审视价值范畴28

一 价值的内容和形式28

二 价值首先存在于“劳动产品”中32

三 价值范畴的历史过渡性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商品供求关系39

一 影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39

二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41

三 正确认识商品供求的变动趋势43

第三节 价值信号机制46

一 价值信号机制的功能46

二 价值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51

三 健全价值信号机制的措施55

第四节 商品与货币部分的教学研究59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59

二 运用推导式示意图阐述商品交换原因61

三 运用概括式示意图分析货币起源62

四 运用叙述性案例通俗讲解货币本质63

五 运用函数图像讲解价值规律67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及教学研究70

第一节 影响资本运行的资源因素70

一 影响资本运行的土地资源因素70

二 影响资本运行的水资源因素74

三 影响资本运行的生物资源因素80

四 影响资本运行的矿产资源因素82

五 影响资本运行的能源因素85

六 影响资本运行的海洋资源因素88

第二节 获取剩余价值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93

一 可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有形资产93

二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无形资产定义94

三 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96

第三节 资产获利权能及其制度安排103

一 资产所有权概述103

二 资产所有权的内含权能105

三 资产权能制度的类型107

四 资产权能制度的安排111

五 资产权能制度的配置114

第四节 准确量化企业的资产价值116

一 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116

二 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119

三 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121

第五节 剩余价值分配过程的公式推导125

一 利润率的公式推导125

二 利息和利息率的公式推导128

第六节 资本与剩余价值部分的教学研究130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130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135

三 运用概括式示意图讲解有关原理137

四 用公式推导法讲述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138

五 运用案例通俗讲解资本主义垄断140

第四章 生产组织理论与教学研究144

第一节 我国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组织144

一 我国先秦时期手工业生产组织概况144

二 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其专业分工147

三 《考工记》反映的先秦手工业生产要求149

第二节 我国古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2

一 远古至汉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2

二 唐时期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3

三 宋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4

四 元时期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6

五 明代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7

六 清时期瓷器生产组织的发展158

第三节 按公司制规范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59

一 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59

二 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165

三 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169

第四节 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172

一 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172

二 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产生的溢出效应172

三 产业集群引起的家庭之间溢出效应175

四 产业集群引起的公共经济溢出效应175

第五节 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177

一 产业转移与承接概述177

二 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179

三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182

四 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187

第六节 生产组织部分的教学研究190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190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两权分离理论192

三 运用函数图像讲解经济学原理193

第五章 市场贸易理论与教学研究199

第一节 市场及其类型与结构分析199

一 市场内涵的分析200

二 市场类型分析202

三 市场结构分析208

第二节 市场规则与市场规则体系212

一 市场规则212

二 市场主体规则体系213

三 市场客体规则体系214

第三节 计划与市场两大调控机制的水乳交融式结合216

一 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217

二 计划与市场两大调控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221

三 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22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229

一 联系方式比较230

二 信息传导方式比较231

三 资源配置方式比较232

四 平衡方式比较232

五 利益协调方式比较233

第五节 市场贸易部分的教学研究234

一 运用比较式表格讲解基本范畴234

二 运用演进式示意图讲解市场区236

三 我国古代商业资本的参考资料240

四 运用案例通俗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的调节机制243

第六章 区域发展理论与教学研究247

第一节 我国古代农村土地开发思想管窥247

一 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分类247

二 依据农村土地区位差别核定税收数量248

三 根据农村土地的区位特点建造农田248

四 以农村耕地为基础建立国家行政区252

第二节 杜能的区域农业发展同心圆模式253

一 区域农业发展理论假设条件及基本命题253

二 区域农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同心圆模式256

三 杜能区域农业发展理论的贡献与不足260

第三节 韦伯区域工业布局论的结构考察262

一 区域工业布局论概述262

二 韦伯的运费最小区域工业布局论263

三 韦伯的劳动力费用最小区域工业布局论265

四 韦伯的区域工业集聚布局论267

五 区域产业布局指向论268

第四节 区域发展规律概述269

一 区域利益规律269

二 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270

三 区域阶段性发展规律273

四 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275

五 区域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278

第五节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280

一 世界发展大趋势280

二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282

三 区域发展模式选择285

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288

一 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288

二 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294

三 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空间295

第七节 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研究298

一 运用概括式示意图讲解区域发展原理298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区域发展原理299

三 运用图表讲解影响区域发展的等费线原理300

四 立体利用区域空间资源的环保住宅举例304

第七章 收人分配与宏观调控理论及教学研究309

第一节 我国就业制度演变纵向考察309

一 改革开放前的就业制度310

二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制度演进的四大步骤313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的变动趋势316

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变迁纵向考察320

一 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321

二 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323

三 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328

第三节 宏观调控目标与健全宏观调控机制330

一 宏观调控的总目标331

二 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332

三 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336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343

一 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343

二 完善经济法规344

三 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344

四 变动经济参数345

五 加强道德规范建设346

六 健全监督体系346

七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347

八 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348

九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348

十 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349

第五节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变迁纵向考察350

一 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351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353

三 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357

第六节 宏观调控部分教学研究364

一 运用公式推导讲解扩大再生产公式的相互联系364

二 运用分解式示意图讲解基本原理368

三 运用案例通俗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369

四 国外宏观经济环境治理新技术举例372

参考文献381

一 中文著作381

二 中文论文386

三 外文390

后记3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