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之华评传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福康,丁言模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166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34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551页
- 主题词:杨之华(1900~1973)-评传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杨之华评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 王铁仙 王关兴1
一、早年生活和读书、思想1
1.生日、家庭和家乡1
杨之华的生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换算成公历是1901年2月11日1
目录1
杨之华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坎山镇三岔路村杨氏大院。她曾写过回忆录,对杨家大院的印象是一场“恶梦”2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杨葆青去美国经商。大革命时期他与妻子在武汉曾为党工作。此事乃首次披露6
杨之英与杨之华两次抱头痛哭。杨之英前夫邵志刚曾由瞿秋白介绍入党,并担任远东局国际部长、少共国际书记处书记等职,留下许多谜团8
杨之华说,“独伊既是我的难友,又是同志”。解放初,瞿独伊和丈夫李何成为新华社驻莫斯科的第一批记者11
杨之华回忆说,“我不敢作声的哭了几天,后来先生给我一本《三字经》,一天教我两句 ”18
2.学历——人生的台阶18
在浙江私立女子实业学校学习的烹饪、缝纫、记账等技能,杨之华以后常常会“露一手”20
“我进了省立第一女师,学校一样的黑暗,拆信和不自由反而更24
加利害。”24
杨之华到女子体育师范学校上学时,不仅参加了上海社会活动,还开始发表文章28
3.沈定一(玄庐)是她的“第一位引路人”34
不能掩盖和否定沈定一思想“红与黑”交融的复杂性,捧杀和棒杀的“一刀切”机械思维都是幼稚可笑的34
“受到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上海进步刊物——《星期评论》的影响,我的思想起了变化,再也不愿死读书、读死书了。”35
虽然杨之华没有参加中共创建工作,但她是中国妇女界里屈指可数的一位历史见证人,而且她还有幸在这批中共创建者的圈子里学到许多东西38
沈定一的朋友:陈望道、李汉俊、邵力子、刘大白、沈仲九、俞秀松等40
上海第一次纪念“五一”劳动节,《新青年》、《星期评论》和《民国日报·觉悟》三位一体,共同为宣传“五一”劳动节作了精心准备,造成很大的声势42
衙前农民运动——共产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怀孕的杨之华参加了前期宣传鼓动工作45
早期党团组织成员沈定一、俞秀松、施存统,与杨之华、宣中华、徐白民、唐公宪入团有着密切关系48
杨之华作为小学教员进行了家访,并参加了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举行的夏季讲习会,其教员有黄炎培、黎锦晖、陈望道、舒新城等51
4.上海大学57
杨之华于1924年1月6日至14日去报名,1月20日到闸北上海大学参加考试,21日就被录取57
1924年2月底3月初,杨之华正式进入上海大学。在这之前她与瞿秋白早已相识59
“‘上大’社会系是十分活跃的……社会系的墙报就是杨之华编辑的。她发动同学写稿,请艺术系同学绘画,编得图文并茂,有声有61
色,内容丰富,深得全校师生的好评。”61
杨之华担任上海大学学生会首届执委委员、上海大学附设平民学校委员会的工作63
由于诸多因素,杨之华已不适合在校继续学习了,她只好离开了这所彻底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上海大学,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65
5.“祖母”向警予的影响71
既有思考问题的深度、工作覆盖面的广度,更有经常下基层的“制度化”,这是杨之华作为向警予助手的最佳工作环境71
在“祖母”向警予的培养和指导下,杨之华在一年多里有惊人的“三级跳”:入党——第一任上海妇联主任——中央妇女部代理主持人73
向警予给予杨之华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政治信仰,工作作风,妇女运动的理论76
二、早年写作、婚姻和形象82
1.一场“恋爱”笔墨官司82
如果说这次是杨之华第一次公开发表关于女权问题的评论文章,第一次勇敢地打笔墨官司,第一次将自己的社交思想大胆“亮相”,第一次袒露了自己的叛逆性格,那么不如说是她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地位和价值82
2.杨之华的早期写作90
杨之华的“问题小说”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批判传统,不过政论往往代替了形象思维90
杨之华写的政论文数量最多,在她的早期写作中占了重要地位,可以进一步找到许多研究她生平事迹的线索93
此类的“随笔”,杨之华可能写了不止一篇,还有待于继续查找93
杨之华早期文章的特点:展现了她早期思想的变化进程,鲜明地突出了一根主线——妇女解放,已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几乎没有无病呻吟的语句97
3.王剑虹、丁玲与杨之华100
瞿秋白前妻王剑虹成为刚成立的中共党组织首次改造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历史见证人和积极参与者,从此,她登上了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早期政治舞台100
她们三人是上海大学的同学,但是孤傲的丁玲仍然不介入政治,王剑虹也变得无动于衷,而杨之华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05
远在上海的杨之华怎么会知道丁玲的北京地址?她又怎么肯定丁玲会把此信平安地转送给瞿秋白?而瞿秋白见到丁玲并不感到意外107
丁玲心里明白,“有人在她(指向警予——引者)面前说我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思想,说我孤傲。”109
4.杨之华的两次婚姻112
“姐姐去夫家只穿一套粉红色的衣服,既不坐轿也没有带嫁妆。结婚仪式在沈玄庐先生主持下,成了一个演讲会。会上,夫妇双方各作自我介绍,会后也不请酒设宴。”112
正是由于沈剑龙的“成人之美”,才有了杨之华美满爱情的真正归宿,并彻底改变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116
1922年,陈碧兰由李汉俊介绍入党123
5.“新邻居”——陈碧兰123
瞿秋白为陈碧兰办好入学手续,并且他和施存统同意她搬来做“邻居”124
陈碧兰心目中的杨之华形象并不好,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如她自己128
陈碧兰与杨之华的合作——创办《中国妇女》,交替接手妇联工作132
陈、杨等人一起组织纪念“三八”妇女节,冲过敌人刺刀封锁线,进行示威游行137
陈碧兰利用“风波”大做文章,还把被捕前的刘尊一与瞿秋白、杨之华夫妇联系起来140
最后一瞥:杨之华还关心危难之中的陈碧兰,于是郑超麟笑眯眯地出现在陈碧兰的面前142
6.蒋光慈笔下的瞿秋白、杨之华145
应该感谢蒋光慈这位“革命文学”的开路先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当年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145
《短裤党》中的杨直夫——瞿秋白、秋华——杨之华夫妇形象令人失望,脱离了艺术真实的规律,浪漫化、概念化的成分冲淡了原想达到的社会效果148
蒋光慈“采访”瞿秋白、杨之华夫妇时,杨之华也提供了不少有关斗争生活的素材,包括女工的性格、习惯、心理、衣着等等,这些在小说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154
三、投身于中国大革命159
1.入党时间和1924—1928年期间的职务159
杨之华的入党时间:1924年6月24日。杨之华与刘少奇、张琴秋曾同在中共金银业党支部里159
杨之华参加过国民党吗?杨之华被推选为出席国民党“二大”女代表,她为何未去?162
杨之华担任上海妇联第一任主任,这是“恩师”向警予悉心指导和培养的结果165
上海总工会刚成立时杨之华就担任女工部主任,这在其他专著和有关材料中从未提及167
杨之华担任上海劳动妇女运动委员会第一任书记,她确定了劳动妇委下属各地区负责人,明确近期各项工作目标169
选为唯一的女性中央委员,1928年“八七”会议上被正式任命为中央妇女部长171
由向警予推荐,杨之华代理主持中央妇女部,在中共“五大”上被171
杨之华曾兼任中共上海妇女部负责人,协助中共上海区委工作175
2.署名“秋华”的《国际妇女纪念日与中国妇女》一文能够把握此文的评论尺寸的,只有向警予、杨之华是最佳人选;而根据“秋华”笔名来分析,杨之华可能性最大,当然不排除此文经过向警予修改的可能180
3.上海丝厂及工会组织190
杨之华第一次接触女工贼穆志英,与一批女工骨干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190
杨之华总结6月里前两次斗争经验时,就已明确指出斗争的目标:打倒穆志英,建立自己的工会192
1927年3月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杨之华参与领导丝厂女工罢工,组织工会196
4.1926年夏,浙江省定海之行201
杨之华等人的定海之行,促使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定海独立党支部201
《妇女运动概论》有“四个第一”,也是第一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妇女运动为专题的宣传手册207
5.《妇女运动概论》的“四个第一”207
1926年初已确定《妇女运动概论》的构思和提纲,7月下旬修订,8月下旬蒋光慈已看到修订稿212
瞿秋白突然接到前去广州开会的通知 瞿、杨夫妇就把蒋光慈作为写序言的“候选人”之一213
《妇女运动概论》再版改动书名,但内容和版式、目录、页数等都与初版本完全相同215
6.瞿秋白为何“点名”杨之华219
刘尊一“擅自”提出杨之华作为上海市民政府成员候选人和“泄露”,违反党的纪律,引出了一场风波。瞿秋白在谈及此事时也认为,“未曾经过区委,确有组织上的错误”219
四、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地下党227
1.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白色恐怖227
《组织女工代表会的根本原则》具有指导性意义,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227
4月26日傍晚,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也接到紧急转移通知。第二天,顾顺章就由武汉被押抵上海,国民党特务进行大搜捕,结果一一扑空232
杨之华的住处也被敌人搜查了,但敌人没有发现党的文件,也没有弄清她的身份,便在门外设了暗哨235
北京东路640弄9号——余荫里240
2.紫霞路68号的房东及友人244
瞿秋白、杨之华夫妇看到了刚出版的《前哨》,但是并不知道即将遇到的新房东谢旦如正是秘密印刷《前哨》的幕后英雄244
紫霞路68号: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住在二楼东厢房,都喜欢谢家的藏书246
星期三——彭玲:“之华大姐还是老样子,爽朗大方,端庄和蔼,不过穿着大襟的短衫,梳着个家庭少妇的发髻。”248
续文:“文化大革命”期间,谢旦如安息的万国公墓也不太平,他的骨灰被无情地抛弃,竟连他的家属也不知道;解放初,彭玲夫妇参加了上海新华书店翻译小组,“文化大革命”后,彭玲写下了《难忘的星期三》,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253
3.文学创作的最后句号——《豆腐阿姐》258
《豆腐阿姐》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为大背景,描述了丝厂工258
人阿明与妻子(豆腐阿姐)一家的悲惨遭遇258
杨之华在演绎瞿秋白政治见解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让熟悉的形象占据了篇幅,写作时形成“两难选择”259
“豆腐阿姐”丈夫阿明的形象只是一个陪衬,一是为了前者,二是为了另一个“主角”——阿福。阿福是此小说的一个“亮点”261
《豆腐阿姐》受到苏联文学家绥拉菲摩维支小说的影响:按照一天生活时间顺序,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263
社会新闻报道点燃小说创作的灵感火花,并且直接将有些社会新闻融入小说265
这一期《北斗》是“超大”合刊:前期的最后一页是268页,而这期的第一页从269页开始267
杨之华与葛琴第一次在《北斗》上“见面”,解放后她俩在北京相逢268
4.“大先生”鲁迅273
杨之华回忆的“弦外之音”,她不想多说,也不能说明,这只有从“监狱似的亭子间里生活”中细细地去品味273
鲁迅帮助杨之华修改文章时,“毫不耽搁地改了错字,在错字旁边,还端正地分别写出楷体和草书字样。”275
1935年初,杨之华到鲁迅家去探望。对此,鲁迅并没有写在日记中,许广平以后也未曾透露278
何叔衡女婿杜延庆代表杨之华去拜访鲁迅先生,请他考虑是否有可能营救瞿秋白280
杨之华与鲁迅的莫斯科、上海“两地书”:出版瞿秋白遗文、苏联木刻和其他事282
五、莫斯科——新疆——延安292
1.两次在苏联的难忘岁月292
瞿秋白和杨之华一起出席了中共“六大”,这是他俩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一起参加党中央全会292
王明宗派小集团成员“甚至在墙报上把瞿秋白同志画成一只猴子,同时他们也公开侮辱之华同志。在这种环境下,她很难安心学习。”298
“之华,你自己的病究竟怎样?我昨天因为兆征死的消息和念着你的病,一夜没有安眠,乱梦和恶梦颠倒神魂,今天很不好过。”306
当杨之华踏进会场的一瞬间,谁也看不出在她庄重的脸上有任何痛苦的迹象。她那坚毅、沉着的气概,表现出一个女革命家的品格310
1937年11月,王明、康生回国。1938年3月,任弼时接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务,这才把杨之华从困境中解救出来314
周恩来总理说,“凡是帮助过中国革命的外国友人,中国人民都不会忘记,我们永远记得鲍罗廷。”319
杨之华在《救国时报》上发表的《“热血”重温》一文中点明了有两篇是瞿秋白写的文章,即第2期“呼声”专栏文章《流血是为什么?》和第10期社论《巩固上海学生联合会》。这两文都未收入如今出版的《瞿秋白文集》里,就成了瞿秋白的佚文325
2.《救国时报》上的“难忘回忆”325
3.新疆监狱334
学习王明《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小册子时,杨之华当场指出,“我不同意这个写法,因为这不是事实 ”334
杨之华外出打空气针时,有人递给她一张纸条,是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署名的一封俄文电报,上面写着:“同志们,你们要坚持。”338
审讯杨之华时,问:“你牺牲生命也要同他们在一起?”答:“一个人为革命死而无怨。”在签字时,她又补充为:“一个人为革命为真理死而无怨。”342
李何回忆说,绝食第5天“我已经处在昏迷状态中,一会儿昏沉沉睡去了,一会儿惊醒过来。肚子饿得麻木了,脑子什么也不想,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到底。”347
周恩来夫妇亲自到张治中家里,当面嘱托:“我们有一批人在新疆被盛世才逮捕,至今生死不明 这里头有杨之华,是你认识的。”350
杨之华对刘亚哲说,“我们都知道胡宗南这一关不好过,同志们都有思想准备,准备再进监狱,或者牺牲。”355
4.延安——北京363
毛泽东请杨之华到家里来吃饭、谈话,并对她说:“秋白是个好同志。”363
杨之华与陈学昭抱头痛哭,陈学昭问,“他(瞿秋白)到底怎样了?”杨之华哭着说,“他被丢了!”368
杨之华等人写报告给中共中央,10月6日中共中央就作了批示,“中工委转颖超、琴秋、之华、克清、秀岩诸同志 ”373
杨之华叫霍四祥把炖好的鸡汤送给从前线回来的伤病员,并说:“他们为革命负伤,流了血,比我更需要。”378
“我们终于胜利了!”382
六、杨之华的后半生386
1.以秋白精神宣传秋白386
杨之华发表第一篇独自署名的纪念瞿秋白文章《纪念我们亲爱的战友——瞿秋白同志》。《瞿秋白同志传》作者之一“杜静”是杨之华吗?386
杨之华提供了大量有关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在瞿秋白研究史上占有许多的“第一次”——填补了空白389
20世纪50年代初杨之华、臧克家与李霁野的争论,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396
为何不发表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写的题词?402
在那段时间内,杨之华隔几天就要秘书买一束鲜花放在秋白烈士的骨坛前405
这次瞿秋白家乡常州之行,却在杨之华的众多文章中从未提408
起408
谈到《多余的话》时,杨之华沉默了,走了几十步后,才仰天长叹,说:“这篇文字要是真实的话,国民党为什么不全文公布呢?”412
2.新中国工会女工工作的开拓者419
杨之华说,自己快50岁的人,还想到工厂去学习,到了工厂就如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的愉快419
杨之华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理想,开创了新中国女工工作的新局面422
为了培养女工中的标兵,杨之华亲自为报刊写文章,在大会、小会上讲话作宣传427
在这些可喜的数字中,杨之华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妇女解放的新面貌430
杨之华大姐“也像是我们这个团结和睦大家庭的家长,她像慈母般地对待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433
尽管这次会议没能达到辨明是非和统一思想的预期目的,但是杨之华仍然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基层,积极为广大女工说话,办实事。这就形成了她支持刘少奇、李立三对工会工作观点的客观事实435
3.红与黑的最后岁月441
杨之华与胡愈之、沈兹九夫妇同车来了,叶圣陶也来了,大家只谈家常事。杨之华吃了一生中最后一顿愉快的晚餐441
在红黑颠倒的疯狂年代里,她已无法按照正常思维来考虑……她曾设法上书毛泽东、党中央,“我不是叛徒 ”,但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445
临终前,杨之华向专案组人员提出两点意见:一、我的问题,我相信党中央和毛主席会给我正确解决的;二、应加强对部队士兵的教育449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杨之华骨灰安放仪式,为杨之华平反。当时“左”的余毒相当深,也体现在当时的讲话(不是悼455
词)里455
续文的续文458
附录 杨之华年谱(1901—1973)464
后记532
热门推荐
- 1791229.html
- 3484063.html
- 1235037.html
- 2819739.html
- 224833.html
- 109299.html
- 3448866.html
- 1591778.html
- 112569.html
- 658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6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03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7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1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3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7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10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0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50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