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皮肤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皮肤学
  • 雷万军,代涛主编;景爱华,肖建勋,李梦周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4737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03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624页
  • 主题词:皮肤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皮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篇1

第1章 人体概论与测1

第一节人体整体观1

一、概述1

二、解剖学中常用的轴面和方位3

三、美学中人体线条的构成3

第二节人体发育规律4

一、概述4

二、青春期性征有关标志出现的顺序5

第三节皮肤美学6

一、人体的固有色6

二、人体的装饰色6

三、皮肤的色泽7

四、皮肤的质地与弹性7

第四节体型美学与分类7

一、一般分类法8

二、体型指数分类法8

三、身高体重系数分类法9

四、女性体型分类法9

五、人体测量学分类法9

六、克雷奇默分类法9

七、影响体型的因素9

第五节体部一般美学标准与黄金分割律10

一、体部一般美学标准10

二、黄金分割律10

第六节体部主要测点与测量注意事项13

一、概述13

二、头面部主要测点与项目13

三、体部主要测点与项目14

四、活体测量注意事项15

第七节皮褶厚度的测量16

第八节身体成分的测定与评价17

一、测定的意义17

二、测定的指标与评价17

第九节人体各部位皮肤厚度的测定20

第十节体表面积测定与计算23

一、成年人体表面积计算23

二、小儿体表面积计算24

三、体表面积估算分类法24

第2章 皮肤的结构与功能26

第一节概述26

第二节表皮27

一、表皮化学元素27

二、表皮分层结构28

三、表皮内细胞间的关系30

四、表皮角质化31

五、角质层的特性及水合状态32

六、表皮的色素形成33

七、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34

八、未定类细胞35

第三节表皮干细胞35

一、表皮干细胞的定位35

二、表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36

三、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控37

四、表皮干细胞与皮肤附件39

第四节真皮41

一、乳头层42

二、网状层42

三、真皮结缔组织的特点42

四、真皮的细胞成分43

第五节皮下组织44

一、皮下组织的结构44

二、皮下组织的功能44

第六节皮肤的神经45

一、皮肤的感觉神经45

二、皮肤的运动神经46

第七节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肌肉46

一、皮肤的血管46

二、皮肤的淋巴管47

三、皮肤的肌肉48

第八节表皮与真皮的连接和再生关系48

一、表皮-真皮连接处光镜形态学结构49

二、表皮-真皮连接处的功能49

三、墓底膜的生物化学成分50

四、表皮和真皮再生的关系51

第九节皮肤的超微结构52

一、表皮的超微结构52

二、真皮的超微结构54

三、皮下组织及皮肤内含组织的超微结构54

第十节皮脂腺56

一、皮脂腺的发生56

二、皮脂腺的结构57

三、皮脂的合成和排泄57

四、皮脂腺功能活动的调控57

五、皮脂的组成与生物学意义59

六、影响皮脂分泌的因素61

第十一节小汗腺61

一、汗腺的发生61

二、小汗腺的结构61

三、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62

四、影响小汗腺分泌活动的因素62

五、汗液的组成62

六、出汗的生物学意义62

第十二节大汗腺63

一、大汗腺的结构63

二、大汗腺的神经调节63

三、大汗腺的分泌方式63

四、大汗腺汗液的组成64

五、大汗腺的功能64

第十三节指(趾)甲64

一、甲的发生64

二、甲的结构64

三、甲的理化性质66

四、甲的功能67

第十四节毛发67

一、毛发的发生67

二、毛干68

三、毛囊及其周围结构68

四、不同部位毛囊生长周期及密度深度70

五、毛乳头70

六、毛发的生长与调控70

七、毛发的定型与定性73

八、毛发的化学组成和生化73

九、毛发的物理学特性74

十、毛发的颜色与影响因素75

十一、毛发的颜色与眼色、肤色的关系77

十二、不同部位毛发的特点78

十三、毛发生长评估方法与检查技术78

十四、毛发的功能与美学观80

第十五节皮肤的线和纹81

一、轮廓线81

二、皮纹与皮肤朗格线81

三、皮纹与皮肤褶皱线82

四、面部皱纹线与朗格线区别84

五、皮肤纹理和皱纹观察评价方法84

六、皱纹与皮肤等级85

七、手纹与脚纹85

八、皮纹与萎缩性疾病的鉴别87

第十六节皮肤的生理功能90

一、屏障作用90

二、调节作用91

三、自稳作用94

四、皮肤的免疫功能94

五、皮肤的生物化学95

第十七节皮肤与内分泌98

一、内分泌激素对皮肤的作用98

二、皮肤内激素受体的生物学102

三、女性生理周期皮肤与内分泌的关系108

四、各年龄阶段男女皮肤与内分泌的关系108

五、皮肤的内分泌功能108

第十八节皮肤免疫学110

一、皮肤固有免疫系统110

二、皮肤免疫监测功能113

三、皮肤的防御机制114

四、皮肤病中常见的超敏反应115

第3章 皮肤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生态平衡118

第一节微生物生态学及人体正常菌群118

一、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118

二、微生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基本规律118

三、微生物生态演化的自然选择与适应119

四、生态平衡与人体正常菌群120

第二节皮肤正常微生物防线的功能121

第三节皮肤生态系的正常微生物群组成122

第四节皮肤正常微生物群的定植123

第五节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124

第六节皮肤污染与传播特点125

第七节手部皮肤微生态学126

一、暂驻菌126

二、常驻菌127

附3.1:常见的致病微生物127

附3.2: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127

附3.3:病毒引起的皮肤病128

附3.4:真菌引起的皮肤病128

附3.5:真菌检查法128

第4章 胚胎皮肤的发生与创伤的无瘢痕修复129

第一节表皮的发生129

一、外胚层的早期分化129

二、表皮的角化与成熟129

三、表皮内非角质形成细胞的发生130

第二节真皮的发生131

第三节表皮与真皮的连接131

第四节皮下组织的发生131

第五节皮肤附属器的发生131

一、毛发的发生131

二、皮脂腺的发生132

三、汗腺的发生133

四、甲的发生133

第六节皮肤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及神经的发生134

一、皮肤的肌肉134

二、皮肤的血管和淋巴管134

三、皮肤的神经134

第七节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愈合现象135

第八节胚胎与成年动物皮肤创伤愈合特性的比较135

第九节胚胎的环境136

一、外环境136

二、内环境136

三、环境因素在胚胎皮肤创伤愈合中作用的评价136

第十节胚胎皮肤伤口的细胞外基质136

一、透明质酸136

二、结构性糖蛋白136

三、胶原137

第十一节胚胎皮肤的成纤维细胞137

第十二节细胞因子与胚胎组织创伤的无瘢痕修复137

第十三节胚胎伤口的收缩情况137

第十四节胚胎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138

第十五节胚胎皮肤创伤修复的启示138

第5章 各年龄阶段及男女皮肤特点与区别139

第一节胚胎皮肤139

第二节胚胎皮肤向胎儿皮肤转化139

第三节胎儿皮肤140

第四节婴幼儿(新生儿)时期皮肤特点140

一、婴幼儿的皮肤特点140

二、常见的婴幼儿皮肤问题141

第五节儿童及青春期皮肤特点141

一、儿童时期皮肤发育特点141

二、青春期的皮肤发育特点142

第六节中老年期皮肤特点142

一、中老年期皮肤的特点142

二、中老年皮肤的保护143

第七节男女皮肤的区别143

第6章 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4

第一节头面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4

一、颅顶部144

二、面部皮肤的组织结构特点146

三、口唇与口腔黏膜147

四、鼻147

五、眼147

六、耳郭皮肤的组织结构148

第二节颈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8

一、颈部分区148

二、颈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8

第三节胸腹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9

一、胸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9

二、腹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49

第四节上肢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51

一、界线和分区151

二、上肢浅层结构151

三、腋区151

四、项背部151

第五节臀部、会阴及肛区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52

一、臀部皮肤组织学特点152

二、会阴及肛区皮肤组织学特点152

三、阴茎、包皮与龟头皮肤组织学特点153

四、阴唇、阴蒂皮肤组织学特点153

第六节下肢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54

一、下肢前部的浅层结构154

二、下肢后部深层结构154

第七节手足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54

一、手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54

二、足底部皮肤的组织学特点155

第7章 人体主要部位的分区、分型与美学评定156

第一节面部的分区和分型156

一、面部的分区156

二、面型156

三、面貌159

第二节眼及眼睑的形态与类型161

一、眼睑的一般形态和类型161

二、眼睑的类型162

三、眼的类型162

第三节眉的形态、位置和分类163

一、眉的形态和分类163

二、眉区的层次结构165

第四节耳部的类型和临床分类165

一、耳郭的类型165

二、耳郭的临床分型166

第五节乳房的类型与测量168

一、标准乳房168

二、乳房的类型168

三、乳房体积的测量169

四、乳房的美学等级评定169

第六节脐的位置与类型169

一、脐的位置169

二、脐的结构169

三、脐的形成170

四、脐的类型170

五、脐的先天异常170

第七节腹部的类型170

一、腹部的分型171

二、腹围171

三、健美腹部的条件171

第八节唇的美学评定172

第九节会阴及生殖系统172

一、阴茎的测量172

二、会阴部的美学评定172

三、生殖器官的审美评定173

第十节臀部类型与美学173

一、臀部类型173

二、臀部美学173

三、臀部的美学评价标准和等级173

第8章 皮肤健康与美容基础理论175

第一节食物与皮肤175

一、三大营养素和日需热量175

二、有益健美的基本食品175

三、酸性食品和碱性食品176

四、减肥膳食177

五、皮肤健美膳食的原则177

第二节维生素与皮肤178

一、概述178

二、脂溶性维生素178

三、水溶性维生素179

四、维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81

第三节微量元素与皮肤182

一、概述182

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182

三、常用微量元素184

第四节皮肤与月经和妊娠186

一、月经期皮肤的变化186

二、妊娠期皮肤的变化186

第五节皮肤与季节187

一、季节变换对皮肤的影响187

二、气温变化对皮肤的影响187

三、不同季节的食物对皮肤的影响188

第六节维A酸类与皮肤188

一、概述188

二、维A酸分类和作用机制188

三、第一代非芳香维A酸类190

四、第二代单芳香维A酸类191

五、第三代多芳香维A酸类191

第七节a-经酸类与皮肤193

一、概述193

二、药理作用193

三、临床应用193

四、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与禁忌证195

第八节生物制剂与皮肤195

一、概述195

二、细胞因子195

三、核酸类199

四、酶类200

五、其他201

第九节皮肤与化妆品202

一、化妆品的概念202

二、化妆品的类别202

三、化妆品的选择和使用203

四、化妆品对皮肤和毛发的影响204

第十节医用美容生物材料205

一、概述205

二、医用美容高分子生物材料206

三、医用美容无机非金属材料209

四、医用美容金属生物材料211

第十一节光线与皮肤214

一、日光的组成及物理特性214

二、皮肤感光类型216

三、皮肤的光学217

四、皮肤的光化学反应219

五、光的生物学效应220

六、皮肤光化学代谢221

七、光的生物学试验221

八、皮肤光老化221

九、皮肤光老化的防护223

十、预防光对皮肤的损伤224

十一、延缓皮肤衰老的对策224

第十二节光-皮肤组织的相互作用225

一、光在皮肤中传输的物理过程225

二、光热变性与组织凝固229

第十三节光感性皮肤病230

一、常见的皮肤光损害230

二、光感物232

三、个体敏感性232

四、环境因素232

第十四节黑素232

一、黑素的产生和作用232

二、黑素代谢的影响因素233

第十五节紫外线与皮肤235

一、紫外线及其分类235

二、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236

三、紫外线对皮肤的穿透性237

四、影响紫外线在皮肤中穿透的因素238

五、紫外线照射后皮肤的保护性反应239

六、皮肤对紫外线的异常反应240

七、紫外线对皮肤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243

八、紫外线对黑素细胞的影响243

九、紫外线对皮肤创伤瘢痕的物理治疗243

十、紫外线致癌的机制245

十一、紫外线诱发的皮肤病的处理249

十二、紫外线暴露的安全标准249

第十六节激光与皮肤250

一、激光的产生及特性250

二、激光-皮肤组织的相互作用250

三、激光的生物学作用251

四、激光热对组织细胞的影响253

五、激光对皮肤正常结构的影响253

六、激光在皮肤疾病和美容上的应用255

七、激光医学在皮肤科上的新进展255

第十七节防光剂256

一、防光剂及其分类256

二、防光剂的评价261

三、防光剂的作用262

四、防光剂的不良反应264

第十八节皮肤美学与亚健康皮肤264

一、皮肤美学意义264

二、皮肤美学特点265

三、皮肤健康与美学要素265

四、影响皮肤健美的因素267

五、健康与亚健康的基本概念267

六、亚健康皮肤269

第十九节皮肤老化271

一、皮肤老化的原因272

二、皮肤老化的程度分级273

三、皮肤的自然老化274

四、皮肤的光老化274

五、皮肤老化的表现274

六、面部皮肤老化279

七、头发的老化280

八、皮肤老化的发生机制281

九、延缓皮肤衰老的一般原则285

十、针灸美容抗衰老的机制研究288

十一、皮肤按摩的作用与基本方法292

十二、延缓头发老化的一般原则293

十三、皮肤老化的治疗294

十四、面部皮肤的养护防治301

第二十节皮肤的护理与保养302

一、皮肤健康的基本标志302

二、皮肤的类型303

三、皮肤的保健305

四、皮肤养护的基本方法307

五、化学洁肤品的代用品311

六、皮肤季节养护要点311

七、特殊部位特殊皮肤的护理312

附8.1: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概念324

下篇临床篇327

第9章 皮肤检测技术与皮肤试验327

第一节皮肤检测技术与评价327

一、皮肤表面纹理与皱纹检测327

二、皮肤色泽检测328

三、皮肤角质层水含量检测与评价328

四、皮肤表面脂质检测329

五、皮肤表面pH检测329

六、组织pH监视329

七、皮肤弹性检测329

八、皮肤微循环检测330

九、皮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技术330

十、多普勒超声血流听诊探测皮肤血管技术331

十一、半导体测量计体表温度测定技术332

十二、滤过紫外线检查技术332

十三、透皮吸收测量技术332

十四、毛细血管脆性试验332

十五、皮肤划纹反射332

十六、放大镜检查332

十七、显微镜检查332

十八、皮肤细胞学检查法333

十九、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活检术)333

第二节皮肤试验334

一、划痕试验334

二、划破试验334

三、皮内试验334

四、斑贴试验335

五、光斑贴试验335

六、皮肤窗试验335

七、醋酸白试验336

八、棘层细胞松解试验336

九、刚果红皮内试验336

十、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336

十一、乳酸试验336

十二、皮肤血细胞免疫试验336

十三、被动转移试验337

十四、结膜试验337

十五、针刺试验337

十六、再暴露试验337

十七、服药光照试验337

十八、皮肤发汗试验338

十九、玻片压诊法338

二十、青霉素皮试338

第10章 皮肤检查339

第一节皮肤检查339

一、皮肤检查注意事项339

二、感觉检查339

三、皮肤颜色339

四、皮肤弹性与水肿341

五、皮疹341

六、出血点与紫癜341

七、蜘蛛痣341

八、色素痣342

九、浅静脉怒张342

十、瘢痕与皮纹342

十一、皮下结节342

十二、皮下气肿342

十三、皮下及皮内出血343

十四、皮下脂肪343

十五、皮肤其他性状变化343

十六、黏膜344

十七、毛发344

十八、指(趾)甲344

十九、淋巴结检查344

第二节临床常用的反射检查346

一、反射346

二、病理反射347

第三节皮肤组织病理基本变化347

一、表皮的墓本组织病理变化348

二、真皮的墓本病理变化350

三、皮下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351

四、皮肤组织病理与临床治疗的关系352

第四节常见皮肤损害352

一、皮肤损害352

二、皮肤损害的特征及检查355

第11章 皮肤的麻醉与镇痛358

第一节疼痛的定义与神经生理学358

一、疼痛的定义358

二、疼痛的神经生理学358

第二节疼痛的分类359

一、急性疼痛359

二、慢性疼痛359

三、间歇疼痛359

四、神经源性疼痛359

五、神经性疼痛359

六、心理性疼痛360

七、有关疼痛常用术语360

第三节局部麻醉361

一、表面麻醉361

二、局部浸润麻醉362

附11.1:局部肿胀麻醉362

三、区域阻滞麻醉363

四、神经传导阻滞363

五、静脉局部麻醉364

第四节常用局部麻醉药介绍364

一、局麻药的结构和理化性质364

二、局麻药的分类365

三、局麻药的作用原理365

四、局麻药的特性365

五、局麻药的副作用366

第五节几种常用局麻药比较366

一、脂类局麻药366

二、酰胺类局麻药367

第六节局部麻醉的辅助用药368

一、局部用药368

二、全身用药369

第七节局麻药应用注意事项370

第八节冷却止痛371

一、冷却止痛机制371

二、冷却止痛方法371

三、几种常用冷凝剂372

四、冷却止痛的应用373

附11.2:常用镇痛药简介374

附11.3:几种常用的局麻药的浓度、剂量与用法382

附11.4:中药外敷局麻方383

第12章 皮肤黏膜的消毒384

第一节消毒的目的384

第二节污染与传播特点384

一、污染特点384

二、传播特点384

第三节菌群特点385

第四节化学消毒与灭菌法386

一、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耐受力386

二、消毒剂的分级386

三、液体消毒剂及其作用机制386

四、生物消毒剂388

五、洗手剂388

六、气体消毒剂388

七、消毒剂应用剂量的确定389

八、消毒液的污染问题389

九、皮肤黏膜常用消毒剂389

第五节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390

第六节临床消毒方法的应用391

一、医务人员和病人手的消毒391

二、注射与穿刺部位的消毒392

三、手术部位的消毒392

四、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393

五、黏膜的消毒394

六、注意事项394

第七节常用消毒防腐药395

第13章 皮肤外科手术墓本操作方法与技巧398

第一节皮肤外科手术的基本要求398

第二节手术切口原则398

第三节手术切开方法与技巧399

第四节手术剥离方法与技巧399

第五节手术止血方法与技巧400

第六节缝合方法与特殊情况下的缝合技巧401

第七节引流方法与技巧402

第八节创面闭合方法选择403

第九节包扎固定方法与技巧403

第十节拆线方法与技巧404

第十一节早期换药的观察404

第14章 皮肤创伤再生与修复405

第一节概述405

第二节皮肤损伤程度分类405

一、依据损伤深度分类405

二、根据损伤性质分类405

第三节皮肤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与再生修复405

一、伤口内出血、炎性渗出405

二、伤口收缩406

三、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406

四、表皮再生与修复407

五、真皮与皮下组织再生与修复408

六、表一真皮再生的关系409

七、皮肤附属器再生与修复409

八、组织重塑409

第四节伤口内其他软组织的再生修复409

第五节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410

一、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基本因素410

二、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局部因素410

三、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全身因素411

第六节皮肤创伤愈合及异常愈合的类型412

一、一期愈合412

二、延迟性一期愈合412

三、二期愈合412

四、痂下愈合412

五、延迟愈合或伤口不愈413

六、过度瘢痕形成413

第七节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应用413

一、生长因子的概念及分类413

二、生长因子的生物学作用414

三、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414

第八节皮肤创伤常见的名词概念415

一、生理性再生415

二、补偿性再生415

三、完全再生415

四、不完全再生415

五、不良肉芽416

第九节擦皮术的创面愈合416

一、不同部位组织学特点与擦皮关系416

二、擦皮术创面的愈合过程416

三、擦皮术疗效评价417

第十节皮肤创伤再生与修复新进展417

一、皮肤作为神经依赖性器官对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影响417

二、皮肤作为内分泌器官对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影响421

三、皮肤作为免疫器官对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影响423

四、脂肪与创面愈合424

第十一节炎症428

一、概念428

二、炎症局部临床表现429

三、炎症介质及其意义429

四、炎症的播散和蔓延430

五、炎症的几种结局431

六、炎症的治疗原则431

七、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431

八、炎症相关的名词解释432

第15章 常见与特殊原因所致的皮肤损伤434

第一节内分泌疾病的皮肤表现434

一、甲状腺素434

二、甲状旁腺素435

三、糖皮质激素435

第二节妊娠时皮肤的反应436

一、概述436

二、与妊娠有关的一般皮肤改变436

三、与妊娠密切相关的皮肤改变436

四、其他与妊娠有关的痒疹437

五、妊娠水肿437

第三节糖尿病的皮肤反应438

一、概述438

二、与全身代谢改变有关的变化438

三、糖尿病相关的慢性变性引起的变化439

四、身体及实验室检查440

第四节职业性皮肤病441

一、概述441

二、主要因素441

三、一般因素442

四、发病机制442

五、诊断要求及常见临床表现443

第五节烧伤445

一、烧伤局部微循环变化445

二、烧伤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深度判断445

三、临床对深度判断的鉴别方法446

第六节低热损伤447

一、低热损伤致伤机制447

二、低热损伤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特点448

第七节冻伤和冻疮448

一、冻伤致伤机制448

二、冻伤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448

三、冻伤临床表现和深度判断449

第八节电损伤450

一、电损伤致伤机制450

二、电损伤临床分类451

三、电损伤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特点451

第九节化学损伤452

一、化学损伤机制452

二、化学损伤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与特点452

三、常见化学损伤的应急处理453

第十节压疮455

一、病因学455

二、压疮的临床发病现状456

三、压疮局部组织病理学变化与临床分期456

第十一节化妆品皮肤病457

一、概述457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57

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理变化457

四、预防及处理原则458

第十二节老年期皮肤病459

一、色素异常性皮肤病459

二、皮肤血管的异常459

三、变性或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变460

四、表皮增殖性皮肤病460

五、与皮脂腺有关的皮肤病460

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60

七、类天疱疮461

八、皮肌炎461

九、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461

十、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461

十一、癌前期皮肤病与恶性皮肤肿瘤462

第16章 皮肤及相关移植463

第一节皮肤缺损对人体的影响463

第二节皮肤移植的作用与价值463

第三节不同厚度皮肤移植的特点463

第四节皮肤移植的成活过程464

一、血浆营养期464

二、血管再生与血液循环的建立464

第五节皮肤移植生长后的特征465

一、移植皮片的收缩性465

二、移植皮片的色泽465

三、移植皮片的附属器结构465

四、移植皮片的感觉465

五、移植皮片的生长发育与对受区的作用466

第六节自体皮肤移植466

一、表皮移植466

二、真皮移植467

三、真皮-脂肪移植469

四、刃厚皮片移植469

五、中厚皮片移植471

六、全厚皮移植472

七、含真皮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473

第七节黏膜移植473

一、黏膜的组织结构473

二、黏膜移植的分类473

三、常用的黏膜移植473

第八节脂肪移植474

一、脂肪移植的分类474

二、游离脂肪移植474

三、带蒂脂肪移植474

附16.1:游离脂肪填充术475

第九节筋膜移植475

一、筋膜的组织结构及性状475

二、筋膜移植后的变化476

第十节毛发移植477

一、毛发在美容中的重要性477

二、毛发移植的解剖477

三、毛发移植的原理与适应证477

四、毛发移植术操作步骤478

五、面部毛发缺失的分类和治疗479

六、毛发移植的注意事项481

第十一节指甲移植481

一、甲的应用解剖482

二、指甲游离移植术482

三、拔甲术483

第十二节同(异)种皮肤移植483

一、同种皮肤移植483

二、异种皮肤移植483

三、皮肤保存方法484

第十三节复合皮肤移植484

一、复合皮484

二、复合皮的种类及其特点484

三、复合皮移植的适应证486

四、复合皮移植的具体步骤486

五、复合皮肤的研制及临床应用487

第十四节汗腺的种植489

第十五节细胞移植490

第十六节其他生物敷料490

附16.2:抗感染I号和Ⅱ号油纱490

第十七节表皮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研究492

一、培养皮肤的基本概念492

二、表皮细胞培养的类型493

第十八节表皮细胞培养物的移植方法494

一、表皮细胞的移植494

二、载体上表皮培养物移植495

三、培养表皮与真皮替代物的复合移植495

第十九节自体培养表皮片的临床应用497

一、创(烧)伤的治疗497

二、皮肤整形美容治疗498

第二十节异体或异种培养表皮片的临床应用498

一、冷冻储存的异体或异种表皮片498

二、冷冻干燥的异体或异种表皮片498

第二十一节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499

一、单纯培养表皮膜片存在的问题499

二、培养表皮移植物的应用安全性499

三、未来培养表皮的改进措施500

第二十二节组织工程皮肤500

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历史及主要研究进展500

二、组织工程皮肤的支架材料504

三、组织工程皮肤的免疫原性506

四、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511

五、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513

六、皮肤组织工程的附件再生要求515

七、皮肤组织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挑战516

第17章 常见皮肤颜色改变518

第一节肤色形成与分类518

一、皮肤黑素单位518

二、皮肤固有颜色及其影响因素519

三、肤色分类法520

第二节肤色与人种520

第三节肤色、发色与眼色520

一、发色测定的比较标准521

二、眼色与测定的标准521

第四节常见肤色异常522

一、白癜风522

二、白化病523

三、特发性点状色素减退症523

四、色素增加523

五、黑色棘皮症524

六、瑞尔黑变病524

七、眼周围色素沉着症524

八、颞颧部点状色素斑524

九、炎症后黑变病525

十、皮肤着色后遗症525

十一、爆炸粉粒沉着症526

十二、药物或化学物质所致的色素沉着526

十三、瘢痕色素沉着与消失527

十四、色素性荨麻疹527

十五、痣及其他527

第五节色素斑的形成及分类529

一、色素斑的形成529

二、色素斑的分类及表现530

第六节甲颜色异常532

第七节白发532

第八节色汗症533

第九节皮肤苍白533

第十节发绀534

第十一节黄疸534

第18章 瘢痕536

第一节概述536

第二节瘢痕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537

一、形成过程537

二、形成机制537

三、影响因素538

第三节瘢痕的血供特点539

一、瘢痕不同时期微血管特点539

二、瘢痕不同区域微血管特点539

三、瘢痕不同类型微血管特点539

四、增生性与非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态学区别539

五、临床诊治方法与瘢痕内微血管的关系539

第四节瘢痕的发生与临床特点540

第五节瘢痕的临床分类541

第六节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分期542

第七节挛缩性瘢痕临床分期542

第八节瘢痕疙瘩综合评价标准543

第九节瘢痕的鉴别诊断543

第十节瘢痕的代谢与特性544

第十一节瘢痕评估研究544

第十二节常见瘢痕类型特征与治疗原则545

一、扁平瘢痕545

二、增生性瘢痕545

三、萎缩性瘢痕546

四、挛缩性瘢痕546

五、凹陷性瘢痕546

六、瘢痕疙瘩546

七、瘢痕癌变546

第十三节常见的瘢痕治疗药物547

一、促进瘢痕胶原降解抑制胶原合成药547

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药547

三、改变瘢痕的药物硅酮548

四、其他548

第十四节瘢痕主要非手术疗法548

一、加压疗法548

二、药物注射疗法549

三、放射疗法550

四、硅凝胶应用550

五、激光治疗551

六、冷冻治疗551

七、紫外线治疗551

八、超声治疗552

九、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552

十、等幅中频正弦电疗法552

十一、石蜡疗法553

十二、综合疗法553

第十五节瘢痕的中医药治疗554

一、内治法554

二、外治法554

三、中西医结合疗法555

附18.1:瘢痕疙瘩治疗验方555

第19章 皮肤局部用药相关问题与剂型557

第一节局部用药相关问题557

一、性质与病期关系557

二、剂型与作用关系557

三、浓度与作用关系558

四、方法与疗效关系558

五、个体差异与注意事项558

第二节局部用药剂型简介558

一、粉(散)剂558

附19.1:常见单纯扑粉配方(硼酸氧化锌粉)559

二、液体制剂559

附19.2:硼酸溶液560

附19.3:毛囊虫糊配方561

附19.4:处方563

三、膏剂565

第三节常用外用药物及性能570

第四节外用药物剂型及主要组方571

第五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572

第20章 药源性皮肤黏膜及附属器反应573

第一节药物反应的原因573

一、药物反应的一般原因573

二、与用药有关的原因573

第二节药物反应的机制574

第三节药疹的诊断577

第四节药源性皮肤疾病的常见全身症状577

一、过敏性休克577

二、药物热577

三、肝病变577

四、肾病变578

五、肺病变578

六、血液系统反应578

第五节药源性皮肤色素变化578

第六节药源性毛发异常579

一、药源性脱发579

二、多毛症580

三、毛发色素异常580

第七节药源性甲板病变580

一、色素变化580

二、抑制甲生长581

三、甲分裂581

四、甲脱落581

第八节药源性皮肤黏膜反应581

一、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581

二、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581

三、接触性荨麻疹581

四、固定性药疹582

五、多形性红斑样药疹582

六、光敏型药疹582

七、结节性红斑样药疹582

八、紫癜性药疹583

九、湿疹样药疹583

十、水疱性药疹583

十一、变应性血管炎与结节性多动脉炎583

十二、药源性皮肤脉管炎583

十三、痤疮样型药疹583

十四、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584

十五、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84

第九节皮质激素引起的皮肤反应584

第十节药源性皮疹类型及致敏药物585

第十一节常用药物所致之药物性皮炎发疹类型586

第十二节过敏性休克的抢救587

第21章 常用理化治疗技术589

第一节超声药物透入589

一、功效与作用原理589

二、方法590

三、注意事项590

第二节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590

一、功效与作用原理591

二、方法591

三、注意事项591

第三节光疗法591

一、红光疗法591

二、蓝紫光疗法592

三、红外线疗法592

四、紫外线疗法593

五、激光疗法595

第四节磁疗法596

一、磁场分类596

二、作用机制597

三、治疗作用与方法597

第五节药物蒸汽法598

一、功效与作用原理598

二、方法598

三、注意事项598

第六节水(药)浴599

一、水浴作用599

二、药浴作用599

三、注意事项600

第七节湿敷贴敷涂擦与扑撒600

第八节文身术601

一、文刺基本原(病)理601

二、文身的分类601

三、常用文身染料颜色及成分601

四、文身的并发症601

五、文身去除的方法601

参考文献6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