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观见与道德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古印度)月称论师,老子原著;明贤法师讲述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80254862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中观派-研究;道家;《道德经》-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观见与道德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篇】2
第一 老子其人2
上千年的生年之辩3
老子是个什么人5
离函谷关去往何方6
隐君子的万世功德7
“忘世”不同于“出世”8
他是个有修有证的人9
中心价值与方法是否与佛相同10
相似的方法11
关系到是否涅槃的“各有所还”12
一个忘世的人13
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14
第二 《道德经》思想15
老庄思想颇不同(天道人谋)16
生死观不同16
常、无常观不同17
“道”不同18
治国观念不同18
老庄不同思想的总结19
《楞伽经》与《金刚经》也不同20
佛门无我故无常21
《楞伽经》中的“常”21
如来藏22
七识24
于二乘不说一乘法24
《金刚经》中不同的“常”25
初祖与六祖的传法不同27
初祖传法27
六祖传法28
藏性人性,空理佛心28
第三 什么是中观见30
中观以依缘起而不同于因明的论理35
中观见不是断灭论37
中观见的目的39
中观见的本质41
中观见的意义41
中观空性见使一切合情合理44
第四 正确的学习态度46
【释论】50
第一 “道贯始终”章——从道说起,开众妙门50
老辣的教育家50
开篇十二字,以依赖命“名”53
通释首章56
取道童蒙58
明末四大师60
四大师异口同音69
第二 “天下皆知”章——非由自得,相依而生70
问提“天下皆知”71
“道”是主心骨74
哲学还是信仰77
过分了,美变丑了77
无为之事,不言之教80
放下紧张80
第三 “不尚贤”章——出于无为,乃无不为83
物诱生奔竞之心84
不同的价值观85
由世间伦理趋入道阶的理念87
“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中观定义87
时时勿忘“无次第”89
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92
泯志入道令佛法倒传94
当行为之,不治治之97
第四 “和光同尘”章——深度认同,道在尘俗99
“晓事”与“多才”99
进入怎样的“道”100
老子的受用境界102
和其光,同其尘105
和光同尘不是装疯卖傻108
为法求人——中国人的根器108
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110
吾不知其所从来,字字皆有指归113
第五 “天地圣人”章——无心人事,挽合法理114
不是有心“不得不”114
简毅与才情117
生存与死亡的严肃讨论119
反面人情,正面道理122
假仁义的伪装123
大冶洪炉124
第六“不死常用”章——无心动用,生生不绝126
数论派、道德经与佛教的“第一因”127
不生不死即是生死132
推开空洞虚无而生生不绝的生命起源大门133
那是无心而用之不竭的境地134
心——一涉用动即非本相135
第七“无私成私”章——有我之私,不能长久136
地久天长137
具体和抽象138
谦退由其识道、身先由其为道,都不是权谋140
变自私为无私142
变无私为无我144
大私与大公146
第八“上善若水”章——利物不争,处恶近道147
水之美147
无私则善148
如水的修行定位149
利物不争故无尤150
处恶而近道150
丁是丁卯是卯的“水知道”151
第九“功遂身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52
反“背道而驰”之学152
知足不辱,知止不耻153
持德不如无德154
“三轮体空”是必需的155
天道恶盈好谦156
富贵满堂,莫之能守157
功遂身退158
第十“能婴儿乎”章——造道之方,妙契玄德160
魂飞魄降161
《楞严经》中的魂与魄162
做工夫能如此乎163
入道工夫164
下审其用,更进一著165
第十一 “无实之用”章——人谋数穷,道理显用166
世人以“有用”为“无用”,认“道理”作“人谋”166
“无”实体(物)而有作“用”的譬喻167
无能受物,统众而作用显现168
无三喻难理解月称论师,无月称论师难解三喻169
“无之以为用”的社会使命170
第十二 “色味行妨”章一——盲聋流逸,行妨古今171
盲聋无惧花世界172
“百毒不侵”现实人173
疯狂才够刺激,刺激才是享受174
离欲与证果175
第十三 “托身天下”章——宠贱贵祸,道济苍生175
“宠辱若惊”有大误会176
“知身是患”故“重道忘身”178
托身天下179
世间何苦重连城180
当学十六法,当断二十五法181
第十四 “执古御今”章——视听物混,迎随恍惚182
执古之道,御今之有182
感官误人,专心达道184
“化”味弥彰的“载道之言”185
长期解构逻辑思辨的“佛与道”186
逻辑思辨“确定性”背后的“不确定性”187
六祖的“化”与朱熹的“积”188
禅宗“无门”为“法门”189
佛陀对“与行持无关的问题”不作答190
与禅宗保持了一致190
并非只接上根,有人心就有禅宗191
勿忘“无次第”191
不允许将明心见性预设成遥远的事192
以金刚喻定为“决定之趣”的“十地顿超”192
禅门以“逼拶”断沉掉192
“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193
第十五 “体道通玄”章——嗜深机浅,保道不盈194
嗜欲深者天机浅194
对“不善为士”的反思195
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196
无贪才是真正的福田199
“士”的真义200
静以徐(详慎)清、安以徐(详慎)动202
保道之方“不欲盈”203
第十六 “推虚守静”章——万虚不实,观复心闲205
推穷万物不实而其静乃笃206
观复归根207
没身不殆的真常之道208
贪盈逐物,惊恐“末日”208
“末日”与劫难说往往被邪教所利用209
“末日”谣言流行,总是裹挟佛语209
佛教的“世界成坏观”210
佛说——相信征兆而不相信业,是可厌的下贱信徒211
辟除“末日”谣言,佛教应当出手212
生命是轮回的,死亡也不是末日213
有人心就有世界,如何能被“末日”?213
第十七“举世复古”章——无知有信,有识欺生214
太古之治愈流愈下214
回复太古无为之治215
体而行之复太古治,不是消极215
道德轮替携行佛教法运216
第十八 “世道下流”章——大道若废,仁义智慧217
仁义与大伪218
美恶同门,大道无心218
相濡以沫的误读219
第十九 “绝圣弃智”章——端拱无为,天下自治220
端拱无为天下治220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221
对未知境遇人们多少有点不安221
末日并非末日,谣言如何收场222
第二十“独异于人”章——俗人察察,我独昏昏224
圣凡相去能几何?差之毫厘失千里225
智不可用226
善取空性,绝学无忧遮所知227
随顺世俗在人间229
圣人学什么?世人学什么?233
第二十一“道无形名”章——惟恍惟惚,功名不朽234
老子的文风235
“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237
大道怎么研究239
世俗功朽名殁,圣人名实千秋242
第二十二“曲全枉直”章——不与物争,众德交归244
苟不曲尽其诚,则其德不全244
学道方法上的天下标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46
人文佛教建立247
对“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误读251
第二十三 “忘言体道”章——勉强好辨,去道转远25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54
忘言体道,与时俱化255
把话说周全256
第二十四 “有道不处”章——跻者不立,跨者不行263
跻者不立,跨者不行263
都是无道者的把戏,有道者不处264
“四不”的人伦警策264
第二十五 “道法自然”章——天地王道,皆法自然266
道是什么——“天地王道”的本质267
以大道之眼看天、地、王、道268
道法自然269
自是者求于迹270
20世纪40年代佛教界的路线分歧271
人文佛教之必需276
第二十六“生死畏途”章——不知轻重,身轻天下277
世人不知轻重278
圣人游行生死畏途278
奈何后人,身轻天下279
第二十七 “过化存神”章——善行无迹,所过者化279
圣人如何善入尘劳280
圣人教化之善巧如“庖丁解牛”281
第二十八“知荣守辱”章——知道不难,守道为妙282
悟道不难,守道为妙283
怎样守道?283
守今日此时之道284
第二十九“天下神器”章——有心为之,必反失之289
有为太过必反失之290
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圣人去其迷惑290
中国文化最大缺陷在于个人之永不被发现291
内圣外王——圣人可以由天上来人间291
第三十 “必有凶年”章——取强势者,速败之道294
大战之后,必有凶年295
强势的有限善用与无限隐患295
第三十一 “不可尚兵”章——应以道佐,莫以兵强296
兵者不祥之器297
人臣不以道佐反以兵强,切诫之298
第三十二 “人主守道”章——侯王守道,利济无穷299
专求得道,莫若守朴300
立名定尊卑,殉名不知返300
侯王若守,其效神速301
第三十三“守道之要”章——行于道德,有志有寿303
王侯守道之要304
改“强智过于人”为“强志行于道”305
第三十四“心与道合”章——功大无外,守道实效305
专务于大,难成其大306
如果一天,你在道上称“老大”307
第三十五 “淡乎无味”章——难悦天下,用之不穷308
无以悦天下,天下用不穷,圣人执“无我”以御天下308
物化则用不穷309
无味中的滋味311
第三十六 “柔弱自处”章——势极则反,欲废固兴313
王侯守道之要不可示于人者,是国之利器的柔弱313
示与不示的智慧314
第三十七“教君救弊”章——若能守道,万物自化315
人君善救其弊,可塞物欲之源315
道 体316
一段激活沉睡心灵,法雨灌顶的惊喜旅程&颐岚达317
热门推荐
- 3099296.html
- 1721946.html
- 3354103.html
- 2646716.html
- 1778385.html
- 1671479.html
- 1425801.html
- 1483996.html
- 1433744.html
- 4024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8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4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26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64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1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6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69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80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2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