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海海洋通量关键过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东海海洋通量关键过程
  • 胡敦欣,杨作升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5219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30页
  • 主题词:东海(学科: 二氧化碳 学科: 通量 学科: 研究) 东海 二氧化碳 通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东海海洋通量关键过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长江入海物质及陆架物质的输运过程1

1.1 黄海、东海细颗粒物质的输运沉积机理3

插图目次5

图1.1.1a 中国陆架海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图5

图1.1.1b 中国近海陆架环流概图6

图1.1.2 上升流在沉积动力过程中的作用模式图7

图1.1.3a 1972年7~8月冷涡区20m层温盐结构8

图1.1.3b 冷涡区表层沉积物粘土含量及含水量分布图8

图1.1.4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化学元素分布图9

图1.1.5a PN断面风生垂直环流与物质输运路径11

图1.1.5b 冲绳海槽沉积物捕捉器颗粒物质通量记录(1993~1994)12

1.2 东海陆架沉积物的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13

图1.2.1 东海陆架区沉积类型分布15

图1.2.3 沉积物中重矿物分区17

图1.2.2 东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砂和粘土粒级含量分布17

图1.2.4 32°N断面、PN断面和V断面上的沉积物粒度分布19

图1.2.5 32°N断面上海底沉积物粒度谱20

图1.2.6 主要重矿物含量在30°N断面和PN断面上的分布21

图1.2.7 东海外陆架残留砂区的大型波痕23

图1.2.8 悬浮体中的有机膜23

1.3 东海海水中悬浮体分布及其输运25

图1.3.1 东海悬浮体含量的平面分布27

图1.3.2 东海悬浮体含量的断面分布29

图1.3.3 东海悬浮体内TNC的分布31

1.4 黑潮左侧的气旋性回流与东海中陆架冷水36

图1.4.1 1984年6~7月30m层温度、盐度分布37

图1.4.2 PN断面温度、盐度分布38

图1.4.3 1、4、7、10月份10m层模拟流场41

图1.4.4 1、4、7、10月份30m层模拟流场42

图1.4.5 1、4、7、10月份75m层模拟流场43

图1.4.6 1、4、7、10月份沿29°N断面模拟经向流速的分布44

图1.4.7 7、10月份沿29°N断面模拟温度、盐度的分布45

图1.4.8 7、10月份沿29°N断面模拟垂直流速的分布46

1.5 黄海、东海水交换与物质交换的数值研究——以32°N断面为例47

图1.5.1 模拟范围及水深图50

图1.5.2 冬季和夏季10 m层模拟流场图51

图1.5.3 32°N断面模拟经向流速分量图52

图1.5.4 32°N断面冬季、夏季数值模拟温度分布图52

表格目次53

图1.5.5 32°N断面冬季、夏季模拟盐度分布图53

表1.5.1 32°N断面不同季节体积输送及悬浮物通量53

图1.5.6 32°N断面悬浮体含量在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分布图54

第2章 冷涡区及中陆架区碳及有关生源要素的垂直通量过程56

2.1 东海中陆架区及冷涡区叶绿素a垂直分布与初级生产力59

表2.1.1 冬季111站叶绿素a和若干环境因子的垂直分布60

图2.1.1 冬季冷涡区111站和中陆架区409′站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61

图2.1.2 夏季冷涡区111站和中陆架区410站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62

图2.1.3 1998年7月32°N断面温度分布63

图2.1.4 1998年7月PN断面温度分布63

图2.1.5 冷涡区及中陆架区营养盐冬季和夏季垂直分布65

2.2 东海微生物二次生产力67

图2.2.1 BP、PP以及BP:PP在东海111连续站的垂直变化69

表2.2.1 东海异养细菌生产力水平分布变化69

图2.2.2 BP、PP以及BP:PP在东海409′(1997年2~3月)和410(1998年7月)连续站的垂直变化70

图2.2.3 东海表层BP:PP的水平变化70

表2.2.2 近几年国外海洋中有关初级生产力与异养细菌生产力的比较71

2.3 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72

图2.3.1 1998年7月表层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水平分布74

图2.3.2 几个站位的温度垂直分布76

图2.3.3 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总丰度在各断面上的分布77

图2.3.4 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总生物量在各断面上的分布77

表2.3.1 稀释实验结果78

图2.3.5 纤毛虫和桡足类幼虫水体(0~50 m)在不同测站上的生物量78

图2.3.6 稀释培养的结果:叶绿素的增长和稀释度的回归79

图2.3.7 东海表层水中桡足类幼虫、纤毛虫总生物量和叶绿素a的关系80

表2.3.2 稀释实验开始时培养瓶内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初始值81

2.4 冷涡区温盐日变化82

图2.4.1 研究海域示意图83

图2.4.2 1998年7月18~20日冷涡区中心温度、盐度在5 m、20 m和70 m深度上的日变化曲线84

图2.4.3 1997年2月20~21日冷涡中心温度、盐度在5 m、20 m85

和70 m深度上的日变化曲线85

图2.4.4 1997年2月20~21日和1998年7月18~20日冷涡中心平均温度、盐度的垂直分布86

图2.4.5 1998年7月18~20日冷涡中心5 m深度上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曲线87

图2.4.6 1998年7月18~20日冷涡中心5 m深度上盐度和风速的日变化曲线88

第3章 冷涡区颗粒物质沉积动力学过程89

3.1 冷涡区沉积物碳酸盐粒度分布和物源91

图3.1.1 研究区及采样位置92

表3.1.1 各类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93

图3.1.2 不同粒级中碳酸盐含量93

图3.1.3 粒度频率直方图94

图3.1.4 碳酸盐粒级富集曲线96

3.2 冷涡区沉积物生物标志物及有机质物源99

图3.2.1 研究海域和取样站位图101

图3.2.2 111站正构烷烃分布102

表3.2.2 111、CX4、H9和117-B3站藿烷参数103

表3.2.1 111、CX4、H9和117-1B3站色谱分析参数103

图3.2.3 111站m/z191藿烷谱图104

表3.2.3 111、CX4、H9和117-B3站甾烷参数105

图3.2.4 111站m/z217甾烷谱图105

图3.2.5 111、CX4、117-B3和H9站正构烷烃分布106

图3.2.6 H9、CX4和117-B3站m/z191藿烷谱图108

图3.2.7 117-B3、CX4和H9站m/z217甾烷谱图109

3.3 冷涡区沉积物类型及其对沉积动力过程的响应111

图3.3.1 东海底质类型图及采样站位设置112

图3.3.3 32°N断面底质粒度参数分布114

图3.3.2 32°N断面底质中各粒级含量分布114

图3.3.4 32°N断面上底质中小于64μm各粒级的百分含量115

图3.3.5 32°N断面上悬浮体中各粒级百分含量115

3.4 悬浮物参量与上升流117

图3.4.1 111站近底层悬浮体粒径直方图120

表3.4.1 1994年4月航次111站、410站悬浮物参量表121

图3.4.2 111站(1997年2~3月航次)悬浮体含量随时间变化图123

3.5 冷涡区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124

图3.5.1 东海模拟流速分布126

图3.5.2 东海模拟环流涡度分布129

图3.5.3 东海模拟环流流线分布130

第4章 东海的固碳能力133

4.1 东海二氧化碳分压的分布特征135

图4.1.1 1997年冬季海水Pco2分布137

图4.1.3 1994年春季海水Pco2分布137

图4.1.4 1994年秋季海水Pco2分布137

图4.1.2 1998年夏季海水Pco2分布137

4.2 东海: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汇140

图4.2.1 东海海-气界面净碳通量的季节分布145

表4.2.1 东海四季海-气界面净碳通量146

图4.2.2 东海海-气界面净碳通量计算结果147

4.3 用卫星资料估算东海的初级生产力149

图4.3.1 研究区域图150

图4.3.2 1994年春季实测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生产力关系152

图4.3.3 东海逐月平均的日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154

图4.3.4 VGPM和经验模式估算的东海逐月日平均初级生产力155

图4.3.5 海水透明度与叶绿素浓度的相互关系156

表4.3.1 不同估算模式得到的初级生产力结果的比较157

4.4 北太平洋大气-海洋间二氧化碳交换系数的估算158

图4.4.1 碎波面积与海面摩擦风速的关系162

图4.4.2 北太平洋海域夏季和冬季海面10 m高的风速分布;由NOAA/AVHRR资料反演获得的夏季和冬季海面温度分布;由ERS/SCAT计算获得的夏季和冬季海面碎波分布;北太平洋夏季和冬季的二氧化碳气体交换系数分布。164

图4.4.3 基于修改的碎波模型并利用多卫星传感器资料计算获得的北太平洋二氧化碳气体交换系数的季节分布165

图4.4.4 1991~1993年北太平洋海域的二氧化碳气体交换系数的季节变化166

图4.4.5 基于修改的碎波模型并利用DMSP/SSMI资料计算获得的全球二氧化碳气体交换系数的季节变化167

4.5 测量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喷淋-鼓泡式平衡器的改进168

图4.5.1 喷淋-鼓泡式平衡器流程图170

图4.5.4 平衡器结构示意图171

图4.5.3 检测信号与进样时间关系(1.5L)171

图4.5.2 检测信号与进样时间关系(300mL)171

图4.5.6 检测信号与气体放置时间关系条件实验172

图4.5.5 检测信号与海气平衡时间关系条件实验172

图4.5.7 两种平衡器平行测量结果比较173

表4.5.2 测量两种标准气Pco2精密度分析173

表4.5.1 测量海水与大气Pco2精密度分析173

表4.5.3 两种平衡器显著性检验174

参考文献175

后记2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