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法学史 第1卷 修订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法学史 第1卷 修订本
  • 何勤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6174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79页
  • 主题词:法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法学史 第1卷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 1

序章 “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 26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6

第二节 法学形态的理论 29

第三节 古代法学的各种形态 33

第四节 “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 42

第五节 中国古代法学的基本特点 45

第六节 中国法学与中国法学史 51

第七节 中国法学史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5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56

第一节 概述 56

一、立法的发展 57

二、法的教育、解释和研究活动的展开 60

第二节 《法经》论考 66

一、《法经》的真伪 67

二、《法经》的历史地位 78

第三节 法哲学的诞生 84

一、先秦法哲学的主要内容 84

二、先秦法哲学的基本特征 93

三、先秦法哲学的社会历史意义 97

第四节 法家法治理论评析 100

一、法家法治的内涵及其合理性 100

二、实现法治的方法、途径以及人性基础 104

三、法家法治理论的历史进步性 107

四、法家法治理论与西方法治学说的差异 109

五、法家法治理论的负面影响 114

第五节 《尚书》等先秦文献中的法学思想 117

一、《尚书》的法学思想 118

二、《周易》的法学思想 123

三、《左传》的法学思想 128

四、《国语》的法学思想 133

五、《周礼》的法学思想 138

六、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中的法律思想 143

七、《吕氏春秋》的法学思想 147

第六节 萌芽期法学家列传 154

一、管仲 154

二、老聃 155

三、孔丘 156

四、子产 156

五、邓析 157

六、李悝 158

七、墨翟 158

八、吴起 159

十、申不害 160

九、商鞅 160

十一、慎到 161

十二、孟轲 162

十三、荀况 162

十四、韩非 163

第二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诞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64

第一节 概述 164

一、秦汉时期社会的进步 165

二、立法的发展 166

三、法律教育活动的展开 168

四、法的解释、研究活动的展开 170

第二节 法学世界观的确立 170

一、法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171

二、法学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178

三、秦汉时期法学世界观的特征 183

四、秦汉时期法学世界观的历史地位 188

第三节 律学的诞生 190

一、律学的内涵 191

二、律学的诞生 195

三、律学的内容 203

四、秦汉时期律学的特征 207

五、中国古代律学传统的形成 212

第四节 判例法研究的展开 217

一、中国古代判例法的界定 217

二、秦汉时期判例法研究的展开 219

三、判例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227

四、判例法研究的主要特点 231

第五节 《汉书·刑法志》评析 233

一、《汉书·刑法志》的成书年代 234

二、《汉书·刑法志》的理论基础 235

三、《汉书·刑法志》对法律史的阐述 236

四、《汉书·刑法志》的法学价值 242

第六节 对重大法律问题的讨论 243

一、株连与反株连 243

二、司法时令说 245

三、赦与非赦 246

四、刑罚的平等性 247

第七节 诞生期法学家列传 249

一、李斯 249

二、萧何 250

三、陆贾 251

四、张苍 252

五、叔孙通 253

六、贾谊 254

七、晁错 255

八、公孙弘 256

九、董仲舒 257

十、刘安 258

十一、张释之 261

十二、张汤 261

十三、赵禹 263

十四、桑弘羊 264

十五、路温舒 265

十六、于定国 266

十七、杜周(附:杜延年) 266

十八、黄霸 268

十九、萧望之 269

二十、刘向 270

二十一、扬雄 271

二十二、桓谭 272

二十三、侯霸 273

二十四、郭躬 273

二十五、郑弘 274

二十六、梁统 275

二十七、王充 276

二十八、陈宠(附:陈咸、陈忠) 277

二十九、马融 278

三十、王符 279

三十一、崔寔 281

三十二、应劭 282

三十三、郑玄 283

三十四、荀悦 283

三十五、徐幹 284

三十六、仲长统 285

第一节 概述 287

第三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287

一、法制建设环境的变化 288

二、立法的进步 290

第二节 多元化的法学世界观 292

一、法家学说的复兴 293

二、玄学世界观的崛起 296

三、佛教对法学世界观的影响 305

四、儒学世界观对法学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309

第三节 律学的发达 312

一、儒家精神贯彻于律学研究之中 313

二、律(学)博士的设置和独立的法律教育机构的形成 314

三、律学地位的提高和律学名家的辈出 316

四、律学研究的深入 317

五、律学从经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334

第四节 《晋书·刑法志》的法学意义 335

一、《晋书·刑法志》的法哲学意义 336

二、对历史上重大法律事件的真实记录 339

三、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的风貌 341

四、其他法学研究成果的记录 342

五、关于《晋书·刑法志》的简要评析 344

第五节 发展期法学家列传 345

一、钟繇 345

二、曹操 346

三、王朗 347

四、诸葛亮 348

五、陈群 349

六、刘劭 350

七、卫觊 351

八、高柔 352

九、何晏 353

十、王弼 354

十一、阮籍 356

十二、嵇康 357

十三、傅玄 358

十四、贾充 359

十五、杜预 359

十六、张斐 360

十七、刘颂 361

十八、袁准 362

十九、葛洪 363

二十、崔玄伯 365

二十一、崔浩 366

二十二、高允 367

二十三、刘勰 367

二十四、崔祖思 369

二十五、孔稚珪 370

二十六、拓跋宏 371

二十七、蔡法度 372

二十八、郦道元 373

二十九、苏绰 373

三十、高叡 375

三十一、崔昂 376

三十二、封氏家族 376

第四章 中国古代法学的昌盛——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60年) 378

第一节 概述 378

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 378

二、立法的发展 382

三、法律教育的兴起 383

第二节 法学世界观的发展 386

一、隋唐初期法学世界观的发展 386

二、中唐以后法学世界观的变迁 393

第三节 律学的昌盛 396

一、官方以及私家编纂的律学著作琳琅满目 397

二、正统法学世界观全面渗入律学研究 401

三、关于法律体系的理论 403

四、法典结构所反映出来的立法学成就 404

五、刑罚体系的日益成熟 408

六、对主要刑法原则的阐述 409

七、对重要的法律制度的研究 423

八、对律文的解释 435

九、对专用名词的解释 451

十、民法解释学 457

十一、律学研究方法论的进步 467

十二、关于《唐律疏议》的几点评价 468

一、复仇是否可行 473

第四节 关于重大法律问题的讨论 473

二、对“司法时令说”的批判 475

第五节 隋唐时期法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476

一、对越南的影响 476

二、对朝鲜的影响 478

三、对日本的影响 480

第六节 昌盛期法学家列传 489

一、李德林 489

二、苏威 491

三、郑译 492

四、杨坚 493

五、高颎 493

六、牛弘 494

七、王通 495

八、赵绰 497

十、郎茂 498

九、杨汪 498

十一、裴寂 500

十二、刘文静 500

十三、孔颖达 501

十四、房玄龄 501

十五、魏征 502

十六、颜师古 504

十七、杜如晦 505

十八、孙伏伽 506

十九、于志宁 507

二十、长孙无忌 508

二十一、李世民 509

二十二、戴胄 510

二十三、贾公彦 511

二十四、狄仁杰 511

二十五、徐有功 513

二十六、姚崇 514

二十七、宋璟 516

二十八、吴兢 517

二十九、张鷟 519

三十、陈子昂 520

三十一、杨炎 522

三十二、陆贽 523

三十三、吕温 524

三十四、韩愈 525

三十五、刘禹锡 526

三十六、白居易 527

三十七、柳宗元 529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 531

附录2 插图索引 5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