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政法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先秦政法理论
  • 张伟仁著;陈金全注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449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法学-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先秦政法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社会3

二、权威3

(一)天、命3

第一部分 《论语》3

(二)鬼、神4

(三)人5

四、规范的种类8

(一)道8

三、规范的基础8

(二)德9

1.仁9

2.由仁引申出的规范:孝、弟、爱、牺牲、谦让、恭敬、忠信9

3.义10

4.直10

(三)礼13

1.起源:礼出自权威、习俗、人情13

3.功用:节人之情,正人之分,饰人之行,非以求利15

2.形式和实质15

(四)政、刑17

五、社会规范的等级18

六、社会规范的施行19

(一)人性是相近而可塑的19

(二)社会规范是可以学习的19

(三)施行的方法20

(四)犯规行为的预防22

(五)审理22

(六)处分22

七、个人与权威的关系23

(一)子女待父母,卑幼待尊长,臣民待君主23

(二)君主待臣民,父母待子女,尊长待卑幼26

思考题28

第二部分 《老子》33

一、道33

(一)非常“道”33

(二)“天下母”34

(三)无是非,善恶35

(四)有常行35

(五)道废,礼出36

二、圣人37

(一)圣人的条件37

1.知“道”37

2.克己38

3.容人38

4.务实事小,功成不居39

(二)圣人的目的40

1.复古40

2.法道,恢复自然40

(三)圣人的工作40

1.消极地去除人为的弊病40

2.积极地改变人们的心智和生活41

1.不行强制42

(四)圣人推行其工作的技巧42

2.因善利导43

3.以静制动44

4.以柔克刚45

5.退以得进45

6.反以得正46

7.无为而为46

8.不争而胜48

(六)圣人的守成之法49

(七)圣人与常人的关系49

9.行之以密49

(五)圣人工作的中程成果49

(八)圣人工作的困难50

思考题51

第三部分 《墨子》55

一、“自然世界”55

二、社会权威和规范的必要和建立55

(一)天56

三、权威和规范的等级56

(二)鬼神57

(三)天、鬼神与命58

四、社会权威的工作61

(一)创作器物61

(二)制订规范62

五、规范的终极目的62

六、规范的分项指标64

(一)兼爱64

(二)非攻65

(三)非乐68

(四)节用69

(五)增产72

七、规范的施行73

(一)尚贤73

(二)立范75

(三)尚同76

思考题79

第四部分 《庄子》85

一、观感的相对性85

(一)好恶85

(二)贵贱86

(三)大小87

(四)生死87

(五)虚实89

(六)是非90

二、观感与性91

(一)物各有性91

(二)适性顺情为是92

(三)葆真养生为贵93

三、性与道96

(一)万物依其天性自然而然,是为“道”96

(二)“道”散存于万物98

(三)“道”可合为常理但难言98

(四)大道流行,至德之世99

四、道废知用,治丝愈棼101

(一)乱因之一:社会权威所寄非人104

(二)乱因之二:新立规范不当106

1.或属无谓106

2.或背性情108

3.或至害人111

4.或至害国111

(三)乱因之三:规范施行不当112

1.或凭刑赏112

2.或凭仁爱113

3.不明大道114

(四)拨乱反治之道115

(五)无为而治120

五、权威与人民,统治者之对待人民124

(一)虚静无为124

(二)勿忽勿扰125

(三)养光韬晦,以不才自得126

思考题128

第五部分 《孟子》133

一、社会及权威之必要133

二、社会权威之基础134

三、社会规范之必要136

四、人性136

(一)人有共性136

(三)人性善137

(二)人性异于他物之性137

(四)恶之由来138

(五)人性与规范139

五、规范之种类140

(一)个人修养之准则140

(二)人际相处之准则141

(三)政治措施之准则142

(四)个人与权威相处之准则147

六、社会规范之层次151

思考题159

第六部分 《荀子》163

一、人性163

(一)人有共性163

(二)人之性恶,需赖君上、礼义、刑罚以治之164

(三)人性自利,物不能赡,必致争夺暴乱、忘恩负义165

(四)人性可塑167

二、教育169

(一)人性、人格及行为可由教育而变化169

(二)教学的方法170

(三)受教为学之用172

1.知道172

2.修身174

3.治国178

4.平天下180

三、天、命181

四、社会的起因和功能184

(一)合群184

(二)定分185

(三)社会权威之产生187

(四)行使权威之目的190

(五)行使权威之原则191

(六)权威者之工作195

1.举才195

2.分职200

3.考覆203

五、社会规范的必要203

(二)圣人之伪204

六、规范的基础204

(一)自然之情204

(三)先王之道206

(四)后王之迹207

七、规范的类别及层次208

(一)德、孝、忠、礼、法208

(二)礼和法的目的与功能212

(一)原则和类举215

八、规范之施行215

(二)法和用法之人216

九、施行规范的方法218

(一)赏罚与功罪相称使民趋善避恶218

(二)刑赏弼教220

(三)大善大恶之赏罚223

十、行使权威的结果224

十一、人民与权威228

(一)臣与君228

(二)民与君229

思考题230

第七部分 《商君书》235

一、社会的演变及权威的建立235

二、社会权威的条件236

(一)具有独特的智慧236

(二)握有集体的力量237

(一)决定政策、制定法令238

三、社会权威的任务238

(二)商君所肯定的政策取向:重农战以致富强240

(三)商君所否定的政策取向:轻农战,重“淫道”——辩慧、道德、贤能、诗书、礼乐、技艺、商贾、隐逸、骁勇——以致贫穷241

(四)一般人民的欲求及其可变性243

(五)政策取向的错误及其结果244

(六)取富致强的政策原则246

1.知民之好恶246

2.塞私道,启一门248

1.重农、弃学、抑商、去淫250

(七)取富致强的政策细则250

2.禁止迁徙253

3.断绝非农业人口的生计253

四、法与“法治”国254

(一)法令的依据254

(二)法令的主要功能254

1.致富强254

1.明确255

(三)法令的重要性质255

2.定分止争255

2.易知256

3.法令的至尊性256

(四)法令的传播257

(五)法令的施行259

1.假设259

2.态度259

3.无差259

4.必行259

5.预防260

6.多刑少赏260

7.轻罪重刑,以刑去刑260

(六)以法治国的终极理想262

(七)“法治”国的君民关系263

思考题264

一、人性269

第八部分 《韩非子》269

二、社会273

(一)社会变迁273

(二)不同社会的权威及治理原则273

(三)后人对古代治道的误解及迷信275

(四)韩非对当时社会的分析278

1.现象:贵族、官僚据地自专,上欺君主,下凌庶民,内称奸党,外结与国,社稷危殆,而此辈中饱278

2.原因:人皆欲利己,而利害往往有异,上下各求其利,乃至一日百战。当时臣多知欺君,君多不知制臣,而且自恣多过,故多国危身亡281

三、人主控制臣民之道一:乘势291

四、人主控制臣民之道二:立法295

(一)法的功能295

(二)法之目的296

(三)法之依据298

(四)法之特质299

1.明确易行299

2.确定而不僵化300

3.求功不求全301

1.赏罚之可用302

(五)法与赏罚302

4.有国家力量——爵赏刑罚——的支持302

2.赏罚与行为304

3.赏罚与是非功过304

4.赏罚与善恶305

5.刑罚与罪责305

(六)法与其他规范307

1.多种规范并立,而其价值导向互相矛盾,社会权威不知选择,一般人无所适从307

2.法以外之规范(尤其是仁义慈惠等准则及其典范)多自相矛盾314

3.仁义慈惠等不足为治314

4.仁义慈惠甚且有害317

五、人主控制臣民之道三:用术325

(一)“术”325

(二)用术的原则327

(三)各种之术329

1.辨诬329

2.禁奸之术334

3.司法之术346

六、至治之国365

七、治乱之关键367

(一)法术之士367

1.资质367

2.志向367

3.操行368

4.遭遇369

5.功业373

1.智375

(二)明君375

2.术376

3.果毅376

4.自律377

5.无为377

(三)个人与权威378

思考题380

后记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