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地理学 第4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武吉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532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植物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地理学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5
第一节 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6
一、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和命名6
(一)物种6
(二)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7
(三)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7
(四)植物的命名8
二、植物界的大类群8
(一)原核生物8
(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9
(三)苔藓和蕨类植物11
(四)种子植物13
三、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15
第二节 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17
一、菌藻植物时代17
二、蕨类植物时代19
三、裸子植物时代20
四、被子植物时代21
(一)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21
(二)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总趋势21
五、地球-生命耦合系统22
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25
第一节 植物区系基本概念26
第二节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27
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27
(一)种分布区27
(二)属和科的分布区31
二、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34
(一)物种的形成与分布34
(二)种分布区的扩展36
(三)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37
(四)分布区特征与植物系统发育42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43
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43
(一)科属种数目统计43
(二)分布多度分析44
二、植物区系成分分析45
(一)地理成分45
(二)发生成分45
(三)迁移成分46
(四)历史成分46
(五)生态成分46
三、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47
四、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48
(一)世界植物分区简介49
(二)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53
五、中国植物区系概述56
(一)中国植物区系组成56
(二)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56
(三)中国植物区系分区59
六、岛屿植物区系分析63
(一)岛屿隔离的影响63
(二)岛屿面积差异的影响64
(三)岛屿年龄的影响65
(四)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65
(五)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66
第四节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68
一、栽培植物68
(一)栽培植物起源68
(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68
(三)栽培植物扩散69
(四)栽培植物野生种系的保护与利用70
二、生物入侵71
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73
第一节 概述74
一、环境的概念与类型74
二、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74
(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74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75
(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76
三、植物的生态适应77
(一)植物适应的概念77
(二)生态幅77
(三)植物内稳态80
(四)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81
(五)植物的需求性82
(六)生态类群与生态型82
第二节 光照条件83
一、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83
(一)光合作用83
(二)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84
二、光强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87
(一)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87
(二)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87
(三)光强与水生植物分布91
三、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92
(一)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92
(二)其他光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92
四、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93
(一)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94
(二)光周期与植物营养生长适应95
第三节 温度条件96
一、植物生命活动与温度条件96
(一)温度对植物生理过程的生态作用96
(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99
(三)植物的需热量99
二、极端温度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102
(一)低温胁迫与植物适应102
(二)高温胁迫与植物适应105
三、温度节律与植物物候节律107
(一)温周期对植物的生态作用107
(二)植物物候节律108
第四节 水分条件110
一、水分对陆生植物的生态作用110
(一)水分与植物生命活动110
(二)植物吸水与失水的内外条件111
二、陆生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与生态类群117
(一)变水植物117
(二)恒水植物117
(三)植物水分生态类群的划分方法123
三、水生植物125
(一)水生有花植物(hydrophytes)125
(二)咸水植物126
第五节 营养条件126
一、营养元素与植物吸收126
(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126
(二)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生态作用与植物吸收形式127
(三)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元素的内外条件130
二、植物对矿质营养条件的适应类群133
(一)对土壤养分含量的适应类群133
(二)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适应类群133
(三)对土壤含钙量的适应类群134
三、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134
(一)富铝化土壤的影响与植物适应134
(二)盐碱土的影响与植物适应135
(三)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与植物适应137
(四)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影响138
(五)松沙土和裸露基岩的影响与植物的适应类群139
四、碳素营养141
(一)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41
(二)二氧化碳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影响142
第六节 生物条件143
一、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43
(一)营养关系143
(二)传粉关系144
(三)种子散播关系145
二、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与相互适应145
(一)营养关系146
(二)机械性相互关系149
(三)化学性相互关系149
(四)资源竞争关系151
第七节 地形条件152
一、山区地形的影响152
二、小地形的生态影响154
第八节 风、火、雪154
一、风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54
(一)适宜风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55
(二)极端风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155
二、火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156
(一)火因子及其生态作用156
(二)植物对火的适应类群及其特征157
三、雪的生态作用159
第九节 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159
一、植物生活型159
(一)生活型系统160
(二)生长型系统162
(三)综合生活型系统164
二、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165
(一)生活史类型165
(二)生殖策略166
(三)资源分配策略167
第四章 植物群落171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172
一、生活型组成特征172
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174
(一)垂直结构175
(二)水平结构178
(三)层片179
(四)季相结构179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180
一、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180
(一)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180
(二)种的多样性181
(三)植物区系成分183
二、植物种群特征183
(一)种群数量特征(静态)和年龄结构183
(二)种群动态变化189
(三)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191
三、群落成员型194
第三节 植物群落功能195
一、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195
(一)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空间差异195
(二)植物群落生产力的时间变化197
二、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198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199
一、植物群落的波动199
二、植物群落演替200
(一)演替和波动的关系200
(二)演替类型的划分201
(三)演替的过程202
(四)演替过程中植物间关系203
(五)演替顶极204
第五节 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206
一、关于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议206
(一)整体性说(群落分离观点)206
(二)个别性说(连续性观点)207
二、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208
三、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210
(一)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210
(二)群丛的命名211
(三)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211
四、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213
五、植物群落排序216
(一)植物群落排序的概念216
(二)梯度分析219
(三)主分量分析(PCA)219
(四)对应分析(CA)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220
(五)典范对应分析(CCA)与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221
第六节 植被图223
一、植被图的概念224
(一)植被图的概念224
(二)植被图的重要意义224
(三)植被图的类型225
二、植被制图过程231
(一)植被制图的一般程序与步骤231
(二)植被图的系列补充图236
(三)遥感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239
(四)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44
第七节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245
一、基本原则245
二、指示作用分析247
(一)植物的指示作用247
(二)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248
(三)生态种组及其指示意义250
第五章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255
第一节 热带的植被类型257
一、热带雨林257
(一)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257
(二)热带雨林的土壤特征258
(三)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258
(四)类型和分布261
(五)利用与保护261
二、季雨林262
(一)热带季雨林的气候与土壤特征262
(二)季雨林的主要群落特征263
(三)季雨林的分布和区域差异265
三、稀树草原265
(一)稀树草原的类型与环境特征265
(二)稀树草原群落特征267
(三)稀树草原的分布268
(四)利用与保护269
四、红树林269
(一)红树林的生境特点269
(二)红树林的群落特征及生态适应270
(三)红树林的分布271
(四)利用与保护272
第二节 亚热带的植被类型272
一、常绿阔叶林272
(一)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272
(二)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273
(三)常绿阔叶林的分布与类型274
(四)利用与保护276
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277
三、暖性针叶林277
四、竹林278
五、硬叶常绿林279
(一)硬叶常绿林的环境279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280
(三)硬叶常绿林的分布281
(四)利用与保护282
六、荒漠282
(一)荒漠的环境特点282
(二)荒漠植被特征283
(三)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285
(四)利用与保护287
第三节 温带的植被类型288
一、夏绿阔叶林288
(一)夏绿阔叶林的环境条件288
(二)夏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289
(三)世界各地的夏绿阔叶林概况290
二、寒温性针叶林293
(一)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征293
(二)寒温性针叶林的一般特征294
(三)世界各地的寒温性针叶林概况295
(四)利用与保护296
三、草原297
(一)草原的环境特征297
(二)草原的一般特征298
(三)世界各地的草原概况299
(四)利用与保护303
第四节 寒带的植被类型303
一、苔原303
(一)苔原植被的一般特征304
(二)苔原植被的地区特征306
(三)利用与保护307
第五节 隐域性植被307
一、草甸307
(一)草甸植物的基本类群308
(二)草甸草群的结构和季节动态308
(三)草甸的类型308
二、沼泽310
(一)富(营)养沼泽311
(二)中(营)养沼泽311
(三)贫养沼泽312
(四)利用与保护312
三、水生植被313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317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318
一、全球分布规律318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322
(一)地带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类型323
(二)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325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326
四、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327
(一)Kǒppen分类系统及其改良327
(二)谢良尼诺夫水热指数328
(三)吉良分类系统328
(四)Penman分类系统329
(五)Thornthwaite分类系统330
(六)Holdridge分类系统333
(七)Walter和Lieth气候图解与植被类型335
(八)Budyko分类系统336
(九)Box分类系统336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337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341
一、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341
二、中国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342
三、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分析343
四、中国植被区划346
(一)植被区划的意义346
(二)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346
(三)植被区划的单位347
第四节 人与植被349
一、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349
二、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350
(一)人工植被分类350
(二)人工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352
(三)人工植被的利与弊353
结束语354
参考文献360
第四版修订后记381
热门推荐
- 2369035.html
- 3468228.html
- 428900.html
- 2989073.html
- 247444.html
- 2903280.html
- 78012.html
- 1268157.html
- 1261598.html
- 4711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3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0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3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95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6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6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2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9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0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