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运动与代谢性疾病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运动与代谢性疾病
  • 刘畅,刘爱华,冷锦红,姜丁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819136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31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23页
  • 主题词:运动系统疾病-诊疗;代谢病-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运动与代谢性疾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网络中的心理学与社会科学3

一、网络:一个心理空间3

二、网络中的心理学4

三、拥抱网络:一个科学、合理的社会环境5

四、网络心理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7

五、网络心理学的未来8

六、总结与结论9

第二章 隐私、信任和在线表露13

一、引言13

二、隐私14

三、隐私的重要性15

四、信任18

五、信任和互联网20

六、隐私、信任和在线行为24

七、总结与结论25

第三章 网络滥用:新的趋势和挥之不去的疑问33

一、引言33

二、什么是网络滥用34

三、网络滥用的流行35

四、关于网络滥用研究的质疑37

五、网络滥用及其他问题39

六、网络滥用是其他疾病的症状吗39

七、把成瘾模型应用于网络滥用恰当吗41

八、作为一种成瘾行为的网络滥用42

九、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和网络滥用45

十、具体的在线活动以及网络滥用47

十一、网络社会交互在网络滥用产生中的角色52

十二、孤独,社会焦虑,抑郁与因特网滥用54

十三、一般性网络滥用的一项认知行为理论55

十四、对临床表现显著的网络滥用的治疗58

十五、总结61

第四章 网络空间里的沉浸体验:研究现状与展望76

一、沉浸体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76

二、网络空间里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原因80

三、沉浸体验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82

四、网络空间中最佳体验研究使用的数据收集方法84

五、不同网络空间环境相关活动的沉浸体验86

六、最佳体验和心理成瘾:二者对立89

七、沉浸体验的跨文化研究92

八、总结97

第五章 网络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108

一、网络心理治疗的理论108

二、网络治疗理论的临床意义117

三、网络治疗的活动和程序118

四、网络治疗理论的背景128

第六章 将暴露于网络中作为提高心理评估的手段134

一、引言134

二、心理评估135

三、传统心理评估的问题136

四、作为社会环境的网络137

五、网络测验的机遇141

六、方法以及可能的应用142

七、网络会谈的机遇147

八、通过评估中心的在线情境测试的机会151

九、网络评估的问题155

十、小结157

第七章 “身陷网络”:网络地点在网络关系建立和发展中的作用172

一、对网络地点和网络关系的介绍172

二、“位置”:地点在网络关系中的作用173

三、地点和时间的交互作用:网络关系的两个维度186

四、空间和欺骗:网络自我呈现189

五、地点、时间和结果:一个有关网络关系成功的结论190

第八章 互联网中的“性”:网络空间中的性活动、性素材的检测195

一、网络色情的起源195

二、互联网: “性”活动强有力的媒介197

三、互联网上的恋童癖患者198

四、互联网上的色情199

五、互联网的性教育202

六、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关于性和生殖的健康教育203

七、基于互联网的有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性和生殖”健康教育网站203

八、专业的、有理论基础的、网络兼容的HIV阳性病的健康促进计划:生命窗口205

九、基于互联网的性教育:新的考虑206

十、彩虹网?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和互联网207

十一、线上“性”的未来208

十二、结语208

第九章 网络的作用:基于理论与应用的研究219

一、实用性219

二、接触时的焦虑219

三、接触中的泛化220

四、网状群际接触平台:一种新方法221

五、人为因素223

六、前接触过程224

七、数据库225

八、人际加工226

九、软件升级的展望228

十、最后的话231

第十章 网络群体性质与机能的影响因素237

一、个体与群组237

二、群组不同,动力不同240

三、群体的内部动态244

四、讨论247

第十一章 影响网络使用动机的因素:参与维基百科的激励机制及其作用253

一、什么是维基百科253

二、维基百科研究254

三、维基百科的编写者256

四、动机因素研究258

五、网络社区创作的心理学解释259

六、经济回报的替代品261

七、维基人的满意度263

八、维基百科——一种知识建构社区265

九、网络社区——维基人的动力源267

十、维基百科——被激发的交互性268

十一、早期的经验发现和结论271

第十二章 互联网为媒介的研究如何改变科学278

一、引言278

二、科学活动的维度279

三、基于互联网研究方法的历史和分类281

四、基于互联网研究方法的分类281

五、在线出版物286

六、基于互联网的研究方法如何改变科学289

七、广阔的前景290

八、总结2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