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炳炎,徐银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852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企业重组与证券市场1
第一章 我国企业重组的宏观原因及背景1
1.1我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1
1.1 .1 我国国布企业的产生1
1.1.2 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和作用2
1.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4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9
2.1 不同产权制度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及效率9
2.1.1我国国有承包制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9
2.1.2 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12
2.2 我国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
2.2.1 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决策政企不分14
2.2.2 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15
2.2.3 内部人控制问题16
2.3 创建新型的国有公司治理结构20
2.3.1 变革国有股权的代理关系21
2.3.2 构建以机构或银行持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22
第三章 国有控股公司的特征与组建途径27
3.1 国有控股公司的涵义27
3.1.1 控股公司的涵义27
3.1.2 国有控股公司的涵义28
3.2 国有控股公司的基本特征29
3.3 国有控股公司的组建途径30
3.4 国有控股公司的外部政企关系32
3.4.1 控股公司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关系32
3.4.2.2 控股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34
3.4.2 控股公司与综合经济部门的关系34
3.4.2.1 控股公司的融投资权34
3.4.2.3 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35
第四章 国有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37
4.1 控股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37
4.1.1 控股公司的财产组织形式37
4.1.2 控股公司的企业制度形式39
4.1.3 控股公司的组织管理形式40
4.1.3.1 控股公司的产权结构40
4.1.3.2 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45
4.1.3.3 控股公司的管理体制55
4.2控股公司的功能分析57
4.2.1 控股类型的选择57
4.2.2 控股公司的功能分析59
4.2.2.1 资产管理功能60
4.2.2.2 投资功能64
4.2.2.3 融资功能66
4.2.2.4 战略规划功能69
4.2.2.5 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功能71
第五章 我国企业集团的公司制改造77
5.1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的目标模式77
5.1.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77
5.1.2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的目标模式78
5.2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中的出资人制度79
5.2.1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中的产权安排79
5.2.2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中出资人制度的两种类型80
5.2.4 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化的转变83
5.2.3 企业集团公司制度下母公司与子公司出资关系分析83
5.3 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85
5.3.1 企业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主要要求85
5.3.2 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86
5.3.3 企业集团发展需研究的问题88
5.3.4 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89
5.4 强化企业集团母公司的功能91
5.4.1 给优势企业以资本经营权91
5.4.2 加强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能力92
5.4.3 增强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93
5.4.4 多渠道增补试点企业集团资本金93
6.1 并购概述95
6.1.1 并购的一般概念95
第六章 优势国有企业并购扩张的理论分析95
6.1.2 并购的主要形式96
6.1.3 并购纳基本特征98
6.2 并购的经济理论99
6.2.1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99
6.2.2 西方学者关于并购的理论102
6.3 我国优势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分析107
6.3.1 迅速扩大企业实力,获取规模经济效益107
6.3.2 创造市场优势,加强垄断地位109
6.3.3 谋求企业长远发展109
6.3.4 合理避税,减轻税负110
6.3.5 降低交易费用111
第七章 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112
7.1 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112
7.2 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115
7.2.1 融资功能116
7.2.2 资本流动的导向功能116
7.2.3 分散投资风险功能117
7.2.4 产权复合功能117
7.2.5 宏观调控功能117
7.2.6 信息传递功能118
7.3 证券市场的风险118
7.3.1 系统风险118
7.3.2 非系统风险122
7.4 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新认识125
第八章 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129
8.1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必然性129
8.1.1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129
8.1.2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必然性135
8.2 我国股票市场现状的总体特点分析137
8.2.1 股权结构的特点137
8.2.2 投资主体的特点138
8.2.3 股市规模发展的特点139
8.2.4 市场交易特点140
8.3 我国股市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41
8.3.1 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划分导致股权不平等141
8.3.2 限制公有股上市流通将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143
第九章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模式、目标与对策145
9.1 借鉴国外股市发展模式,确立我国股市发展模式145
9.1.1 国外股市发展的两种模式及其特点145
9.1.2 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动态149
9.1.3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模式的选择153
9.2.1 规范的证券市场157
9.2 确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目标157
9.2.2 产权明晰、股权社会化的证券市场159
9.2.3 开放型、国际化的证券市场161
9.3 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及对策164
9.3.1 关键问题何在164
9.3.2 对策要点166
第十章 上市股份公司并购、重组的若干问题分析174
10.1 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及其目标174
10.1.1 企业资产重组的动因174
10.1.2 企业资产重组的目标180
10.2 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成本收益分析181
10.2.1 买壳上市的成本分析183
10.2.2 重组上市后的收益184
10.3.1 债务处理方式及其分析188
10.3 资产并购中的债务处理问题188
10.3.2 债务处理方式多样化的深层次原因191
10.4 企业资产重组上市的财务效应192
10.4.1 降低并购后企业的资金成本193
10.4.2 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194
10.5 企业并购方向和并购、重组的风险198
10.5.1 并购方向198
10.5.2 资产重组的风险200
下篇 金融风险与防范对策203
第十一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影响203
11.1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浅析203
11.2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208
11.3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10
11.4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212
第十二章 金融风险及其管理的一般理论216
12.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216
12.1.1 金融风险的涵义216
12.1.2 金融风险的特征217
12.2 金融风险的类型218
12.3 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本质和目标221
12.3.1 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221
12.3.2 金融风险管理的本质222
12.3.3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223
第十三章 银行信用风险的的管理与防范224
13.1 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及类型224
13.1.1 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发展224
13.2.1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227
13.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和成因分析227
13.1.2 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及特点227
13.2.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230
13.3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的策略234
13.3.1 银行贷款风险管理234
13.3.2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的策略探讨243
13.3.3 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253
13.3.3.1 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及识别253
13.3.3.2 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254
13.3.4 银行投资信用风险的管理259
第十四章 外风险的管理与防范262
14.1 外汇风险的一般理论262
14.1.1 外汇风险的涵义262
14.1.2 外汇风险的分类263
14.2 外汇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措施266
第十五章 内控风险的管理与防范275
15.1 从金融风险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75
15.1.1 内部控制的由来与涵义275
15.1.2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277
15.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79
15.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279
15.2.2 对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282
15.3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原则及措施284
15.3.1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原则284
15.3.2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285
第十六章 金融风险与中央银行监管290
16.1 中央银行实施金融风险监管的必要性290
16.2 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目的293
16.3 当前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295
16.4 中央银行实施和加强主要措施296
附录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300
附录二 资产证券化: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新思路304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测310
17.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系统的构造310
17.1.1 监督主体310
17.1.1.1 外部监管主体310
17.1.1.2 内部监管主体313
17.1.2 监管内容313
17.1.2.1 外部监管的主要内容313
17.1.2.2 内部监管的主要内容314
17.1.3 监管方式315
17.1.4 监管体系316
17.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监测指标设计317
17.2.2 设立信用风险监测指标的原则317
17.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测指标设计317
17.2.1 信用风险辨识317
17.2.4 对违约风险的监测指标设计319
17.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造323
17.3.1 国外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及其评价323
17.3.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325
17.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定332
17.4.1 目前我国银行采用的贷款风险度测量方法及其评价332
17.4.2 通过改进后的贷款风险度计算方法来测量违约风险333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336
18.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336
18.1.1 预警组织结构337
18.1.2 预警操作工具338
18.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预警339
18.1.3 顶替实施过程339
18.1.4 预警防范措施339
18.2.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预警系统340
18.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预警系统构造342
18.2.3 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预警防范的重点措施之一345
18.2.4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约束的微观金融机制——预警防范的重点措施之二347
18.3 商业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预警354
18.3.1 风险贷款分类法主要内容354
18.3.2 借款企业违约风险的预警系统构造355
18.3.3 消除信用风险的生成根源357
主要参考资料361
后记369
热门推荐
- 3875242.html
- 2337221.html
- 3600219.html
- 3592582.html
- 1203393.html
- 2163090.html
- 958285.html
- 1018422.html
- 720728.html
- 35017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6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6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56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7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7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1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7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7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