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
  • 张文儒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17278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1

一 辩证法具有历史性1

二 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性质5

三 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0

四 方法论探讨15

第二节 苏联、东欧等国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22

一 20-50年代22

二 60-70年代25

第三节 中国对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研究31

一 50-60年代31

二 70-80年代35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理论公式的原型43

一 原型公式的形成43

二 原型公式的基本内容46

三 东方社会主义的构想53

一 公式变为现实5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58

二 现实与公式的差异61

三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传统模式的透视71

一 传统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72

二 传统模式的主要弊端76

三 产生传统模式弊端的原因81

第四节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面面观85

一 欧洲共产主义85

二 民主社会主义91

三 民族社会主义97

四 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102

第三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辨析106

第一节 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106

一 思想的闪光106

二 曲折的历程113

三 新的起点118

第二节 重新探索的理论准备122

一 解放思想123

二 国情分析124

三 工作重心126

四 四个坚持127

五 改革开放130

六 发展战略133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134

一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统一134

二 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139

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41

四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144

五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48

第四节 建设道路中的哲学思考151

一 客观性与自觉性151

二 统一性与多样性153

三 自主性与开放性154

四 一元性与多因性156

五 确定性与变动性157

六 前进性与曲折性158

一 矛盾的非对抗性1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本质特点161

第四章 矛盾和动力161

二 非对抗性矛盾的表现及其特点167

三 非对抗性矛盾的发展172

四 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方法17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类型181

一 划分矛盾类型的标准体系181

二 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184

三 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192

四 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矛盾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矛盾195

五 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196

六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1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99

一 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0

二 安定团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保障性动力202

三 人们的合理需要和利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205

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209

第五章 经济生活中的辩证法2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点213

一 经济发展推动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213

二 生产力发展与自觉的系统化工程217

三 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224

第二节 技术革命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前导作用233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33

二 社会主义建设与科学技术革命24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244

一 在不平衡中实现平衡245

二 平衡的层次性249

三 平衡与速度252

四 “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255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258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释放活力259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节个人劳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263

三 体制改革与渐进性质变268

第六章 政治生活中的辩证法273

第一节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本质273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与政治273

二 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80

三 家长制和等级制观念的存在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的一大障碍285

一 民主意识288

第二节 民主与法制288

二 民主与法293

三 法治与人治297

第三节 正常、政权、首脑302

一 执政党地位与官僚化危险302

二 权力的集中与制衡307

三 首脑的地位与历史作用311

第四节 社会生活民主化与政治体制改革315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层次性315

二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心一环320

三 关于新条件下的对抗323

第七章 文化建设中的辩证法3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战略329

一 文化战略构思329

二 传统文化模式的转换337

第二节 文化的吸收与交融347

一 纵向继承347

二 横向吸收360

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3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68

二 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374

三 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379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与人3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与人385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与客体385

二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地位与作用390

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3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群体结构400

一 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401

二 群体结构(一)405

三 群体结构(二)415

四 注重协调群体利益420

第三节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423

一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与个人423

二 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430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4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发展的阶段性438

一 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阶段性438

二 阶段性理论的比较研究4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451

一 历史和现实依据451

二 初级阶段的特殊内涵455

三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465

第三节 超阶段论的哲学批判472

一 马克思原型公式的教条化472

二 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急性病477

三 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480

第一节 当代世界多极化的新格局482

第十章 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发展482

一 从两极到多极483

二 从对抗到对话489

三 社会主义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演变493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挑战498

一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498

二 反差的思索506

第三节 评趋同论514

一 趋同论的提出及其现状514

二 趋同论的主要内容521

三 趋同论述评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