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主劳动论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主劳动论要
  • 巫继学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4074·607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55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主劳动论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宗旨及概要1

全书研究的一般前提和具体前提10

科学的研究态度,实证的方法和规范的方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1

理论经济学的任务11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以何为研究对象?1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改称劳动的政治经济学11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登上历史舞台是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的12

马克思以“资本”为对象研究资本的政治经济学;“资本”是财富的资本主义形态13

马克思在研究对象上的推进14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必须以财富的社会主义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这一社会财富的生产运动方式,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财富的社会主义形式是自主劳动17

自主劳动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地位,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8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独具的三个特点20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三种观点: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列为研究对象;将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抽象地研究经济关系——都排除以社会财富为研究对象21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应如何安排体系结构?26

资本关系是资本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轴心,自主劳动关系应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轴心26

社会生产四环节结构是对一切经济时代的抽象,但在不同经济时代将采取不同的内部关系结构27

一般地、抽象地研究社会生产不能揭示一个特定社会的经济本质28

马克思将抽象的社会生产四环节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采取的具体关系理解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对立统一关系,据此,他安排了《资本论》的体系结构28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展现的是“自主劳动范畴体系”33

对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两种看法的商榷35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以何为始点?36

1.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始点范畴的理论37

确定始点的意义37

马克思的先驱黑格尔关于哲学开端的理论观点38

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体系始点范畴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两条道路,从抽象出发是科学的;作为始点的抽象范畴的规定性,始点理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抽象范畴分为三类41

商品作为《资本论》始点的科学性是始点理论科学性的验证46

2.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的种种始点的分析50

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在理论上几乎都承认应自由抽象到具体之序进行研究,其实不然51

一类著作是从政治经济学以外的领域出发52

一类著作是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整体出发56

一类著作是从作为结果的经济规律出发58

一类著作是从具体的、复杂的事物出发60

还有一些著作从并非最抽象的范畴出发62

3.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应以自主劳动范畴的简单的、一般的始初的形式——劳动的一般为始点64

从社会主义劳动出发是不科学的65

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一般为始点的理由66

为什么对资本主义经济验分析不从劳动开始68

第一章 劳动与生产70

第一节 劳动本身70

第一篇 劳动转化为自主劳动70

人类劳动的五个基本特点:能动性、有目的性、创造性、多层次性、互依性71

使得人类劳动具有上述特点的原因74

对劳动本质思考的历史与现状75

劳动的发生史与人类的起源史是同步的75

劳动的定义;广义劳动和狭义劳动77

对劳动不同角度的分类78

政治经济学考察的劳动是其社会形式79

劳动在经济运动中的地位——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块基石80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组成要素和运动因素81

劳动过程的简单三要素,对它的重新理解81

劳动过程的两因素;组成要素和运动因素的关系82

运动因素分论:主观因素劳动力;客观因素生产资料;生产资料范畴的特殊意义83

劳动过程定义;劳动过程的性质86

结论86

第三节 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86

劳动过程的内在冲动——劳动过程中的主客观两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两因素也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内在因素87

生产力是寓于劳动过程之中的主客观两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88

生产力是建立在主客观因素相互关系之上的多层次结构体系,主观因素的决定因素和再决定因素,客观因素的决定因素和再决定因素,生产力多层次结构图88

生产力要素组成论和因素决定论91

劳动生产力两因素关系呈现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生产力两因素和第一级生产关系;生产的两因素,社会生产总机构——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生产资料产品和生活资料产品——决定生产力两因素;示意图92

生产过程的定义94

劳动与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94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关系结构95

第一级生产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劳动力所有权关系95

第二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98

第三个方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产品的占有形式99

狭义生产关系派生出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这些关系综合为经济关系——从横向看和从纵向看经济关系101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它的一般形式和特殊形式和个别形式102

第四节 劳动产品——社会财富104

社会财富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经济学上的财富范畴是指财富的社会形式104

第一,社会财富的定义:色诺芬;亚里士多德;重商学派,重农学派(魁奈);斯密和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马克思;结论:关于社会财富的三个基本规定104

第二,社会财富的来源107

第三,社会财富的二重性质:财富是一种使用价值;财富是交换价值,价值财富和物质财富——二元财富观;社会财富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既是物又是一种经济关系110

第四,对财富的分类112

财富的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113

第二章 商品生产114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前提114

生产一般、生产特殊、生产个别114

本章考察两个问题;商品生产的历史条件和价值规律115

商品生产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商品生产的个别形式。社会主义商品生产115

马克思的商品生产理论纲要116

对马克思商品生产理论重新概括的理由118

第二节 商品生产存在的经济条件119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回到对商品二因素的分析上来120

从生产力、从决定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角度看,要求劳动的社会分工存在120

从生产关系、从决定商品的价值角度看,要求不同所有权存在124

从决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角度看,要求交换不同的劳动产品126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举例128

第三节 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129

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的地位129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基本经济规律130

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中全面展开的实现途径131

价值、价值规律的内涵及其基本规定性(质、量、度)132

价值规律在商品生产中全面展开的具体化形式134

价值规律的全面展开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139

第四节 附录:作为商品生产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展开和实现144

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144

剩余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一个特殊的实现形式145

价值规律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的展开和实现148

价值规律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的展开和实现150

价值规行在资本的分配过程中的展开和实现153

第三章 劳动转化为自主劳动156

第一节 劳动向自主劳动的转化156

劳动的生命史与人类发展史具有同步性156

原始社会的劳动是一种原始自主活动;自主活动的三个基本规定——人类劳动社会形式的第一阶段156

剥削制度社会的劳动是一种从属劳动,从属劳动的基本规定;从属劳动是对自主活动的一个否定形式158

从属劳动本质上具有的鲜明特点161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属劳动转化为自主劳动163

自主劳动的基本规定163

自主劳动在劳动的历史进程中的地位168

第二节 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的经济范畴168

1.马克思关于占统治的经济范畴的理论169

第一,每一个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占统治的经济范畴169

第二,占统治的经济范畴的基本规定171

第三,占统治的经济范畴是发展变化的174

2.自主劳动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占统治经济范畴175

第一,社会生产全过程是围绕自主劳动这一社会财富而展开的175

第二,自主劳动范畴表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177

第三,自主劳动成为囊括一切社会主义经济范畴本质方面的范畴178

第四,自主劳动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179

3.两种不同观点的分析180

关于“占统治的范畴”的用语问题181

对“净产品”论的分析183

对“资金”论的分析184

第三节 自主劳动范畴的历史命运188

原始自主劳动和自主劳动的同一与差别189

自主劳动和雇佣劳动、自由劳动的差别与同一191

自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劳动转化192

自由劳动的基本规定193

劳动的个别性的涵义;它存在的根据197

劳动的个别性是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范畴197

第四章 自主劳动的个人性197

第二篇 自主劳动质的考察197

在私有制社会,个别劳动具体为一种私人劳动198

在社会主义下,个别劳动采取个人劳动形式;根据;个人劳动包涵的关系198

个人劳动或劳动的个人性是客观存在的200

劳动的个人性与私人性的区别201

社会主义劳动的个人性与共产主义劳动个别性的区别201

第五章 自主劳动的社会性203

第一节 自主劳动的社会性质203

自主劳动的个人性,是对单个劳动从静态角度考察所得出的性质;事实上,个人劳动在交换中是相联系的203

单个劳动在交换联系中呈现出另一性质:它们又具有总体性;总体性和社会性的关系;劳动的社会性表达的关系203

并不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劳动的总体性都等于社会性204

劳动的社会性的具备是以生产的社会性为基础的205

一定经济时代劳动的社会性反映着一定所有权关系的个别劳动之间的社会关系;自主劳动的社会性反映的劳动关系207

第二节 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208

在劳动的交换中,个别劳动表明它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208

第一,劳动交换的三种形式:(1)活劳动交换 Aa■Ab,(2)物化劳动交换——直接的产品交换Gea■Geb,(3)物化劳动交换——商品交换Wa—G—Wb;个别劳动转化为总体劳动有两种形式:直接的、间接的208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仍将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公有制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消亡的经济条件;劳动产品的历程212

第三,社会主义个人劳动间接地转化为社会劳动217

第三节 对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色“直接论”和“半直接论”的商榷219

对“直接论”的商榷意见219

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的经济条件220

对“半直接论”的商榷意见222

第六章 联合劳动——自主劳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具体形式225

第一节 自主劳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具体形式:联合劳动226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现实统一的形式226

为什么说联合劳动具有独立、现实的意义227

把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统一起来的是联合劳动227

联合劳动和个人劳动的关系,联合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联合劳动既是个人劳动的组合、是个人劳动的代表,又是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组成部分229

第二节 联合劳动的直接性233

所谓直接性,是指个别劳动以至局部劳动直接作为整体劳动的构成部分的性质;所有权关系决定劳动的直接性范围,四类直接性及其变化趋势;自主劳动的直接性问题233

联合劳动表现为间接社会劳动和直接集体劳动的一些情况:(1)农业集体经济单位的联合劳动235

(2)国家所有制单位的联合劳动(237) (3)军工企业的联合劳动239

第七章 联合劳动的经济计划241

第一节 社会生产的调节机制及经济计划243

社会生产的症结在于平衡243

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调节社会生产平衡的一般机制243

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规律244

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调节机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中采取的具体形式244

调节机制发生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手段自发的、任意的;自觉的、有计划的246

经济计划的一般规定247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计划247

第二节 联合劳动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集体经济计划249

联合劳动的经济计划分为国民经济计划和集体经济计划249

国民经济计划举足重轻250

国民经济计划的统一性、直接性、权威性、预见性、借助资金分配性251

第三节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255

国民经济计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255

在当前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256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完善,很可能是指令性计划的比重愈益加大257

资产阶级国家的指导性计划257

经济计划的制定有其客观依据259

经济计划反映的两层关系259

第四节 联合劳动的经济计划的客观依据259

制定经济计划的依据与步骤260

经济计划与经济规律261

第三篇 自主劳动量的考察262

第八章 必要劳动及其内部划分262

第一节 自主劳动者提供的全部劳动归结为必要劳动262

当对自主劳动量作考察时,有意义的是全部劳动对劳动者是否必要的问题262

劳动者付出的全部劳动对自己是否都属必要?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追溯到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动机和主观目的262

还必须回答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是什么——客观生产目的四个规定;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全部自主劳动创造的新增价值264

如果新增价值所体现的产品完全为劳动者所消费,那末劳动者付出的全部劳动都是必要的265

客观生产目的新增价值体现为必要价值266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从静态看和从动态看266

■为若干个人劳动的代数和;△A为个人劳动者集体结合提供的劳动量;△A量的构成和来源267

必要劳动A量的构成:A=■Ai+△A267

△A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270

第二节 必要劳动划分为个人必要劳动和公共必要劳动271

必要劳动内部是有差别的271

必要劳动A,因生产过程决定的职能不同而划分为个人必要劳动AV和公共必要劳动A273

这种划分,从生产关系上看,根源于劳动力所有权的二重性274

第三节 对剩余劳动范畴永存论的商榷276

对经典作家有关论述应全面、准确地理解;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找不到剩余劳动永存论根据的277

剩余劳动是体现着劳资关系的资本主义历史范畴280

剩余劳动永存论是蒲鲁东信奉的“公理”282

剩余劳动是必要劳动的异化物284

第九章 个人必要劳动287

第一节 个人必要劳动的性质287

个人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中构成其基本部分287

个人必要劳动的职能是形成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报酬287

它不宜是流动形式之“劳”288

它不能是潜在形式之“劳”288

它应是实现了的物化劳动之“劳”290

抽象地看,以三种劳动形式作为谋生依据,依次在历史上都出现过292

讨论按劳分配之“劳”的意义293

我国劳动报酬分配中两种反常现象294

社会主义个人必要劳动同资本主义必要劳动的差别295

第二节 个人必要劳动量的决定297

个人必要劳动的职能是提供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所需全部费用297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或“准商品”论的反驳298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一种产品的论证299

提供生产劳动力产品所需费用,是确定个人必要劳动量的客观依据;这一量由四个部分组成302

个人必要劳动量的计算305

个人必要劳动量的伸缩性;影响个人必要劳动量的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05

第三节 个人必要价值——劳动报酬——个人必要产品307

个人必要价值、劳动报酬、个人必要产品概念307

劳动报酬表达的自主劳动关系308

工资范畴308

劳动报酬分为基础部分和附加部分;这两部分的不同职能作用310

个人必要产品是劳动报酬的实现形式311

第四节 个人必要劳动量的变化趋势312

影响个人必要劳动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本节考察具有必然性的因素312

首要因素应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随着劳动生产力成n倍提高,个人必要价值由v绝对变小为v/n313

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单位时间中的产品量增多;这样,个人必要价值相对变小:v/n:((m+v)-v/n)313

伴随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还有劳动付出量增大;随着劳动付出量t倍增大,v变为tv314

结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个人必要劳动A■的绝对量将不断增大,而相对量将不断缩小319

公共必要劳动物化为公共必要价值,公共必要价值形成社会积累基金;这部分基金执行着扩大再生产的职能,必要价值分割的层次性和积累基金在层次中的地位321

第十章 公共必要劳动321

第一节 公共必要劳动的职能321

公共必要价值的另一部分形成非生产劳动者的工资基金323

公共必要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形成公共集体消费基金;公共消费的一些特点;公共消费基金担负着劳动力内含扩大再生产的费用324

公共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来龙去脉326

公共必要价值还有一部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准备金等等;关于保险基金的职能327

公共必要劳动的上述种种职能的共同点:公共的、必要的328

关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内含的、外延的;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费用由△v负担, △v不断地转化为v;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费用则由公共消费金负担328

第二节 公共必要劳动的转化及表现形式330

公共必要劳动、公共必要价值、公共必要产品和公共收入概念330

公共必要价值一进入分配领域便转化为公共收入;总收入和纯收入330

公共收入在分配过程中还将转化为各种具体形式;转化的原因和途径331

税收是国家直接集中公共收入的经济形式;税收的根据;税收的种类;税收的经济职能332

公共收入转化的具体形式基本上有两种:税收和利润332

利润是企业初步分配的一部分公共收入;利润额和利润率;对利润进一步的分配335

第三节 公共必要劳动量的界限及其变化的一般趋势337

在全部必要劳动A■中,个人必要劳动A■是公共必要劳动A■存在的前提337

A■是A■的一个界限(A■—A■=A■),但不能反过来说A■是A■的界限338

A■是A■的最低界限,A■的最高界限是A■338

公共必要劳动变化的一般趋势:第一种情况,在A■不变的情况下,A■变化对A■变化的影响——结论是,A■±ε=A■+(A■±ε)339

第二种情况,在A■不变的情况下,A■变化对A■变化的影响——结论是,A■相对量增大340

第三种情况,在A■、A■一起变化的情况下,A■的变化趋势——结论是,A■不仅相对地而且绝对地会增大342

第十一章 自主劳动日345

第一节 自主劳动日的本质特点345

个人必要劳动和公共必要劳动之和,构成自主劳动日345

自主劳动日是一般劳动日的社会主义形式345

第二个特点: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性347

自主劳动日的第一个特点:劳动者对全部劳动的自主性347

第三个特点:劳动者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差别性和统一性348

自主劳动日集中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这一点把它与雇佣劳动日区别开来350

第二节 自主劳动日的数量变化特点350

决定劳动日数量的基本因素有二:劳动日长度和单位时间的劳动付出量350

单位时间劳动付出量决定劳动日内含量变化;劳动生产力提高决定劳动日缩短,引起单位时间劳动付出量加大,从而决定劳动日内含量加大350

对劳动日变化趋势的补充分析354

自主劳动日的内部变化情况,从静态角度分析,m/v+m式和v/v+m式、m/v式和v/m式;从动态角度分析,将得出v′/v′+m′<v/v+m和m′/v′+m′>m/v+m、v′/m′<v/m和m′/v′>m/v的结论355

第三节 自主劳动日和自由时间358

生活日分为劳动日和劳动外时间358

自由时间和不可支配时间的职能359

劳动外时间分为生理性部分和社会性部分,或分为自由时间和不可支配时间359

自由时间取决于不可支配时间、从而劳动时间的长短360

劳动日长度决定其外延量的变化;劳动日变化的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变化趋势是,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单位时间内产品量增多、劳动日内含量加大,自主劳动日将缩短361

自由时间并不从来都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从劳动外时间中分化出来362

劳动者享有的自由时间和剥削阶级占有的自由时间有本质的不同363

自由时间具有间接的生产性364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与自由时间相关,也与劳动时间相关,纠正一个积以时日的偏见364

自由时间的量的变化趋势和内部结构的特点365

自由时间在剥削制度社会为剥削阶级所占有;只有在社会主义下劳动者才享有自由时间366

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关系369

当前我国劳动者中自由时间利用情况;几点建议370

第十二章 必要价值规律372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基本经济规律的方法论意义372

从一般方法论角度研究马恩关于基本经济规律论述的意义372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经济规律:经济利益规律或时间节约规律373

价值规律375

剩余价值规律376

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基本性、单—性、目的性377

第二节 必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379

社会主义仍然是将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所以价值规律仍保持基本经济规律的权威;但价值规律将采取新的具体形式发生作用379

一般价值规律由于加上自主劳动关系而具体为必要价值规律380

必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最—般的规律,其地位亦很特殊,它完全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380

必要价值规律的质、量、度的规定性382

必要价值规律全面展开的具体个别形式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研究的历史考察384

概述384

第一种观点,将价值规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384

第二种观点,将计划作为基本经济规律385

第三种观点,将经济领域以外的规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386

第四种观点,斯大林提出的以生产手段和目的的因果关系为内容的基本经济规律387

第五种观点,把基本经济规律归结为生产社会产品的某个部分或其全部的规律388

第六种观点,多基本经济规律论389

第四篇 自主劳动的总体考察391

第十三章 自主总劳动概念391

自主总劳动,是指单个自主劳动在运动过程中交织的汇总391

社会总劳动和自主总劳动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391

自主总劳动和社会总资本范畴的本质差别392

自主总劳动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形式劳动的汇总394

自主总劳动作为■潜在的、流动的、物化的单个自主劳动汇总的意义394

对自主总劳动考察将进而揭示出自主劳动范畴的全部规定性395

自主劳动循环的三个阶段: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397

自主劳动的三个循环运动公式399

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生产性劳动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401

1.狭义生产劳动和广义即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外延401

第一节 生产劳动范畴的几个理论问题401

第十四章 自主总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401

从狭义生产即直接生产过程出发对生产劳动作规定——狭义生产劳动;马克思的论述;狭义生产劳动的理论意义402

从广义生产即社会生产角度出发对生产劳动作规定——广义生产劳动,马克思的论述403

为什么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规定为狭义生产劳动405

由于不理解狭义生产劳动和广义生产劳动的区分而引起的理论混乱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