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福建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福建卷
  • 朱向东主编;陈建卷主编;福建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74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60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福建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福建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2

一、历史人口发展2

(一)近代人口发展4

(二)建国以来人口总量的变化7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2

二、90年代人口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原因16

(一)现状与特点16

(二)问题及原因21

三、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4

(一)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4

(二)对21世纪人口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8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和老龄化32

一、人口年龄构成32

(一)人口年龄构成现状和变化32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36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与人口再生产38

(四)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40

二、人口性别构成41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特征41

(二)婚育年龄人口性别构成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46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因素46

三、人口老龄化47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48

(二)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50

(三)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和家庭构成51

(四)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52

(五)老年人口的就业问题53

(六)人口老龄化的对策54

第三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57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历史演变57

(一)第一次妇女生育高峰阶段(1950-1958年)57

(二)妇女生育水平降低阶段(1959-1961年)58

(三)妇女生育水平最高阶段(1962-1971年)58

(四)第三次妇女生育高峰阶段(1972-1981年)58

(五)妇女生育水平回落阶段(1982-1990年)59

二、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60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变化情况60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状况及特点61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分析73

(一)社会生育环境的变化73

(二)家庭权力格局的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77

(三)妇女婚姻状况对生育的影响79

(四)妇女职业对生育的影响81

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83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86

一、人口死亡水平的历史变化与现状86

(一)人口死亡率的历史变化与现状87

(二)婴儿死亡率的历史变化与现状90

(三)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动趋势91

(四)人口死亡水平的区域差异91

二、死亡原因分析92

(一)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93

(二)儿童死亡原因96

(三)孕产妇死亡原因97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98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历史比较98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99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100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104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特点104

(一)人口婚姻状况104

(二)人口平均初婚年龄比较106

(三)不同人口婚姻状况差异112

(四)初婚年龄的性别差异116

二、人口的家庭状况119

(一)家庭规模和数量的历史与现状119

(二)家庭规模的区域差异122

(三)家庭户结构的变动126

三、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135

(一)婚姻与社会经济135

(二)家庭与社会经济150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现状153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状况153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总体现状153

(二)受教育程度的年龄、性别分布157

(三)受教育程度的城乡、地区分布161

(四)各种受教育程度的行业、职业分布165

二、人口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168

三、人口文化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172

(一)人口文化素质对社会方面的影响173

(二)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方面的影响174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178

一、劳动力资源规模及构成178

(一)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变化178

(二)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179

(三)劳动年龄人口的区域分布180

(四)劳动年龄人口的文化构成181

(五)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182

二、经济活动人口状况182

(一)就业人口状况182

(二)失业人口状况190

三、非经济活动人口状况192

(一)非经济活动人口的规模和变化193

(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类型193

(三)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年龄构成194

(四)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性别构成195

(五)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195

(六)非经济活动人口的生活来源196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196

(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现状196

(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途径198

第八章 人口城镇化202

一、城镇化的定义和历史进程202

(一)城镇化的定义及反映指标202

(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203

二、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205

(一)福建省城镇化的现状205

(二)城镇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206

三、城镇化最佳模式及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208

(一)城镇化最佳模式研究208

(二)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209

(三)促进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思路与对策211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15

一、人口迁移现状及分布215

(一)人口迁移现状215

(二)人口迁移动向217

(三)迁移人口地区分布221

(四)迁移人口构成与特点223

(五)迁移人口就业状况226

二、人口流动现状及特点228

(一)人口流动数量228

(二)人口流动区域特征229

(三)流动人口的就业233

(四)流动人口的家庭生活234

(五)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235

(六)流动人口变化趋势236

三、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239

(一)人口迁移流动的宏观因素239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微观动因241

四、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43

(一)人口迁移流动的积极影响244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效应246

(三)人口迁移流动的社会适应性247

五、人口迁移与流动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248

(一)加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监测规划249

(二)加大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引导调控249

(三)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51

(四)重视对迁移与流动人口的服务253

(五)强化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管理254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256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256

(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变化256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259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构成26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260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261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构成264

(四)未工作人员的构成267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267

(六)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269

三、少数民族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271

(一)控制人口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72

(二)开发人力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272

(三)继续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273

(四)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口异地流动,改善人口布局274

(五)加快民族乡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275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78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现状278

(一)自然资源278

(二)生态环境282

二、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283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283

(二)人口与生态环境286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88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89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290

(三)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290

(四)利用市场机制,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291

(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91

(六)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生态环境292

第十二章 人口居住状况295

一、人口的居住现状295

(一)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增加,居住宽敞舒适295

(二)住房质量较高296

(三)住房设施比较完善297

(四)住房来源以自建为主,以购买与租用为辅299

(五)住房购建费用以5万元以下为主,居住消费水平高于全国299

二、人口居住水平的差异300

(一)地区之间的差异300

(二)城乡之间的差异305

(三)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异308

(四)不同受教育程度之间居民住房消费存在明显的差别309

三、城乡住房条件改善的主要原因311

(一)以发展房地产业为着力点,提升城镇居民居住水平311

(二)以小康建设为动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313

(三)以发展小城镇为契机,大力改善村镇居住条件314

四、居住条件的主要差距与发展前景315

(一)居住条件的差距315

(二)居住条件改善的机遇与前景316

五、居住条件改善的对策思路318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318

(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319

(三)需要配套的政策措施320

第十三章 人口发展展望323

一、人口预测323

(一)预测模型323

(二)参数设置326

(三)预测方案选择328

二、人口发展趋势329

(一)总人口329

(二)出生人口329

(三)死亡人口330

(四)人口年龄结构331

(五)学龄人口333

(六)劳动年龄人口333

(七)老年人口334

(八)育龄妇女335

三、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336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协调336

(二)实施教育立省战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37

(三)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实现就业综合效益最大化338

(四)加快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339

(五)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迎接白发浪潮的到来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