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
  • 杨乃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48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论1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1

1.全球化的界定1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3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6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9

1.比较文学的萌芽9

2.比较文学的诞生12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15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27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27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31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37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42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42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45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50

1.文化研究溯源50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54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56

第二章 本体论62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62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62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66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69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74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74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79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86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86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89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96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100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100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104

3.世界文学及其五个层面的理论分析107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119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125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125

2.什么是比较视域?127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132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139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146

第三章 视域论150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基本特征150

1.视域与比较视域150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与开放性153

3.比较文学学者操用比较视域的自觉性157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160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160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162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165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167

1.文学创作中的跨学科现象167

2.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169

3.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规限173

4.在全球化语境中走向跨文化对话176

第四节 比较视域中的“汉学”研究181

1.什么是“汉学”?181

2.“汉学”的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183

3.“汉学”与“汉学主义”187

第四章 学派论192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192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92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195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202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202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206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211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215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215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221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229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229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231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233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237

第五章 方法论242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242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242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244

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247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251

1.主题学的成立251

2.主题与母题253

3.题材、形象与意象257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262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262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265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269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270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272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272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274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278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279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282

第六章 范例论284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284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284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287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293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297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298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298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301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305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310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310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315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317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321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321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325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330

第七章 翻译论334

第一节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334

1.什么是翻译?334

2.作为学科的翻译研究339

3.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43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范围和内涵349

1.翻译与旅行349

2.翻译与文化353

3.翻译与政治356

4.翻译与哲学360

5.翻译与性别364

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未来369

1.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与研究)369

2.翻译研究的未来373

第八章 诗学论379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学术背景379

1.比较文学不可遏制地导向比较诗学379

2.西方“poetics”的四个层面意义及误读的可能性382

3.中国“诗学”的四个层面意义及误读的可能性386

4.关于“poetics”与“诗学”两个概念的汇通性学理分析389

第二节 比较诗学与国别文论的学科身份差异性就在于比较视域392

1.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四种可能性分析392

2.时间与空间:国别文论与学科身份定位399

3.比较学者的视域:比较诗学与学科身份定位402

第三节 比较诗学与互文性407

1.汇通性:比较诗学的内在学理原则407

2.比较诗学与互文性等概念的疏理412

3.互文性的扩大化理解:从比较诗学为比较视域下定义420

第四节 他者视域与第三种诗学426

1.他者与异质文化、非我因素三个概念的相关理论426

2.他者视域及其在比较诗学研究中地域政治色彩的淡化430

3.互为他者的文化相对主义与和而不同的原则432

4.他者视域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434

5.镜与灯:比较诗学研究的双项互惠关系438

6.视域融合、交集理论、重构及to make something new445

第五节 路径与窗口:西方学术语境下的华裔族群比较诗学研究452

1.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使用英语展开的比较诗学研究452

2.刘若愚和艾布拉姆斯:中西诗学体系适配的路径与窗口457

3.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英语著作的两种接受现象465

第九章 思潮论475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475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475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476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483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487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487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490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492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498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500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500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503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506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511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514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514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516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521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526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526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530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535

后记(第四次修订版)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