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27册 胡五峰理学思想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27册 胡五峰理学思想之研究
  • 林庆彰主编;王俊彦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473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27册 胡五峰理学思想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引言1

第一节 本文写作之范围、方法、进路与凡例2

第二节 五峯传略6

一、生平家世与著作6

(一)生平家世6

(二)著作13

二、学术渊源与师承16

(一)学术渊源16

(二)师承20

第二章 天道论23

引言23

第一节 天道释义24

一、天道无息24

二、阴阳成象而天地著26

三、内容与诸名30

(一)仁为体、义为用之内容30

(二)道之诸名:太极、太和、诚、仁、鬼神31

第二节 命之释义34

一、理命与气命35

二、尽性以至命37

第三节 即事以明道39

一、事本乎道,道藏乎事39

二、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43

(一)天理与人欲43

(二)诡谲的相即——同体异用、同行异情44

(三)德福一致——圆教之建立46

第四节 辨佛老47

第三章 心性论53

引言53

第一节 性之释义55

一、性体至善义55

(一)由超越言至善55

(二)由好恶显至善56

二、天下大本义58

(一)天地之所以立58

(二)大哉性乎59

三、生生不已义60

(一)中庸、易传之生化义60

(二)五峯之生化义61

四、生之谓性释义63

(一)孟子、告子辩生之谓性63

(二)五峯论告子生之谓性65

(三)五峯承明道论生之谓性66

第二节 心之释义68

一、永恒普遍义68

(一)与天同大68

(二)心无死生70

二、创生形著义72

(一)生生不穷72

(二)心宰万物73

三、以仁为体义75

(一)仁为心之体75

(二)仁心之感通76

四、心之知觉作用77

第四章 尽心成性论81

引言81

第一节 尽心与尽性82

一、五峯与孟子尽心之异82

二、五峯之尽性源于中庸85

三、尽心即尽性86

第二节 成性释义87

一、五峯之成性异于易传87

二、五峯与横渠、蕺山之成性义88

(一)五峯由形著言成性88

(二)横渠首开形著之成性义89

(三)蕺山之形著义90

第三节 尽心成性92

一、尽其心以成吾性92

二、体用义94

三、已发与未发义96

第四节 限制与圆成99

第五章 工夫论103

引言103

第一节 道德实践工夫之根据104

一、道德实践之根据104

(一)良心104

(二)工夫之所由生105

二、罪恶之由来107

(一)心之惑乃过107

(二)情欲之助长108

第二节 逆觉体证之工夫110

一、本质之工夫110

(一)先识仁之体110

(二)逆觉体证111

(三)即察识即涵养113

(四)以放心求心115

二、学、格物与致知、穷理与居敬117

三、终教之功夫123

(一)纯一不已123

(二)由仁义行126

(三)无为之为128

第六章 朱子「知言疑义」之疏解与驳正131

引言131

第一节 朱子「知言疑义」之缘起与义理格局132

一、「知言疑义」之缘起132

二、朱子义理格局之概述135

第二节「知言疑义」之疏解与驳正140

一、性无善恶之疏正140

二、心为已发之疏正144

三、仁以用言之疏正146

四、心以用尽之疏正146

五、不事涵养、先务知识之疏正151

六、气象迫狭、语论过高之疏正155

第七章 结论159

引言159

第一节 建立以心著性系统之价值160

第二节 开展逆觉体证工夫之价值168

第三节 五峯思想之综述与传衍177

参考书目1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