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 胡俊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969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评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论题的缘起、背景与内容1

(一)缘起1

(二)背景3

(三)研究内容9

二 研究现状述评11

(一)经典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11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18

(三)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的民族性研究24

(四)后殖民理论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研究30

(五)当代文学批评的民族观建构研究37

三 研究的思路、结构与方法45

(一)思路结构45

(二)研究方法48

第一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50

第一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民族观51

一 民族的性质:现代历史现象52

二 民族的特质:共同语言、历史传统与固定疆域的共同体56

三 对于民族的评价:阶级视野下的批判性肯定60

四 民族国家与国际主义的矛盾统一65

第二节 俄苏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民族观的发展69

一 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民族观的充实70

二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民族文化”的抨击74

三 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评价78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83

一 民族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成84

二 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接受与排拒88

三 阶级与国际主义视域下对民族性的辩证容纳94

第二章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探求98

第一节 民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贯立场、标准与诉求99

一 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100

二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文化革命”105

三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110

第二节 民族是“阶级的暂时表现形式”116

一 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矛盾117

二 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121

三 无产阶级与民族统一于“人民”125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反思129

第三节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136

一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137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现实启示144

第四节 民族是现代性的悖反153

一 民族国家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化153

二 民族观的现代性158

三 现代观的民族性162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价值166

第三章 语境与借镜: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拓展171

第一节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的民族性172

一 全球化的实质与文化逻辑172

二 全球化下民族国家的命运179

三 全球文化趋同化与坚守文学民族性的抵抗184

第二节 后殖民理论的民族观批判188

一 民族主义是摧毁殖民体系的利器189

二 民族国家与文化建设的同构性192

三 解构和置换反殖民的民族主义196

四 民族主义的新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规划202

五 后殖民理论民族观的启示与局限204

第三节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民族观批判208

一 质疑民族主义209

二 为民族主义辩护212

三 民族内涵重释216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当代建构223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个体观225

一 民族国家是“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社会关系226

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和通向自由解放的途径232

三 民族与个体的动态平衡和协调统一238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传统观243

一 传统是贯穿和联结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因素244

二 以“转换性创造”的方式弘扬传统252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主体性观258

一 坚持自我和他者间性关系的民族主体性259

二 秉守处于历史生成中的民族主体性266

结语272

参考文献27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93

索引294

博士论文后记297

出版补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