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1294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刑事诉讼-证据-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现状1
一、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
二、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
三、行政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3
第二节 外国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4
一、美国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4
二、英国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6
三、德国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8
四、日本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9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对诉讼的影响10
一、美国模式:被排除的证据不得在事实审理者面前提出10
二、德国模式:被排除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11
第四节 我国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现状12
一、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12
二、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14
三、行政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15
第五节 本书的观点和结构16
第二章 非法证据限于取证程序违法20
第一节 限于取证程序违法的范例20
一、美国:非法讯问和非法搜查扣押20
二、英国:非法讯问以及违反程序获得的证据43
三、日本:非法讯问以及非法搜查扣押46
第二节 限于取证程序违法的反例53
一、德国根据窃听法对合法取得的证据的排除53
二、德国独立的证据使用禁止53
第三节 主张限于取证程序违法的理由56
一、取证程序违法以外的证据存在其他法律的约束56
二、符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58
三、排除合法证据不利于对法律实施官员提供指导58
第三章 非法证据的根据是宪法59
第一节 以宪法为根据的范例59
一、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宪法地位59
二、德国的宪法使用禁止71
三、日本宪法中对非法讯问获得的供述的排除72
四、加拿大宪法中对证据排除的规定74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根据的反例74
一、美国违宪证据排除之外的制定法排除规则74
二、英国的《警察与刑事证据法》76
三、德国的刑事诉讼法与窃听法77
四、日本宪法以外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78
第三节 主张以宪法为根据的理由78
一、只有违宪行为才应受到排除的制裁79
二、只有公权力违反宪法才会导致严重的损害79
三、如果一项权利必须保护则上升为宪法权利80
第四章 非法证据排除的目的在于震慑81
第一节 震慑法律实施官员的范例81
一、第四修正案排除规则的震慑理论81
二、第五修正案排除规则的震慑理论84
三、第六修正案排除规则的震慑理论86
四、私人非法获得的证据87
第二节 震慑法律实施官员的反例89
一、德国证据禁止的理论基础89
二、英国排除非法获得的证据的理论基础91
三、日本排除非法获得的证据的理论基础95
第三节 主张震慑理论的理由95
一、宪法权利是针对政府而言的96
二、法律实施官员是承担刑事案件侦查职能的主体96
三、公权力不受限制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97
四、其他排除证据的理论根据过于模糊97
五、排除规则确实能够起到震慑作用98
第五章 非法证据排除不适用于民事诉讼100
第一节 限于刑事诉讼的范例100
一、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适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程序100
二、英国普通法上证据的可采性不受取得方式的影响103
第二节 限于刑事诉讼的反例104
一、美国1976年以前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判例104
二、英国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自由裁量排除106
三、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109
第三节 主张限于刑事和行政诉讼的理由110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适用于民事诉讼的理由111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行政诉讼中的有限适用116
第六章 非法证据应当强制排除122
第一节 强制排除的范例122
一、美国的强制排除122
二、美国非法证据排除的例外125
第二节 强制排除的反例130
一、英国对供述以外证据的自由裁量排除131
二、加拿大的自由裁量排除132
三、德国的比例原则133
第三节 主张强制排除的理由135
一、防止法官受到外在压力而不敢排除证据135
二、自由裁量排除会演化为对证据可靠性的衡量136
三、自由裁量排除会使法律实施官员存有侥幸心理137
四、自由裁量不利于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南137
第七章 非法证据的果实可裁量排除138
第一节 排除毒树之果的范例138
一、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毒树之果原理138
二、英国两次以上供述的毒树之果理论142
三、德国的“毒树之果”理论144
第二节 排除毒树之果的反例144
一、美国对毒树之果理论的限制144
二、英国不排除通过供述获得的实物证据151
三、日本不排除通过供述获得的实物证据152
第三节 主张毒树之果可裁量排除的理由152
一、不排除毒树之果无法彻底去除违宪取证的动机152
二、毒树之果的排除限于对宪法强制性要求的违反153
三、是否排除应主要考虑与最初非法证据的联系153
四、毒树之果的排除可以交给预审法官自由裁量154
第八章 非法证据排除的固有弊端155
第一节 美国学者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的弊端155
一、阻碍真实的查明156
二、对事实上无罪的人未能提供保护158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震慑效果没有确凿证据158
四、会导致警察伪证160
五、使诉讼资源用在技术性问题上162
六、损害公共安全和公众对刑事司法制度的信心163
第二节 对非法证据排除固有弊端的辩护163
一、其他措施不足以起到震慑的效果163
二、维持司法纯洁性164
三、保护有罪的人的隐私才能保护无罪的人的隐私168
四、警察伪证是可以控制的169
第九章 非法证据排除替代措施的不充分性172
第一节 非法搜查扣押排除规则的替代措施172
一、对违法行为要求赔偿172
二、内部纪律制裁176
三、量刑减轻177
四、把强制排除改为平衡标准179
第二节 米兰达排除规则之替代措施181
一、电子录音录像181
二、用“各种因素的综合”替代米兰达警告185
第三节 美国学者对替代措施不充分性的论证185
一、实物证据排除规则的替代措施是不充分的185
二、口供排除规则的替代措施是不充分的191
第四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替代措施的不充分性192
一、追究刑事责任192
二、国家赔偿及追偿193
三、检察院对侦查活动的监督194
四、内部纪律制裁196
五、讯问录音录像197
第十章 完善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199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若干理论问题199
一、非法证据限于取证程序违法199
二、非法证据排除的根据是宪法200
三、非法证据排除的目的在于震慑法律实施官员200
四、非法证据排除限于刑事和行政诉讼202
五、非法证据应当强制排除203
六、非法证据的果实可裁量排除203
七、被排除的证据不能被事实审理者看见和听见203
八、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的举证责任204
九、非法证据被排除后不应当允许重新提取206
十、非法证据排除的固有弊端207
十一、非法证据排除的替代措施不足以震慑违法207
十二、应当排除的陈述主体不应包括证人和被害人209
第二节 对我国的立法建议和立法说明210
一、建议的宪法修改210
二、建议的刑事诉讼法修改212
三、建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改216
四、建议的行政诉讼法修改216
参考文献218
后记239
热门推荐
- 3606845.html
- 250884.html
- 942061.html
- 1413252.html
- 2071943.html
- 1342204.html
- 1103205.html
- 672284.html
- 2355068.html
- 37307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5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2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60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7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6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6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3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