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丛书 第1编 14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谷诚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
- ISBN:780569179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95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9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国丛书 第1编 1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1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1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1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1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1
原始的思惟3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5
二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7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7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10
德莫克里特的唯物论12
三 古代观念论哲学中的辩证法14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14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18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20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20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23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26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26
十六 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28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3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34
六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38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38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40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4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46
一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46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46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48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50
二 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53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53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57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60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64
三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67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67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71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73
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75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75
伊里奇的阶段78
伊里奇的唯物辩护法80
哲学的现阶段82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85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87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87
一 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87
哲学上根本问题87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89
观念论的根本论91
折衷论或二元论93
哲学的阶级93
二 观念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95
观念论之社会的根源95
观念论之认识论的根源98
观念论与宗教的关系100
观念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102
辩证唯物论与奋唯物论的差异105
三 物质的概念106
物质106
运动111
时间与空间114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116
一 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116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116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120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125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125
创始者们对于这问题的解决128
伊里奇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130
这一问题的概括134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念137
一 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137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137
物质世界的统一139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143
地球生成的原理144
生命生成的原理147
二 世界认识史的概观150
世界认识的发展150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153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154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159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163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163
一 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163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163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166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170
矛盾与敌对172
二 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175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则法175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177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179
一 质、量、质量180
质180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182
质与属性185
量189
质量191
二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193
由量到质的转变193
由质到量的推移196
三 飞跃论198
飞跃的辩证法198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20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204
一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204
这个法则的意义204
实例205
二 否定与否定之否定211
否定之本质211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213
三 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217
黑格尔的三段法217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219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220
一 本质与现象220
从现象到质本的认识之推进220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222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225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228
二 根据与条件232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232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236
三 内容与形式240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240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241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248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248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248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251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观念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256
二 法则与因果性260
法则260
法则与因果性266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271
三 可能性与现实性273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274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 对象、条件与运动277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283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283
一 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283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283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286
二 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288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288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291
三 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293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293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296
四 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299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299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301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303
第二节 感觉305
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305
感觉的形成305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308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310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314
二 感觉与思惟317
感觉与思惟的关系317
由感觉到思惟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320
关于感性与思惟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323
第三节 概念326
一 表象327
表象的意义327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328
二 概念331
概念的意义331
概念的构成过程335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337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342
一 判断341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342
恩格斯的判断论345
判断论的概要348
二 推理351
推理形式的检讨351
推理论的概要354
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358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358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360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364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367
一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367
形式论理学的思惟原理367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371
二 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375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375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惟的论理学379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381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382
形式物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384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387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387
一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387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联387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390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393
一 社会的基础394
生产力394
生产关系395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396
社会的经济构造397
三 社会的上层建筑398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398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400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402
四 社会的发展法则405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405
社会发展的意义407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408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409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410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411
一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411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411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413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415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416
二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420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420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421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425
第二章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427
第一节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批判427
一 布尔乔亚社会学之先驱427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427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431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434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437
二 布尔乔亚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441
实证主义社会学441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443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447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451
布尔乔亚社会学的总批判455
第二节 布尔乔亚历史哲学的批判458
一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458
康德的历史哲学458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461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465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469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473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473
第一节 劳动过程 自然与社会473
一 劳动473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473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474
二 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475
有意识的劳动475
劳动手段476
劳动对象477
三 劳动过程之社会性478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479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479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481
四 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483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483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484
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486
五 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487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487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489
第二节 生产力491
一 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491
生产492
单纯的再生产493
扩大的再生产494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495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497
二 生产力的社会性498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498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499
劳动手段的社会性500
劳动对象的社会性502
劳动力的社会性504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506
三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508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508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510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512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513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514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515
一 生产诸关系之形成515
生产关系515
分配关系518
消费关系519
交换关系520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522
二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524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524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527
三 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531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531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533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534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536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537
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537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537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540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542
二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543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43
生产关系也障碍生产力的发展545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547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54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549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551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552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555
第一节 现代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555
一 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555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555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557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561
原始社会之崩坏566
二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569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569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571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573
三 对建社会的经济构造574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574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578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581
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584
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58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589
一 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589
工场手工业时期589
机械的大工业592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593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居支配地位594
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597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597
普罗列达里亚与布尔乔亚的对立599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600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602
恐慌的必然性603
三 帝国主义605
生产的积极与独占606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608
资本之输出609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61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6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614
一 过渡期经济的特征614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614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618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623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626
二 过渡期经济的发展629
战时共产主义629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630
第一五年计划 改造期632
三 苏联经济的现阶段634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634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636
第二五年计划的任务638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639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641
第一章 阶级641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641
一 阶级的概念641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641
阶级的定义643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辩正649
二 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653
阶级的发生653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656
封建社会的阶级657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各阶级659
一 现代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659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659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661
二 现代社会中的过渡阶级663
大地主663
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665
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668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672
三 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拮颃675
经济斗争675
政治斗争676
理论斗争678
第二章 国家681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681
一 科学的国家观681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681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685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688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691
二 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694
布尔亚乔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695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700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704
一 国家之起源704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705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707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710
二 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713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713
封建国家717
第三节 近代国家723
一 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723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723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726
发展了的布尔乔亚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729
二 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731
布尔乔亚革命731
布尔乔亚的民主主义735
三 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738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739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742
四 布尔乔亚国家的法西斯化746
布尔乔亚国家与法西斯主义746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750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753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758
一 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普罗列达里亚专政758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758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760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762
二 普罗列达里亚专政的任务764
镇压布尔乔乔亚的反抗764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766
消灭榨取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769
三 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772
苏联宪法的特征772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775
四 国家死灭的过程777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777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779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781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781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781
一 意识形态的形成781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781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783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785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785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789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792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793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796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796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796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798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800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反映800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801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801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805
一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805
言语的发生805
原始的思惟808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810
原始社会的艺术815
二 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817
古代家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817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821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824
三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825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825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82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830
一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830
布尔乔亚的个八主义830
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拜物教834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835
布尔乔亚的科学835
布尔乔亚的法律和道德837
布尔乔亚的艺术和文学839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841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8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846
一 文化革命847
文化革命的意义847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848
二 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850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851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853
热门推荐
- 1497074.html
- 1093872.html
- 2980439.html
- 27045.html
- 3606414.html
- 2616881.html
- 3770178.html
- 3746804.html
- 1902821.html
- 2989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03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5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1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93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6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3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959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16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3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