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
  • 郭根山,祝念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801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研究;工业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引论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工业化强国梦1

第一章 工业化的兴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8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与外延18

一、工业化的概念19

二、工业化的内容28

三、工业化的特征32

第二节 席卷世界的工业化浪潮34

一、工业化的三次浪潮35

二、工业化的先行者和后来者4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4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产生的背景48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产生根源的分析50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作用的评价52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发展前景的预测54

一、揭示了工业化的世界性及其普遍意义55

二、揭示了工业化的异化与危机59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62

第五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理论64

一、为了避免工业化“后者未来的景象”64

二、转换研究视角以探索落后的国家发展道路67

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若干理论思考73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78

第三章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81

第一节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81

一、实现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82

二、实现工业化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83

第二节 苏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目标84

一、建立以机器大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84

二、以电气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电气化86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90

一、列宁提出了赶超型的工业化道路90

二、列宁设计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制度基础92

三、列宁奠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基础94

第四节 苏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途径98

一、合理利用资本主义98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恢复和改造大工业102

三、提高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104

第五节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105

第四章 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107

第一节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107

一、迅速发展工业以解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燃眉之急107

二、严峻的国际形势直接影响着苏联工业化战略决策108

三、经济领域的矛盾导致全面计划经济体制109

第二节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10

一、工业化的方向与任务111

二、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工业化战略112

三、工业化的制度保障117

四、工业化启动资金的积累119

五、工业化的速度121

六、科学技术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124

第三节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影响129

一、苏联工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130

二、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工业化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局限132

三、对中国工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35

第五章 创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条件137

第一节 社会革命是创造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必要手段137

一、社会革命推动工业化的诞生137

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140

第二节 中国革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144

一、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44

二、人民革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146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尝试15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任务的提出15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内涵160

一、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61

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化是一个广义的工业化,而不是狭义的工业化161

三、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是一个让私人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工业化162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164

一、这条道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164

二、工业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途径166

三、实现工业化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167

四、工业化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赖以巩固的基础169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实现途径171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终结17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18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有利于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182

一、社会主义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统一183

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快速推进中国工业化1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189

一、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双重主题189

二、近代中国的救亡运动孕育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1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的生存选择20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落后国家的生存选择203

二、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国际局势对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影响205

三、国内经济状况使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成为唯一选择209

第四节 工业化道路开始具有中国特色211

一、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约束条件211

二、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始确立215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与调整227

第一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228

一、“早发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228

二、“后发外生型”的工业化模式229

第二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是新中国的现实需要233

一、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234

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236

第三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改革239

一、战略调整与改革的过程及理论探索240

二、对战略调整与改革的基本认识249

第九章 世情与国情重新定位赋予中国工业化新机遇新特色新动力252

第一节 世情重新定位赋予中国工业化新机遇253

一、时代与时代主题转换253

二、时代主题转换的必然趋势255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转换的认识过程260

四、时代主题转换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机遇264

第二节 国情重新定位赋予中国工业化新特色267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2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形成27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工业化的新特色275

第三节 改革开放赋予中国工业化新动力280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双重驱动力280

二、改革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内在动力282

三、对外开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外在动力285

第十章 探索中国工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288

第一节 从传统工业化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289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发展阶段289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势在必行291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探索的开端298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301

一、传统工业化的弊端302

二、中国必须冲破传统工业化的窠臼304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色308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317

一、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与指导方针317

二、新型工业化的任务323

三、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源泉332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手段336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336

二、新型工业化的新机遇和新要求343

三、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出路347

结束语360

主要参考文献362

致谢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