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临床危重症诊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永焕,张君则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2105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7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7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临床危重症诊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毒性休克1
第一节 概述1
一、休克的现代概念1
二、休克的分类2
第二节 中毒性休克的病因3
第三节 中毒性休克发生的原理3
一、毒素的损害作用3
二、变态反应在休克中的作用4
三、微循环障碍4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4
七、中毒性心肌炎5
六、出血5
五、血浆渗出5
第四节 中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6
一、代谢障碍6
二、酸碱平衡紊乱6
三、脱水7
四、电解质平衡紊乱7
五、急性肾脏功能衰竭--休克肾9
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15
七、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17
八、中枢神经功能障碍21
九、溶酶体的变化23
十、休克时血糖及胰岛素的变化26
第五节 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29
二、发热30
三、皮肤30
四、神志障碍30
五、脉搏30
一、一般表现30
六、血压31
七、尿量31
十、消化道出血32
第六节 严重并发症32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性纤溶32
九、呼吸32
八、皮肤出血点和瘀斑32
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33
三、急性肾脏功能衰竭34
四、消化道出血35
五、急性心力衰竭37
六、急性肺水肿38
七、急性脑水肿38
八、电解质平衡紊乱39
九、酸碱平衡紊乱40
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42
一、细菌学检查42
五、血液生化检查43
四、其他常规检查43
三、凝血功能检查43
二、血液检查43
六、血液气体分析44
七、血清学检查和免疫功能试验45
八、其他检查45
第八节 诊断45
一、感染性毒血症的临床表现45
二、休克的临床指征46
三、休克的临床分期49
四、休克的临床分度50
第九节 中毒性休克的预防51
五、实验室检查51
一、抗感染52
二、解毒降热52
三、注意维持水与电解质的平衡52
四、补充液体52
五、手术治疗52
六、支持疗法52
七、加强病情观察52
八、记录出入量52
九、休息52
一、一般治疗原则53
第十节 中毒性休克的治疗53
十三、降热53
十一、加强查对制度53
十、热饮53
十二、防止输液反应53
二、加强支持疗法54
三、控制感染55
四、补充有效循环血量58
五、调整血管紧张度60
六、动脉加压输液62
七、纠正酸碱平衡失调64
八、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65
九、纠正缺氧66
十一、冬眠疗法67
十、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67
十二、针刺疗法及中草药治疗68
第十一节 并发症的治疗69
一、高热的处理69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的治疗70
三、休克肺--外周性呼吸衰竭的治疗71
四、脑水肿的治疗75
五、急性肾脏功能衰竭--休克肾的治疗76
六、出血的治疗82
第十二节 氧自由基的损害作用85
一、氧自由基产生的机制86
三、治疗87
二、氧自由基损害作用原理87
一、抢救室的设置和管理88
二、病情观察88
第十三节 护理88
三、护理90
第十四节 休克的监护指标91
第二章 脱水性休克93
第一节 脱水的常见原因93
一、胃肠道感染93
三、非感染病性脱水96
第二节 发病原理96
二、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尿96
一、毒素的作用97
二、病原体的直接损害作用97
三、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尿98
第三节 临床表现98
一、呕吐和腹泻98
二、液体大量丢失99
三、血液浓缩100
四、严重脱水100
五、电解质紊乱100
一、粪便检查101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101
六、酸中毒101
七、流行性出血热多尿101
二、尿液检查102
三、血液常规检查102
四、血液生化检查102
五、细菌培养102
六、血清学检查102
第五节 诊断102
一、流行病学史102
二、临床表现102
一、抗菌治疗103
二、纠正脱水103
第六节 治疗103
三、实验室检查103
三、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107
四、纠正酸中毒108
五、止血剂109
六、合并DIC和继发性纤溶的治疗109
七、改善微循环109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110
九、保护肾脏功能,促进利尿110
十、止泻剂110
第三章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111
第一节 概述111
一、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12
第二节 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12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113
第三节 影响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因素114
一、动脉血压114
二、心脏收缩力114
三、有效循环血量114
四、毛细血管前阻力115
五、毛细血管后阻力115
六、毛细血管压力差115
七、血液粘度116
八、微循环的自身调节作用116
一、休克时微血管的变化117
第四节 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117
二、休克时微血管中血液状态的变化120
第五节 休克过程中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因素122
一、毒素的作用122
二、神经因素124
三、体液因素124
四、溶酶的作用126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126
六、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的作用126
第六节 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127
三、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128
二、休克中期--微血管扩张期128
一、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128
四、器官功能衰竭期129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的治疗129
第四章 受体学说与休克患者的抢救130
第一节 受体学说130
一、受体的概念130
二、受体的种类130
二、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131
第三节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与用法131
一、血管扩张剂131
一、血管活性药物131
第二节 血管活性药物131
二、血管收缩剂136
第四节 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应用139
一、血管收缩型休克139
二、血管舒张型休克139
第五节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注意事项139
第五章 休克时血液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141
第一节 概述141
第二节 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141
一、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142
二、休克时主要器官血流量的变化151
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临床监测指标153
四、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的计算与正常值157
五、各项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159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164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164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点167
三、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169
四、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177
五、血液流变性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180
第四节 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187
一、血压与血液粘度的关系187
二、血液流速与红细胞聚集性的关系187
三、血液流速与边流关系187
四、心输出量与血液粘度关系187
第五节 治疗188
五、心脏收缩力与血液粘度关系188
一、改善和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189
二、控制输液速度,减轻心脏前负荷193
三、降低血液粘度193
四、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扩大临界半径195
五、注意液体温度195
第六章 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97
第一节 概述197
第二节 正常凝血功能198
一、正常血液凝固原理199
二、正常抗凝血原理208
三、肝脏及维生素K与凝血功能的关系211
四、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212
第三节 正常纤维蛋白溶解原理215
一、活化质的形成215
二、纤溶酶的形成216
三、纤维蛋白的降解过程217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219
第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220
一、严重感染220
七、其他内科疾病221
六、血液病221
五、产科疾病221
四、外科疾病221
三、肿瘤221
二、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221
八、儿科疾病222
九、免疫性疾病222
十、其他222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理222
一、诱发DIC的因素222
二、DIC发生的原理224
第六节 继发性纤溶228
一、继发性纤溶发生的原理229
二、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的抗凝作用230
二、弥漫性出血231
第七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变化231
一、广泛微血栓形成231
三、休克232
四、梗死性或出血性坏死233
第八节 传染病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236
一、病毒性疾病236
二、立克次体疾病238
三、细菌性疾病238
四、恶性疟疾239
五、脱水性休克240
第九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240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241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型247
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248
四、继发性纤溶的临床表现248
第十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250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250
二、继发性纤溶的实验室检查254
三、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254
第十一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255
一、DIC的诊断255
二、继发性纤溶的诊断259
第十二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鉴别诊断259
五、其他260
四、与血液病鉴别260
二、与严重肝病的鉴别260
三、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260
一、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原发性纤溶症)鉴别260
第十三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261
一、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病261
二、预防与治疗休克261
三、改善缺氧状态262
四、抗血小板凝集药物262
五、肝素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用法见治疗部分)262
六、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262
一、DIC的治疗263
第十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263
二、继发性纤溶的治疗267
第七章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270
第一节 概述270
第二节 基本概念270
一、关于物质质量的新的计量单位270
二、名词解释273
第三节 水的平衡278
一、水的正常含量与分布278
二、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279
三、水的生理功能279
四、体液的体内交流280
五、体液与外界的交流282
六、水平衡的调节284
第四节 电解质的平衡285
一、电解质的正常含量与分布286
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286
三、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289
第五节 水平衡紊乱291
一、高渗性脱水291
二、等渗性脱水293
三、低渗性脱水295
四、水中毒297
一、钾的平衡紊乱300
第六节 电解质平衡紊乱300
二、钠的平衡紊乱308
三、氯的平衡紊乱309
四、钙的平衡紊乱310
第七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311
一、常用液体的生理性质及其应用原则312
二、水平衡紊乱的治疗316
三、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319
第八节 平衡盐液疗法322
一、平衡盐液的生理学基础322
二、平衡盐液的配制和生理性质322
三、平衡盐液的临床应用326
四、注意事项328
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330
第一节 概述330
第二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330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330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331
第三节 细胞外液的正常酸碱度332
第四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334
一、血浆的缓冲系统334
二、肺脏的调节作用336
三、肾脏的调节作用337
第五节 血液气体分析340
五、骨盐的缓冲作用340
四、细胞的调节作用340
一、采血341
二、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341
第六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及其调节343
一、代谢性酸中毒343
二、代谢性碱中毒345
三、呼吸性酸中毒346
四、呼吸性碱中毒347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348
第七节 酸碱平衡紊乱与电解质的变化349
三、代谢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50
二、呼吸性碱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50
一、呼吸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50
四、代谢性碱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51
第八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351
一、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351
二、代谢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352
三、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352
四、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352
第九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353
一、三项指标的临床意义353
三、失代偿的酸碱平衡失调时各项指标的变化355
四、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时注意事项355
二、已代偿的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355
第十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357
一、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357
二、代谢性碱中毒的治疗364
三、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365
四、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366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366
第九章 急性心力衰竭367
第一节 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367
一、基本病因367
二、诱发因素368
第二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原理368
二、细菌内毒素的作用369
一、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作用369
三、细菌外毒素的作用370
四、自由基的损害作用371
五、能量产生不足371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72
七、酸中毒372
八、电解质紊乱372
九、过多过快的输液373
十、肺循环阻力增大374
十一、严重输液反应374
十二、搬动374
十三、急性高血压374
二、显微镜检查375
第三节 心脏的病理改变375
一、大体标本观察375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376
一、原发病的病情严重376
二、一般表现376
三、心率增快376
四、心律紊乱376
五、心动过缓376
一、心率377
第五节 心电图表现377
十、血压下降377
九、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377
八、呼吸困难377
七、心界扩大377
六、心音低钝377
二、心律378
三、传导阻滞378
四、电解质紊乱378
五、心肌损害378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治疗378
一、原发病的治疗378
二、一般治疗措施379
四、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380
三、保护心肌380
五、镇静剂381
六、改善微循环381
七、防治DIC382
八、纠正酸中毒382
九、改善呼吸功能382
十、补充钙剂382
十一、纠正心律紊乱383
十二、增强心肌收缩力388
十三、硝普钠389
十四、利尿剂390
第二节 正常呼吸功能393
第十章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393
第一节 概述393
一、肺组织结构的特点394
二、气体交换396
第三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的原理405
一、肺微循环障碍406
二、肺动脉压下降407
三、过多过快输液407
四、肺微血管栓塞407
五、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408
六、肺泡壁通透性增高408
八、肺出血410
七、交感神经兴奋410
九、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丧失411
十、严重感染412
十一、低血浆蛋白血症412
十二、低钠低氯血症413
十三、肺泡壁透明膜形成413
第四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变化413
一、病理变化413
二、病理生理变化414
二、第二期(呼吸困难期)416
一、第一期(早期)416
第五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416
三、第三期(肺功能衰竭期)417
四、第四期(终末期)417
第六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17
一、诊断417
二、鉴别诊断418
第七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预防419
一、加强抗菌治疗41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419
七、避免吸入高浓度的氧气420
十、加强护理和病情观察420
九、镇静420
八、利尿420
五、注意补充胶体液体420
六、提高心肌收缩功能420
四、注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420
三、改善微循环420
第八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421
一、加强抗感染421
二、抗休克治疗421
三、安定患者情绪421
四、控制液体输入量422
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424
五、关于电解质的补充424
六、纠正酸碱平衡紊乱424
八、消泡剂的使用425
九、利尿剂的应用425
十、肝素的应用428
十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428
十二、纠正心力衰竭428
十三、放血疗法430
十四、导泻疗法430
十五、血液透析疗法430
十六、纠正低氧血症430
十七、人工机械呼吸431
十八、保护肾脏功能、防止发生脑水肿440
十九、护理440
第十一章 急性脑功能衰竭442
第一节 概述442
一、急性脑功能衰竭的概念442
二、正常颅内压的调节443
三、脑功能衰竭发生过程443
第二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444
一、颅内感染性疾病444
七、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445
六、肝脏功能或肾脏功能衰竭445
九、糖尿病445
十、妊娠合并症445
八、过敏性疾病445
五、各种病因所致的休克445
四、血容量过高症445
三、全身感染性疾病445
二、脑原虫或寄生虫病445
十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46
十二、其他446
第三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发生的原理446
一、脑血管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446
二、血液渗透压降低447
三、脑血液循环障碍448
四、微循环障碍对脑水肿形成的影响450
五、颅内静脉压增高450
六、脑细胞代谢功能障碍451
七、脑脊液循环障碍452
第四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452
一、外观452
二、显微镜检查453
第五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453
一、脑水肿的分期453
二、一般临床表现454
三、脑疝形成455
小脑幕切迹疝456
小脑幕切迹后疝459
枕骨大孔疝459
二、脑水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462
一、原发病的临床特征462
小脑幕切迹上疝和大脑廉疝462
第六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诊断462
三、实验室检查463
第七节 鉴别诊断463
一、小脑幕切迹疝与枕骨大孔疝的鉴别463
二、小脑扁桃体疝与延脑疝的鉴别464
第八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预防与治疗464
一、预防464
二、治疗465
一、病情观察470
二、做好临床护理工作470
第九节 护理470
第十二章 肝脏功能衰竭472
第一节 概述472
第二节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473
一、肝脏的一般结构473
二、肝细胞的超微结构474
第三节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476
一、排泄功能477
二、解毒功能478
三、造血、储血作用479
四、凝血功能479
五、免疫功能480
六、代谢功能481
第四节 暴发性肝脏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488
一、病毒性肝炎489
二、其他感染489
三、急性妊娠脂肪肝489
四、药物或毒物中毒489
五、严重休克或心力衰竭489
六、恶性肿瘤489
七、其他489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490
三、慢性重型肝炎490
一、急性重型肝炎490
第五节 诊断标准490
第六节 临床表现491
一、急性重型肝炎491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493
三、慢性重型肝炎495
第七节 病理变化495
一、急性重型肝炎495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496
三、慢性重型肝炎496
第八节 肝性脑病发生的原理497
一、肝性脑病的类型497
二、肝性脑病的发生原理498
三、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513
第九节 合并症514
二、低血浆蛋白血症515
一、肝性脑病515
三、低钠、低氯、低钾516
四、腹水516
五、脑水肿和脑疝形成517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18
七、出血518
八、肝肾综合征519
九、低血糖523
十、电解质紊乱523
十一、低血压休克523
十三、呼吸障碍524
十二、酸碱平衡紊乱524
十四、继发感染525
第十节 治疗527
一、一般治疗原则527
二、阻止肝细胞继续坏死529
三、促进肝脏细胞再生534
四、甘草甜素、(强力宁)538
五、纠正低血浆蛋白血症540
六、纠正电解质紊乱541
七、纠正酸碱平衡紊乱542
八、补充多种维生素542
十一、肝性脑病的治疗544
九、控制液体输入量544
十、中医中药治疗544
十二、腹水、浮肿和腹胀及呃逆的治疗549
十三、脑水肿及脑疝的治疗550
十四、改善微循环550
十五、出血的治疗550
十六、肝肾综合征的治疗553
十七、人胎肝细胞悬液治疗554
十八、肝脏功能替代疗法555
十九、肝脏移植557
二十、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558
二、治疗方法559
一、概述559
第十一节 异体血光量子疗法559
三、疗效观察560
四、作用机制566
五、副作用568
第十二节 影响预后的因素569
一、病死率569
二、影响预后的一些因素569
第十三节 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和治疗570
一、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570
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573
二、适应症582
一、导泻疗法的原理582
第一节 导泻疗法582
第十三章 急性肾脏功能衰竭的治疗582
三、导泻方法583
四、导泻药物583
五、临床应用效果584
六、导泻时注意事项584
第二节 胃肠透析疗法585
第三节 结肠透析疗法587
第四节 腹膜透析疗法587
一、透析原理587
二、透析液的成分和含量588
三、透析液的渗透压589
五、透析指征590
四、透析液的配制590
六、用具准备591
七、透析方法591
八、透析时注意事项592
九、拔管指征593
十、禁忌症593
十一、副作用及其处理594
十二、详细记录病情595
第五节 血液透析疗法596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598
第二节 抗生素的分类598
第一节 概述598
第十四章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598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599
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602
四、林可霉素类抗生素602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602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602
七、四环素类抗生素602
第三节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603
十二、抗厌氧菌药物603
十一、其他抗菌药物603
十、抗真菌抗生素603
九、其他抗生素603
八、多粘菌素类抗生素603
一、对细菌胞壁合成的阻断作用604
二、损伤细菌的细胞膜605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606
四、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608
五、抑制细菌叶酸的合成608
第四节 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609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609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619
三、复合青霉素643
四、泰能645
五、大环内脂类抗生素646
六、林可霉素类抗生素651
七、氯霉素类抗生素652
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656
九、四环素类抗生素664
十、多粘菌素类抗生素670
十一、其他抗生素671
十二、抗真菌抗生素674
第五节 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80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680
二、各种抗生素的主要适应症681
四、肾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686
三、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86
第六节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689
一、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结果689
二、抗生素联合应用的选择689
三、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指征690
第七节 抗生素的配伍禁忌690
第八节 不同机体条件下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692
一、肾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692
二、肝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应用693
三、妊娠及产褥期妇女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93
四、新生儿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94
第九节 抗生素的副作用696
五、老年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96
一、过敏反应697
二、毒性作用699
三、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703
四、对肝脏的毒性作用704
五、胃肠道反应704
六、其他副作用705
第十节 二重感染706
一、消化道真菌感染706
二、伪膜性肠炎706
四、败血症707
三、肺炎707
第十一节 其他抗菌药物708
一、磺胺类药物708
二、呋喃类药物711
三、喹诺酮类药物712
第十二节 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715
一、厌氧菌感染状况715
二、甲硝唑的抗菌作用716
三、剂量与用法717
第一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718
一、药理作用718
第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718
二、临床应用719
三、副作用719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719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其功能71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720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与代谢722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723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衍生物的人工合成724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727
八、适应症733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吸收与排泄733
九、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与禁忌症735
十、主要制剂及其用法739
十一、临床应用注意事项741
第十六章 激化液743
第一节 激化液的组成743
第二节 激化液各药物的作用原理743
一、ATP743
二、Cyto-C745
三、COA746
四、胰岛素748
五、维生素B6748
八、肌苷749
九、天门冬氨酸钾镁749
七、氯化钾749
六、葡萄糖749
第三节 激化液的临床应用751
第四节 激化液各药物的用量751
第五节 应用激化液注意事项752
第十七章 内给氧疗法753
第一节 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753
一、作用原理753
二、用法754
第二节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754
一、副作用754
第三节 晶体过氧化氢756
二、注意事项756
第十八章 冬眠与镇静758
第一节 概述758
第二节 镇静药物的作用原理758
一、氯丙嗪758
二、异丙嗪760
三、哌替啶761
四、地西泮、(安定)762
五、苯巴比妥钠763
六、水合氯醛763
六、稳定内环境764
五、改善微循环764
四、促进代谢764
二、降温作用764
一、镇静催眠作用764
第三节 冬眠疗法作用机制764
三、改善心肺功能764
第四节 冬眠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765
一、适应症765
二、禁忌症765
第五节 冬眠疗法的实施765
一、冬眠合剂的组成及剂量765
二、其他镇静剂的应用方法和用量766
三、冬眠疗法的实施766
四、冬眠疗法有效标志及维持时间767
二、冬眠疗法的护理和病情观察768
第六节 冬眠疗法的护理和病情观察768
一、冬眠疗法前的准备768
第七节 冬眠疗法注意事项769
第八节 冬眠疗法之意外及其处理770
一、循环衰竭770
二、心搏与呼吸骤停770
三、不能复温773
四、合并感染773
五、低血糖773
六、心脏功能障碍773
七、溶血反应774
八、多尿774
热门推荐
- 1080445.html
- 1334241.html
- 441121.html
- 1085772.html
- 587684.html
- 3429554.html
- 2238939.html
- 2852101.html
- 1018973.html
- 8076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09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60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7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2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95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3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