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光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14650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0页
- 主题词:自动控制理论(学科: 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动控制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绪论1
§1-1 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1
§1-2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方块图2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3
一、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3
二、定值、随动和程序控制系统4
三、线性与非线性控制系统5
四、连续与离散控制系统5
五、单变量与多变量控制系统6
§1-4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7
习题8
第二章系统的数学模型10
§2-1系统的微分方程10
一、系统微分方程式的建立10
二、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12
三、无量纲化运动方程式13
四、典型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14
§2-2瞬态响应函数19
一、脉冲响应函数19
二、阶跃响应函数21
§2-3拉氏变换和传递函数22
一、拉氏变换22
§9-8最优控制25
二、传递函数26
一、比例环节28
二、惯性环节28
§2-4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28
三、积分环节29
四、微分环节30
五、振荡环节31
六、延迟环节35
一、环节的三种基本连接37
§2-5系统的方块图和传递函数37
二、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39
§2-6 电网络及仪表部件的传递45
函数45
一、无源电网络45
二、运算放大器电路48
三、控制系统用电机50
四、齿轮系53
五、差动变压器式压力传感器54
§2-7信号流图55
一、信号流图及其性质55
二、系统方块图与信号流图的关系57
三、信号流图的简化规则58
四、梅逊增益公式58
习题62
一、稳定性的基本概念70
§3-1控制系统的稳定性70
第三章时域分析法70
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71
三、判别系统稳定性的代数判据73
四、代数判据的应用78
§3-2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82
一、稳态误差和误差传递函数82
二、参考输入下的稳态误差84
三、扰动输入引起的稳态误差87
五、降低稳态误差的方法89
四、系统本身特性变化引起的稳态输出变化89
§3-3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90
一、自动控制系统瞬态响应性能指90
标90
二、二阶系统瞬态响应性能指标92
三、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97
四、三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98
五、高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99
设计100
§3-4自动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100
一、模拟计算机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101
二、数字计算机在控制系统研究中的应用104
习题114
第四章根轨迹法120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及绘制条件120
§4-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122
一、根轨迹的分支数和对称性123
二、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123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124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125
五、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127
六、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131
七、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132
九、放大系数的求取133
八、根轨迹的发散性133
一、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138
§4-3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138
二、开环零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140
三、开环极点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142
四、偶极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142
§4-4具有纯延迟系统的根轨迹分析145
一、延迟系统的根轨迹方程145
二、延迟系统的根轨迹绘制和分析149
§4-5广义根轨迹151
一、开环零点变化时的根轨迹151
二、开环极点变化时的根轨迹152
三、零度根轨迹153
§4-6绘制根轨迹的计算机方法156
一、分支跟随法的算法要点156
图160
二、分支跟随法绘制根轨迹程序框160
习题162
第五章频率特性法167
§5-1 频率特性及其与传递函数的关系167
一、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167
二、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169
§5-2幅相频率特性170
一、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170
二、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176
§5-3对数频率特性180
一、对数频率特性180
二、典型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182
三、开环系统的对数频率特性187
§5-4 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189
统189
一、奈魁斯特稳定判据190
§5-5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频率判据190
二、奈氏判据的数学证明193
三、奈氏判据的应用197
四、利用对数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201
五、多回路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03
六、稳定裕量203
§5-6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估算204
一、二阶系统频率特性与其时间响应过程的关系205
二、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和尼柯尔斯(Nichols)图206
三、高阶系统性能指标的估算209
四、开环频率特性与闭环系统性能指标的关系210
§5-7用计算机求取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和稳定裕量213
一、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的计算213
二、控制系统增益裕量和相角裕量的计算217
习题219
§6-1综合校正的基本概念225
正225
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225
§6-2串接超前校正226
一、超前网络226
二、基于根轨迹法的超前校正综合228
三、基于频率特性法的超前校正综232
合232
§6-3串接滞后校正235
一、滞后网络235
二、基于根轨迹法的滞后校正综合236
合238
三、基于频率特性法的滞后校正综238
§6-4串接滞后-超前校正241
一、滞后-超前校正网络241
二、基于根轨迹法的滞后-超前校242
正综合242
三、基于频率特性法的滞后-超前245
校正综合245
§6-5零极点相消校正248
一、零极点相消校正的原理248
二、实现复数零极点的T桥网络250
三、零极点相消校正实例251
§6-6希望对数幅频特性法串接校253
正253
§6-7局部反馈校正256
一、局部反馈校正的综合方法257
二、速度或测速发电机反馈校正259
§6-8控制系统校正的计算机辅助设261
计261
一、校正装置零极点的确定261
二、校正装置结构形式的确定263
三、系统设计的计算机程序263
四、应用举例266
习题267
一、非线性系统的特殊现象274
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274
法274
§7-1 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274
二、研究非线性控制系统的一般方277
法277
§7-2典型非线性特性及其对控制系278
统的影响278
一、饱和特性278
二、死区(不灵敏区)特性280
三、滞环特性281
四、库仑摩擦和静摩擦特性282
五、继电器特性283
§7-3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283
一、描述函数的基本概念283
二、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285
§7-4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293
一、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93
二、非线性系统极限环的消除298
一、相平面法的基本概念300
§7-5相平面法及相平面图300
二、相平面图的绘制方法301
三、相平面图的特性305
§7-6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312
一、线性系统瞬态响应分析312
二、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313
三、双位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318
§7-7分段线性化数字计算机仿真321
一、分段线性化仿真的基本原理321
二、继电控制系统的仿真算法322
三、仿真算法的程序实现324
习题326
一、采样系统实例330
第八章采样系统与z变换法330
§8-1信号的采样和保持330
二、信号的采样和保持332
一、z变换的定义337
§8-2 z变换337
二、z变换的基本定理340
三、改进z变换346
四、z反变换348
§8-3采样系统的数学模型350
一、差分方程350
二、差分方程的求解353
三、脉冲传递函数355
§8-4采样系统的分析362
一、采样系统的过渡过程362
二、采样系统的稳定性365
一、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提要371
二、采样系统的校正371
§8-5采样系统的设计校正371
§8-6采样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377
一、系统采样时刻值的仿真377
二、采样时刻之间值的仿真378
三、改进z变换仿真方法的程序实现380
习题382
第九章状态空间分析法386
§9-1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表达式386
一、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386
二、多变量系统和传递函数阵386
三、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阵390
§9-2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391
一、由系统运动规律建立状态空间表391
达式391
间表达式392
二、由系统的结构方块图建立状态空392
三、由系统的高阶微分方程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393
§9-3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398
一、线性定常系统齐次状态方程的解398
二、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转移阵399
三、线性系统非齐次方程的解400
§9-4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401
式401
一、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401
的建立401
二、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解402
三、连续时间系统的离散化404
§9-5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405
一、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405
二、李雅普诺夫函数及其性质407
三、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408
四、线性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409
析409
§9-6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410
一、能控性410
二、能观性415
§9-7线性系统状态空间的综合方418
法418
一、子系统联接方式418
二、解耦控制421
三、极点配置423
一、最优控制的概念425
二、系统参数最优化问题426
三、最优状态反馈控制428
习题430
参考文献432
热门推荐
- 847262.html
- 1679968.html
- 3738592.html
- 184345.html
- 1930587.html
- 181453.html
- 3279664.html
- 1433185.html
- 1841972.html
- 3293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7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20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4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3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38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2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0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81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