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 随唐至清代之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 随唐至清代之部
  • 李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289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 随唐至清代之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导论3

一、什么叫科学5

二、什么叫哲学13

三、知识和境界20

四、科学和哲学29

五、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一般发展34

第一编 从哲学的发展看哲学和自然科学41

一、隋唐自然科学和天人关系的讨论43

(一) 隋唐时代朝廷上天人感应和天道自然的争论43

(二) 唐代思想界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48

(三) 《天说》和《天论》52

(四) 自然科学和唐代关于天人关系讨论的现实基础54

(五) 唐代天人关系讨论的历史地位57

二、理与自然科学的发展59

(一) 道与理59

(二) 天地万物皆有个理63

(三) 北宋理学家在自然科学中的漫游66

(四) 朱熹和自然科学71

(五) 理只有一个理75

(六) 天即是理--理学的上帝观79

(七) “天左旋,日月五星亦左旋”83

三、从物理之学到心性之学--邵雍的世界模式论87

(一) 物理之学87

(二) 从物理到社会秩序88

(三) 从物理到历史90

(四) 邵雍以前的世界模式论94

(五) 宋代其他的世界模式论97

(六) 安乐窝中万户侯99

四、自然科学和气论的发展102

(一) 隋唐以前的气论103

(二) 气无生灭107

(三) 太极阴阳111

(四) 气与神115

(五) 两种世界图象论120

(六) 气与长生术124

(七) 元气、内气、真气、先天之气与遥感130

五、道教、佛教与自然科学137

(一) 中国古代科学主要是在世俗生活中发展的137

(二) 道教和古代化学141

(三) 从服气到内丹146

(四) 道教的本质和古代科学153

(五) 佛教与自然科学(上)159

(六) 佛教与自然科学(下)164

第二编 从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看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169

一、农学和哲学171

(一) 唐宋明清时期的国家与农学171

(二) 农事之理与风土之宜176

(三) 农学和求雨180

(四) 自然灾害和神学迷信:旱涝与水利184

(五) 自然灾害和神学迷信:蝗灾防治189

二、宇宙论与哲学192

(一) 唐以后的天体结论说193

(二) 天体和天象201

(三) 潮汐理论的兴起207

(四) 潮汐理论的深入212

三、隋唐宋元时期的历法和哲学218

(一) 隋唐历法科学领域天人感应思想的再起219

(二) 宋代人的天文历法观念223

(三) 沈括的十二气历225

(四) 在日食问题上科学与迷信的斗争228

(五) 授时历与《授时历议》231

(六) 历法和历理236

四、隋唐宋元时期的数学和哲学240

(一) 数学教育和数学的盛衰241

(二) 宋元数学的主要成就243

(三) 对数的兴趣及象数思潮的兴起250

(四) 象数学和宋元数学家256

(五) 宋元象数学和汉唐数学神秘主义260

(六) 宋元时代的历法和数学263

(七) 宋元理学和数学268

(八) 数学与理271

(一) 唐宋金元时代医学概貌274

五、唐宋金元时代的医学和哲学274

(二) 鬼神迷信侵入医学277

(三) 隋唐医学的理论探讨283

(四) 五运六气说在宋代286

(五) 运气说在金元时代的发展291

(六) 宋元医学的革命趋向297

(七) 医学之理301

六、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305

(一) 中国古人征服自然的企图及其思想支柱306

(二) 《阴符经》--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理论表现312

(三) 观测和实验317

(四) 定性和定量322

(五)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328

第三编 明清时代的科学与中国文化传统335

(一) 禁习天文的法令与成效340

一、明代天文、数学的衰兴340

(二) 多次改历不成主要是由于新历不精344

(三) 传统天文学失去了传统的动力348

(四) 明代数学的衰与兴353

(五) 朱载堉“新法密率”及其思想渊源360

(六) 明代国家对外国科学的态度及朱元璋毁水晶刻漏事件367

二、明代应用科学的勃兴372

(一) 明代医学的发展道路372

(二) 中国新医学的曙光376

(三) 技术科学在明代的勃兴379

(四) 宋应星的技术科学思想384

(五) 日益强化的人定胜天思想389

(六) 明代哲学的进程和士风(上)392

(七) 明代哲学的进程和士风(下)395

(一) 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399

三、清代前、中期的社会、哲学与科学399

(二) 清代新学风的发端404

(三) 数学和地理学的特别兴盛和实用技术科学的衰落409

(四) 从经世致用到皓首穷经413

(五) 乾嘉经学与科学419

(六) 科学、文化与利益的冲突424

四、发展科学是一切人类社会的内在要求431

(一) 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431

(二) 发展科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要求436

(三) 传统与现实(一)440

(四) 传统与现实(二)444

(五) 古代思维方式与科学448

(六) 文化成果和文化精神455

后记4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