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株潭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长株潭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化研究
  • 盛明科,朱玉梅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2053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湖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长株潭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体制机制优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1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亟待政策总结与理论研究1

二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自主创新来突破2

三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亟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3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3

一 区域自主创新及创新系统研究3

二 产业组织和企业自主创新研究5

三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6

四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8

五 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及公共政策研究9

六 简要评述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线路与创新点12

一 研究方法12

二 技术线路12

三 创新点13

第二章 区域创新系统视域下“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阐释16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16

一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概念16

二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结构17

三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功能18

第二节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特征描述18

一 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程度高19

二 科技创新成果水平提升显著20

三 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成长快21

四 创新驱动辐射带动作用强22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系统视域下“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成因分析23

一 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23

二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支撑24

三 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推动25

第三章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绩效与能力实证测评27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27

一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界定27

二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测评的理论阐述30

三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32

第二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测评34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基本描述34

二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测评体系设计36

三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综合测评40

第三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剖析46

一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46

二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51

三 与武汉东湖示范区、中关村示范区、苏南示范区影响因素的比较54

第四节 提升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对策分析57

一 加大对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投入57

二 扩大长株潭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59

三 创造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61

第四章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与实践探索63

第一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因探析64

一 国家创新能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64

二 新常态下自主创新在国家建设中的功能65

三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实践面临结构困境65

第二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阐释66

一 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区域自主创新活动的展开67

二 以优良的环境支撑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67

三 为我国其他区域的机制创新提供结构蓝本68

第三节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实践的理路思考68

一 从结构功能角度明确创新体制改革的公共价值69

二 以系统理论引领创新体制改革的整体协调推进69

三 在治理理论的视域下提升创新体制的改革绩效70

第五章 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71

第一节 体制因素与地区壁垒制约创新资源流动与共享72

一 体制机制阻滞创新资源多主体间灵活流动72

二 地区壁垒阻隔创新资源无缝隙整合与共享73

第二节 支持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欠发达73

一 创新投入总量不足74

二 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74

三 创新融资渠道单一75

四 创新活动的民间资本投入匮乏75

第三节 科研管理体制束缚着创新能量释放75

一 人才管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偏离76

二 科研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创新资源缺乏共享77

三 院校分割制约了创新能量发挥77

第四节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尚未真正形成78

一 政府科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与均量不够并存78

二 政府科技研发政策法规不健全80

三 自主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80

第六章 深化长株潭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82

第一节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主体培育机制83

一 围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企业制度改革83

二 创建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的多主体合作联盟84

三 培育促进创新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84

第二节 加快长株潭区域科技体制改革创新85

一 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85

二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86

三 建立健全科技协同创新机制86

第三节 提升长株潭区域科研院所创新水平87

一 构建科技人才的交流、共享及激励机制87

二 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平台建设88

三 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89

第四节 实现政府管理制度与公共政策创新89

一 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90

二 完善自主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90

三 加大自主创新的法制保障力度91

第七章 长株潭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92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和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阐释93

一 区域自主创新的界定93

二 科技资源配置的界定94

三 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97

第二节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分析100

一 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100

二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106

三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109

第三节 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13

一 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的影响113

二 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的制约116

三 科技资源配置环境的影响119

第四节 面向区域自主创新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路径121

一 以区域自主创新需求为导向优化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121

二 健全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支撑体系124

三 优化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125

四 健全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监测评估机制128

五 完善长株潭区域科技资源配置配套机制129

第八章 面向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研究131

第一节 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的理论分析131

一 科技政策构成要素及政策协同的界定131

二 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的结构维度134

三 科技政策区域协同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功能体现136

第二节 基于SWOT模型的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现状分析139

一 优势: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的成效139

二 劣势: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存在的不足146

三 机遇: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面临的外部环境150

四 挑战: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152

第三节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主要经验及启示155

一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典型案例155

二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主要经验158

三 国内相关区域科技政策协同治理的启示161

第四节 面向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优化路径164

一 构建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多元主体之间的伙伴关系164

二 完善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信息共享网络169

三 健全科技政策区域协同治理保障机制171

第九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174

第一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测评模型构建与指标遴选175

一 自主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175

二 自主创新绩效的测评模型175

三 自主创新绩效的测评方法176

第二节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测评的实证分析178

一 样本与数据选取178

二 创新投入—产出测评结果分析179

三 创新产出—效益测评结果分析181

四 创新效率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Tobit回归分析184

第三节 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自主创新绩效的建议与对策187

一 创新无效城市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建议187

二 创新有效城市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对策188

三 高创新效率城市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路径188

四 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对策189

附录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190

前言190

一 基础和形势190

二 总体发展战略193

三 重点任务196

四 保障措施214

参考文献218

后记2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