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证据学
  • 唐良艳,李海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587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证据-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证据学概述1

第一节 证据学的研究对象2

一、证据制度的历史和现实2

二、证据的学理分类和法定种类3

三、证据的证明理论和证明方法3

四、证据的运用规则和程序3

第二节 证据学的研究方法4

一、逻辑推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4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5

三、比较与借鉴相结合5

第三节 证据学与邻近部门法学6

一、证据学与诉讼法学6

二、证据学与侦查学7

三、证据学与实体法学7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9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历史发展11

一、神示证据制度12

二、法定证据制度14

三、自由心证证据制度18

四、内心确信证据制度20

第二节 中国证据制度历史发展21

一、中国古代证据制度21

二、中国近现代证据制度26

三、中国当代证据制度26

第三章 证据概述32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33

一、证据的基本含义33

二、证据的内涵和外延34

第二节 证据的属性37

一、证据的客观性37

二、证据的关联性39

三、证据的合法性40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42

一、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42

二、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前提42

三、证据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43

四、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43

第四章 证据的分类46

第一节 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47

一、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的概念47

二、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的特点48

三、运用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的规则49

第二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50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概念50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特点51

三、运用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规则52

第三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53

一、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概念53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特点55

三、运用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规则56

第四节 本证与反证58

一、本证与反证的概念58

二、划分本证与反证的标准60

三、运用本证与反证的规则60

第五章 证据规则63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64

一、证据规则的起源与发展64

二、证据规则的概念、特征、种类65

三、证据规则的意义67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68

一、关联性规则的概念69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关联性规则69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关联性规则的相关规定71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72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72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73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77

第四节 传闻证据规则79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79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传闻证据规则80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传闻证据规则82

第五节 最佳证据规则84

一、最佳证据规则的概念84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最佳证据规则85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最佳证据规则87

第六节 补强证据规则88

一、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88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补强证据规则88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补强证据规则90

第六章 司法证明94

第一节 证明概述95

一、证明的概念95

二、证明制度的构成97

三、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98

第二节 证明对象99

一、证明对象概述99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101

三、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102

四、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104

五、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104

第三节 证明责任106

一、证明责任概述106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07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109

四、证明责任的承担110

第四节 证明标准115

一、证明标准概述115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学理争议116

三、国外诉讼中的证明标准117

四、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119

第五节 证明过程与方法126

一、证明过程126

二、证明方法127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132

第一节 证据收集133

一、证据收集概述133

二、证据收集的意义137

三、证据收集的原则和要求138

四、证据收集的一般方法144

第二节 证据保全150

一、证据保全概述150

二、证据保全的意义152

三、证据保全的原则和要求153

四、证据保全的一般方法和要求155

第八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158

第一节 证据审查判断概述160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及特点160

二、证据审查判断的意义161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任务162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真实性163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关联性164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165

第三节 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和方法166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步骤166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常用方法168

第九章 物证171

第一节 物证概述171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171

二、物证的特点173

三、物证的分类175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和保全176

一、物证的收集176

二、物证的保全179

第三节 物证的审查判断180

一、审查物证的内容和途径180

二、审查物证的方法183

第十章 书证185

第一节 书证概述185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185

二、书证的特点187

三、书证的分类188

第二节 书证的收集和保全190

一、书证的收集190

二、书证的保全192

第三节 书证的审查判断193

一、审查书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93

二、审查书证的合法性194

三、审查书证内容与案件事实的关联性195

四、审查书证的全面性196

五、审查书证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是否协调一致196

第十一章 证人证言198

第一节 证人证言概述198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点198

二、证人资格200

三、证人的义务和权利202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收集205

一、询问证人205

二、收集证人证言应该注意的问题208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209

一、对证人的审查210

二、审查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211

三、审查取证程序和方法的合法性211

四、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213

五、审查证人证言与其他证据是否相互印证213

六、审查证人证言的相关性213

第十二章 被害人陈述216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概述216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216

二、被害人陈述的特点218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219

一、询问被害人220

二、收集被害人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223

第三节 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224

一、审查被害人224

二、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和形成过程225

三、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226

四、审查取证的程序、方法和询问笔录227

第十三章 民事、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230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概述230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230

二、当事人陈述的特点231

三、当事人陈述的分类232

第二节 当事人陈述的收集233

一、认真做好询问前的准备工作233

二、注意询问的方法和策略234

三、认真、规范地制作询问笔录234

第三节 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235

一、审查当事人做出陈述的背景、动机与目的235

二、审查当事人陈述的具体内容是否合235

三、审查当事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是否能够相互印证235

第四节 当事人自认236

一、当事人自认的概念与分类236

二、当事人自认的构成要件237

三、当事人自认的法律效力239

四、当事人自认的撤239

第十四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242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概述242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242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244

三、辩证看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价值245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246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246

二、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应注意的问题250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252

一、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合法性252

二、审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真实性253

三、审查辩解的真实性和合理性255

四、对被告人翻供的审查及处理256

第十五章 鉴定意见258

第一节 鉴定意见概述258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和意义258

二、鉴定意见的种类260

三、鉴定意见的特点261

第二节 鉴定意见的形成262

一、我国司法鉴定机制262

二、鉴定机构的条件、鉴定人的资格和权利义务263

三、司法鉴定程序264

四、司法鉴定的特别程序267

第三节 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268

一、鉴定意见审查判断的内容和途径269

二、专家辅助人制度271

第十六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274

第一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概述274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概念和意义274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特点277

第二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制作278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的程序规定和规则278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制作要求280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内容281

第三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判断282

一、审查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283

二、审查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形式与内容284

三、审查勘验、检查人员及记录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素质284

四、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判断285

五、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审查程序及处理285

第十七章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288

第一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概述288

一、视听资料概述288

二、电子数据概述291

第二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294

一、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的共有收集规则294

二、视听资料的收集和保全295

三、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297

第三节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300

一、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共有审查标准300

二、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301

三、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304

参考文献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