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
  • 吴季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1242024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文明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生态与生态系统1

一、生态系统概念的由来1

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3

(一)20世纪60年代《国际生物学计划》的工作3

(二)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3

(三)20世纪90年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相结合4

三、系统论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础5

(一)系统的定义5

(二)系统的基本特征6

(三)系统的类型6

四、协同论是探索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规律的理论指导7

五、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9

(一)什么是食物链10

(二)什么是食物网10

(三)食物网是如何构成的11

(四)什么是食物链金字塔12

六、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13

(一)自然生态系统动平衡的基本规律14

(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14

七、未知的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的客观规律15

(一)9000年来地球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没有巨变16

(二)人为改变自然生态是个不可逆的过程16

(三)未知自然生态系统也符合统计规律16

(四)以作者考察澳大利亚的实例来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17

八、水与大气是两个退化严重的核心子系统18

(一)以水生物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构成19

(二)控制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20

(三)作者对地球控温的简单估算和对北京雾霾的预警25

九、“生态环境”一词的研究28

(一)对“生态环境”一词定义的探讨28

(二)与创意人黄秉维先生关于含义的讨论29

第二篇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发展31

一、人类是如何起源的31

(一)为什么人类来自同一个发源地32

(二)现代人类是从哪里来的33

(三)人类是如何走遍世界的35

(四)现代人类为什么要走遍世界——去找太阳37

二、为什么若干古文明灭亡,而中华文明延续41

(一)埃及法老王国及其民族的消失41

(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留存最久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吗44

三、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知识”和“信息”45

(一)什么是科学45

(二)什么是知识——关于知识的6个“W”和1个“Q”47

(三)信息、知识和理论之间的关系50

四、人类文明的发展52

(一)农业文明52

(二)工业文明53

(三)从“工业非文明”走向生态文明55

(四)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比较56

五、东西方文明的比较60

(一)农业文明阶段东西方文明的差异60

(二)东西方文明差异的具体表现61

(三)当前中西方文明的差异63

(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64

六、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65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65

(二)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67

七、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我国的必然选择68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内涵68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经济理论创新7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生态文明的新路71

(四)生态文明的制度73

第三篇 生态文明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源自生态知识的创新76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与引入76

(一)人类发展理念的变化76

(二)“增长的极限”阶段77

(三)“可持续发展”阶段78

(四)知识经济阶段79

(五)循环经济阶段80

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的命脉82

(一)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方程82

(二)从方程看“不可持续发展”83

(三)从方程看“可持续发展”83

三、自然生态系统是如何退化的85

(一)什么是目前生态系统蜕变的主要原因85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86

四、当代最大的危机是生态危机87

(一)生态危机是当代的最大危机88

(二)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91

五、百廿年以来我国生态系统受到的重大破坏及其修复92

(一)东北地区93

(二)华北地区、内蒙古、甘肃西部和陕北地区93

(三)华中、华南、四川、重庆和云南、贵州地区95

(四)西北和青藏地区96

(五)滇池之殇97

六、目前人类能建成自持的人工生态系统吗101

(一)美国建造人工生态系统失败102

(二)日本东京的准人工生态系统103

七、现有“人工生态系统”的运行104

(一)建造“人工生态系统”的条件105

(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波斯湾沿岸的“人工生态系统”105

八、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新循环经济学分析106

第四篇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112

一、生态修复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中的地位113

二、系统思维、科学修复生态的基本原理116

(一)“纯人工生态系统不存在”原理116

(二)生态退化不可逆原理117

(三)生态系统再生原理117

(四)生态承载力原理117

(五)维系系统动平衡原理117

(六)生态位原理117

(七)食物链原理118

(八)物种多样性原理118

(九)耗散结构原理118

(十)最小风险原理119

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19

(一)什么是生态经济学119

(二)生态经济学的由来120

四、循环经济是使传统工业与自然和谐的最重要手段121

五、新循环经济学创立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经济124

六、资源系统工程管理新学科是循环经济的基础127

(一)什么是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128

(二)十大自然资源129

(三)资源的若干特性130

七、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33

(一)瓶装水、桶装水和净水器是最好的饮用水吗133

(二)如何让我们吃上真正的绿色食品135

八、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137

(一)创 新138

(二)协 调138

(三)绿 色139

(四)开 放140

(五)共 享141

第五篇 科学修复生态的基本方法与价值取向142

一、新型城镇化如何“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143

二、以历史上较好的次原生生态系统为修复标准145

(一)生态系统属于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非平衡态复杂巨系统146

(二)生态建设顶层设计的科学方法与北京奥运会的实证146

(三)生态史调研为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148

三、举办我国第一个生态史展览,观众达15万人149

四、以国际上自然条件近似的较好的同类生态系统为借鉴153

五、如何划“生态红线”156

六、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第二财富159

七、如何做到开发资源与节约资源的平衡——生态承载力162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原则162

(二)资源开发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162

(三)地域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65

八、如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167

(一)建设“生态水库”167

(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辅相成、同步提升170

九、要研究、提倡、试行绿色GDP,落实绿色发展171

(一)什么是绿色GDP172

(二)目前国际绿色GDP概况及新循环经济学172

(三)在我国建立绿色GDP统计的基本原则173

(四)绿色GDP(GGDP)统计指标体系,落实绿色发展175

十、如何建立生态修复建设的“终身追责制”177

(一)造成不少生态修复规划问题严重的原因177

(二)对所有责任人建立终身追责的体制178

第六篇 我国生态修复与文明保护的20省实践180

一、如何再造秀美山川180

二、水资源与陆地植被的关系182

三、《首都水资源规划》保证了北京的水平衡184

(一)北京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形势185

(二)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187

(三)规划的制定工作189

(四)《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内容190

(五)规划实施取决于能力建设、责任制和管理体制创新195

四、生态修复使黑河从沙尘暴源变成了旅游热点196

(一)大漠往返八千里对规划的制定、修订和检查197

(二)把12年前的沙尘暴源变成今天的旅游地199

五、生态修复使塔里木河下游迁出的维吾尔族老人又搬回来了199

(一)追溯沙漠绿洲的生态史200

(二)输水前后生态基本情况的比较200

(三)修复生态系统的效果201

六、母亲河——黄河不断流关键在于留下了“生态水”202

(一)黄河断流国际影响重大202

(二)黄河断流的危害203

(三)黄河断流的原因203

(四)解决黄河断流问题204

七、闻名全国的生态修复——挽救扎龙湿地205

(一)湿地的概念与我国东北的湿地206

(二)以扎龙湿地为例说明湿地的作用209

(三)扎龙湿地的问题如何解决210

八、青草沙水库——让上海人民喝上好水214

(一)上海供水水源态势214

(二)关于建设青草沙水库的讨论215

(三)青草沙水库方案实施的决定和意义216

第七篇 世界生态系统与文明的百国实地考察218

一、阿根廷的潘帕斯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草原生态系统218

(一)潘帕斯草原概况219

(二)潘帕斯草原的依托——拉普拉塔河网221

(三)洛佩斯牧场庄园222

二、乌克兰草原生态系统的变迁223

(一)乌克兰草原生态简介224

(二)乌克兰草原生态考察224

三、沙漠也是生态系统吗227

(一)走向鲁卜哈利大沙漠227

(二)河谷王都变荒漠229

(三)侯赖米拉绿洲实验站231

四、极地的冰岛冻土生态系统232

(一)全国都是自然保护区232

(二)雷克雅未克的清洁能源233

(三)有水就有生命——大间歇泉和朗格瀑布234

(四)冰岛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天灾236

五、古巴的海岛生态系统特殊在哪里——森林变蔗田237

(一)古巴生态系统简介237

(二)古巴生态系统的变迁——森林变蔗田238

六、新西兰北岛的森林变成了牧场239

(一)新西兰北岛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人工改造240

(二)中国华北牧区北移的生态系统改造及其后果242

(三)对大规模改造原生生态系统的认识242

七、尽力保持了原生态的文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243

(一)文莱的红树林243

(二)尤鲁·坦布荣国家森林公园245

八、尼日利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变迁248

(一)尼日尔河流域莽莽森林变漠野249

(二)尼日利亚的原野250

(三)西非热带雨林印象252

九、实地考察美国西部开发“宜荒则荒”政策252

(一)西部亚利桑那州荒漠生态系统考察254

(二)新墨西哥州生态考察257

后记——如何做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人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