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6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变迁3

1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3

1.1 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3

1.2 汉代丝绸之路起点的转换7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起点的迁移与多元化10

1.4 隋唐时长安、洛阳的颉颃24

2 丝绸之路绿洲路研究30

2.1 北魏西北丝路的利用30

2.2 北魏中西间交往与贸易往来46

2.3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62

3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78

3.1 3至6世纪中西间海上航线的变化79

3.2 两晋南朝与东南亚、南亚海上交通95

3.3 中西间海上交通条件的变化110

4 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25

4.1 魏晋时期草原路的复兴126

4.2 五胡十六国和北魏时期草原路的利用129

4.3 柔然与东魏、北齐对草原路的利用134

4.4 突厥崛起与草原路的兴盛138

4.5 中国北方草原路利用的考古学证据141

5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151

5.1 南方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和争议151

5.2 汉通西南夷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发154

5.3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的沉寂162

5.4 早期南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166

5.5 南方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168

6 从僧人行踪看西域通往南朝的道路172

6.1 传统丝路在中国境内的延伸172

6.2 吐谷浑之路(河南道)的利用179

6.3 沟通西域或南朝交通的邺都183

6.4 经西域至印度,而后经海路回国,至南朝186

中编 中外关系与交流专论191

7 汉代丝织业的发展和丝绸的输出191

7.1 汉代丝织业的发展191

7.2 汉代丝织品的远销194

8 汉代良马输入及其影响201

8.1 汉代域外良马的输入201

8.2 域外良马输入与汉代社会210

8.3 域外良马输入与汉代文学艺术215

9 魏晋南北朝时期良马输入的途径220

9.1 互市交易220

9.2 馈赠贡献225

9.3 战争获取239

9.4 余论244

10 魏晋南北朝时外来的珍珠247

1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珍珠的来源247

10.2 魏晋南北朝时期珍珠的用途252

11 六朝时期的海上交通与佛教东传257

11.1 僧人经海路往来的路线257

11.2 佛教促进了六朝与东南亚、南亚的交流261

11.3 经海路入华僧人的译经传法事业270

11.4 经海路传入南朝的佛教圣物275

12 六朝时经海路往来的僧人及其佛经译介283

12.1 六朝时经海路往来的僧人283

12.2 经海路入华僧人翻译的佛经类别288

13 东晋南朝佛教三宝供养风俗294

13.1 佛供养294

13.2 法供养299

13.3 僧供养306

13.4 余论310

14 南朝萧梁时中外关系述略312

14.1 和梁朝交往的“海南诸国”312

14.2 与梁朝交往的“东夷”诸国316

14.3 与梁朝交往的“西北诸戎”319

14.4 梁时中外交流兴盛的原因探讨322

15 隋代中西交通与交流327

15.1 隋代对外关系的开展327

15.2 隋代的外来文明342

16 唐太宗对外政策探讨355

16.1 荀子用兵之道与唐太宗安边制胜之策355

16.2 唐太宗对外政策的变化370

17 蚕种故事与中西初识——3~6世纪中国与罗马、拜占庭的互相认识386

17.1 中国人对大秦、普岚的认识386

17.2 大秦、拜占庭人文献中的“赛里斯”392

17.3 余论399

18 古代东北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中的楛矢403

18.1 肃慎氏之贡矢403

18.2 两汉时挹娄之贡矢408

18.3 从挹娄到勿吉的贡矢411

18.4 楛矢从历史舞台的退出415

19 斯坦因楼兰考古的历史发现419

19.1 关于楼兰国区域和楼兰城方位的推断420

19.2 “楼兰”之名探源和楼兰城性质探讨423

19.3 关于楼兰历史的发现425

19.4 楼兰城废弃的时间和原因探讨429

20 斯坦因关于楼兰历史地位和楼兰道的探讨433

20.1 关于“楼兰”地理概念433

20.2 楼兰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和楼兰道路线436

20.3 楼兰道的利用和盛衰444

20.4 结语447

下编 中外交流与中古文学451

21 唐诗见证的唐与新罗的关系451

21.1 从唐诗看唐罗间人员往来451

21.2 唐诗传入新罗及其影响462

21.3 唐诗中的新罗文化意蕴467

22 长安大慈恩寺与唐诗的因缘470

22.1 皇家诗会,君臣唱和470

22.2 高僧大德,诗人钦仰473

22.3 名刹风物,文士题咏479

22.4 雁塔登临,赋诗咏怀491

22.5 触景生情,忆旧怀友497

23 一篇有关中韩佛教交流的佚文——跋法藏《与义湘书》500

24 唐玄宗《赐新罗王》诗506

25 “唯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白居易两句逸诗513

26 高敬命次韵、效体和集古句诗考源518

26.1 高敬命次韵、效体和集古句诗统计519

26.2 高敬命次韵、效体和集古句诗得失522

26.3 中朝诗歌关系与高敬命诗的艺术渊源524

27 高敬命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借鉴528

27.1 咏史怀古,寄慨良深528

27.2 托物言志,比兴寓意532

27.3 融情入景,意境清新534

27.4 指言时事,关心现实537

28 高敬命抒情诗用典艺术探析539

28.1 使事用典、委曲达情的创作意趣540

28.2 高敬命抒情诗的用典特色546

参考文献551

索引576

后记5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