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
  • 杨振东,杨存泉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9521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杨振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童年、少年的回忆2

第一章 广泛兴趣——回忆童年2

二、父母的熏陶3

三、拓宽知识面7

第二章 打好根基——大学生涯13

一、艰苦条件 良好学风13

二、勿忘恩师18

三、学科偏爱 风格形成20

四、学习知识要学会欣赏21

一、做实验的经验28

第三章 追求科学——远渡重洋28

二、泰勒教授的直觉见解30

三、费米教授的物理课33

四、两种推理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36

五、我是中西两种文化共同的产儿40

六、加入美国国籍42

七、读书、教学五十年45

第四章 探访新中国——建造友谊桥50

一、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50

二、杜勒斯神话的破灭53

三、与毛泽东主席会面56

四、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英雄59

五、全美华人协会主席61

六、建造中美友谊桥梁63

第五章 血浓于水——为中国科技发展尽力67

一、血浓于水67

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几点想法68

三、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74

四、中国现代化应吸收他人好的部分75

五、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77

六、高层次技术人才“下海”问题79

七、科学研究工作成功的钥匙——P.P.P81

八、科学研究要有自己的风格83

九、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87

第六章 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98

一、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98

二、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107

三、东方文化传统中的孝道108

四、孝敬父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110

五、东西方教育传统对青年人的影响112

六、东西方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差异116

七、科学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119

八、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感想120

第七章 尊教重道——推崇他人125

一、爱因斯坦讲座教授125

二、悼念马仕俊博士(1962年)129

三、吴健雄物理学奖130

四、赞陈氏级133

五、丁肇中小传135

六、王淦昌先生与中微子的发现136

七、一个真实的故事138

八、半个世纪的友谊140

九、米尔斯谈与杨振宁的合作150

第八章 治学方法——关于教育的思考154

一、“天才教育”154

二、培养青少年动手的创造能力159

三、社会建设需要各种人才163

四、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164

五、两种学习方法:按部就班法和渗透法167

六、学习方法的几点建议170

七、语言学家推荐的一篇文章173

八、中国要有自己的爱因斯坦178

九、中国知识分子和国家前途180

第九章 期望年轻人——寄语大学生191

一、杨振宁与青年人191

二、与中国青年学者卓有成效的合作198

三、同学们就是中国的无比的潜力201

四、回国创业,改写民族历史203

五、把中国经济搞上去是值得自豪的事204

六、尽快把青年引向科学前沿领域206

七、香港应引进中国内地青年科研人才208

八、下决心培养青年教师209

九、教授给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上课是很好的211

十、中国青年应把眼光放远一些213

附录216

附录一:我所知道的杨振宁 [美国] 聂华桐216

附录二:杨振宁的治学态度与为人 [新加坡] 潘国驹224

附录三:杨振宁教授为大学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美国] John S.Toll231

附录四:中国文化与科学 杨振宁234

附录五: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杨振宁248

附录六:杨振宁对我的影响 朱经武256

附录七:归根反思 杨振宁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