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与现代的决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决择
  • 唐光斌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589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传统与现代的决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视野1

第一章 刚性发展与传统文化18

一 天行刚健19

(一)《周易》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典籍19

(二)天行健是《周易》重发展的典型23

(三)天行健发展问题的当代文化反思25

二 道行不殆27

(一)道行不殆文化探源28

(二)道行不殆本源探析31

(三)道行不殆问题探究34

三 逝者如斯36

(一)川流不息为发展36

(二)逝者如斯重发展41

(三)文化理性谋发展44

四 发展精要49

(一)发展是硬道理49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3

(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60

第二章 全面发展与传统文化70

一 万物并作71

(一)老庄万物并作之道71

(二)中庸万物并育之道75

(三)禅宗明心见性之道77

二 厚德载物82

(一)为政以德惠及天下82

(二)爱人兼爱达致和谐86

(三)民胞物与关爱自然96

三 空门达全105

(一)空门释义各抒己见106

(二)世人性空普度众生109

(三)空门达全芸芸众生114

四 全面发展115

(一)立足世界多样的发展新思路115

(二)兼顾文化多元的发展新境界118

(三)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120

第三章 协调发展与传统文化125

一 阴阳平衡125

(一)阴阳理论的发展视野126

(二)天地万物的阴阳平衡129

(三)人体阴阳的协调发展132

二 三才宜安134

(一)三才立义诠释在人134

(二)三才相盗取舍有度136

(三)三才互生无私为安138

三 义利并举140

(一)义之含义141

(二)义利辨析144

(三)义利并重147

四 统筹兼顾150

(一)全局意识的基本要求150

(二)战略思维的理论潜质155

(三)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158

第四章 持续发展与传统文化163

一 道法自然163

(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源流164

(二)“道法自然”的环保意蕴167

(三)“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175

二 天人合一177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流177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特性182

(三)“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185

三 缘起流转189

(一)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189

(二)佛教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195

(三)佛教缘起流转的现代价值198

四 持续发展201

(一)持续发展的时代呼唤201

(二)持续发展的科学含义204

(三)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210

第五章 以人为本与传统文化220

一 重人贵生220

(一)道生万物的生命起源论221

(二)重人贵生的人生价值取向222

(三)理想人格的生命超越境界227

二 以民为本232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源流232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246

(三)儒家民本思想的省思249

三 人本倾向252

(一)中国古代佛教的人本化倾向253

(二)中国近现代佛教的人文转型256

(三)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262

四 以人为本266

(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资源266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界定270

(三)“以人为本”的理论现实意义273

第六章 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278

一 以道相通278

(一)道家和谐思想之渊源279

(二)道家和谐思想之精义282

(三)道家和谐思想之启迪290

二 以和为贵295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295

(二)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理念302

(三)儒家和谐思想的启发意义307

三 因缘和合316

(一)佛教的因缘和合317

(二)佛教的和谐观念318

(三)因缘和合的意义322

四 和谐社会328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328

(二)和谐资源的研发330

(三)和谐文化的转型334

参考文献340

后记3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