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2版
  • 李寿祺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449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毒物1

二、毒作用2

(一)毒作用的几个时相2

(二)毒作用类型3

三、剂量与毒性5

(一)效应和反应5

(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5

(三)剂量效应关系曲线6

(四)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及其曲线的应用价值6

(五)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特殊情况6

(六)常见毒性参数6

四、时间与毒性8

五、毒性、危害性、危险性和安全性9

六、毒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9

(一)古代和中世纪毒理学9

(二)毒理学的启蒙10

(三)现代毒理学10

(四)已有的成就与对未来的展望11

第二章 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14

一、生物膜14

(一)生物膜的结构特点14

(二)外来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5

二、外来化学物的吸收16

(一)经呼吸道吸收16

(二)经胃肠道吸收18

(三)经皮吸收19

(四)其他途径19

三、外来化学物的分布与蓄积20

(一)分布20

(二)蓄积21

四、外来化学物的排泄22

(一)经肾脏排出22

(二)经肝脏排泄23

(三)经肺排出24

(四)其他排泄途径25

第三章 外来化学物的生物转化26

一、Ⅰ相反应酶27

(一)氧化还原酶27

(二)水解酶33

二、Ⅱ相反应酶34

三、肠道菌群酶38

四、生物转化酶的诱导与阻遏39

(一)酶诱导39

(二)酶阻遏40

五、生物转化酶的直接活化与抑制40

第四章 毒性作用机制42

一、对靶器官的选择作用42

二、对细胞的损伤机制43

(一)初级事件43

(二)次级事件48

(三)三级事件51

第五章 毒作用影响因素54

一、化学物因素54

(一)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54

(二)化学物的物理特性与毒作用特性56

二、宿主因素57

(一)物种、品系与个体感受性差异57

(二)性别、激素和妊娠63

(三)年龄64

(四)营养状况65

(五)病理状态65

三、环境因素66

(一)化学物的联合作用66

(二)物理因素68

第六章 一般毒性评价及方法简介71

一、一般毒性评价的动物实验设计72

(一)试验动物的选择72

(二)染毒方法的选择75

二、急性毒性试验77

(一)实验设计77

(二)LD50计算的问题78

(三)急性毒性分级79

三、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83

(一)蓄积试验83

(二)耐受性检测85

(三)蓄积性与耐受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85

四、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86

(一)亚急性和亚慢性试验86

(二)慢性毒性试验88

五、联合作用的评价88

(一)毒性比值法89

(二)概率比值法90

(三)等效线法91

(四)Logistic模型分析法94

(五)几种评价方法的比较94

第七章 毒物动力学基础96

一、基本概念96

(一)量变的速率过程96

(二)隔室模型97

(三)应用统计矩理论的非隔室分析99

(四)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99

二、一次染毒瞬间吸收外来化学物的配置动力学100

(一)单室模型100

(二)双室模型101

(三)有关参数104

三、一次染毒非瞬间吸收外来化学物的配置动力学107

(一)单室模型107

(二)双室模型108

(三)参数计算有关问题110

四、多次染毒的动力学112

(一)单室模型瞬间吸收112

(二)双室模型瞬间吸收113

(三)单室模型非瞬间吸收114

(四)双室模型非瞬间吸收115

五、非线性动力学115

(一)饱和过程的识别116

(二)Km和Vm的估算116

六、隔室分析法小结118

七、非隔室分析法的应用119

(一)MRT119

(二)稳态表观分布容积119

(三)清除率119

(四)吸收动力学120

(五)代谢分数120

(六)稳态浓度120

(七)到达稳态时间的估算120

八、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120

(一)血流限速模型121

(二)实验123

(三)非线性配置123

(四)膜限速模型124

(五)物种间差异的推导125

第八章 构效关系分析127

一、概述127

二、Hansch分析法128

三、三维定量构效关系128

(一)分子形状分析法129

(二)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129

(三)距离几何学法129

(四)假想活性位点点阵技术130

(五)CoMFA法和Hansch法相结合的QSAR130

四、量子化学法130

五、分子连接性法130

六、分子片段分析法130

(一)Free-Wilson模型及其改良130

(二)计算机自动分子片段评估131

(三)分子片段分析法存在的问题134

七、整体结构模式化法135

第九章 化学诱变139

一、遗传毒性损伤的类型140

(一)基因突变140

(二)染色体畸变141

(三)染色体组畸变144

二、化学诱变作用的机制146

(一)损伤DNA的分子机制146

(二)导致染色体组畸变的作用机制148

三、DNA损伤的修复149

(一)复制前的修复过程149

(二)复制过程中的修复151

(三)SOS修复151

(四)修复机制的一般特点152

四、突变的不良后果153

(一)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153

(二)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153

五、化学诱变剂的检测154

(一)新建立的遗传毒性试验和技术155

(二)最常用的两种诱变试验及其改进157

(三)近年应用价值提高的一个试验161

(四)常用的和重要的遗传毒理学试验164

(五)遗传毒理学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69

(六)诱变试验的选择与配套原则171

(七)各遗传学终点首选的试验174

(八)遗传毒理学试验的组合应用177

附录有关ICH组织的概况179

第十章 化学致癌181

一、化学致癌机制181

(一)致癌过程的多阶段182

(二)基因与癌变186

(三)致癌过程涉及的内在因素190

(四)非突变致癌说193

二、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195

(一)定义195

(二)分类195

三、化学致癌的影响因素197

(一)联合作用197

(二)营养因素199

(三)宿主因素200

四、化学物致癌危险评价202

(一)构效关系分析预测致癌性202

(二)致突试验筛试致癌物202

(三)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04

(四)哺乳动物致癌试验204

(五)促癌剂的检测209

(六)肿瘤流行病学调查209

(七)致癌危险的定量评价210

附录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对人致癌性总评价表213

第十一章 化学致畸与发育毒性236

一、历史的回顾236

二、基本概念237

(一)孕体的几个发育阶段237

(二)孕期中外来化学物的分布和转化239

三、孕体在各发育阶段对发育毒性的感受240

四、胚胎毒性、胎儿毒性、致畸性与致畸物242

五、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243

六、对致畸物感受性的物种差异244

七、发育毒性机制244

(一)突变245

(二)细胞凋亡受抑或增强246

(三)基因表达改变246

(四)信号及其通路失常246

(五)非特异发育毒性247

(六)母体毒性或胎盘毒性的间接发育毒性247

八、外来化学物的致畸性评价247

(一)传统致畸试验及应注意的问题247

(二)致畸危害评价指标248

(三)试验结果外推于人的问题248

(四)潜在人类发育毒性证据的分类249

九、围生期发育毒性评价249

十、发育化学物预筛试验250

(一)体内短期筛试法250

(二)体外预筛试验250

第十二章 生殖毒理学252

一、生殖系统的屏障和生物转化252

(一)生殖系统的屏障252

(二)生殖系统中的生物转化253

二、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作用254

(一)对睾丸的损害254

(二)对附睾、精子成熟过程和成熟精子的作用256

(三)内分泌介导的毒性作用257

(四)环境和工业化学物对雄性生殖的毒性258

三、对雌性生殖系统的作用258

(一)对卵巢的作用259

(二)对输卵管的作用259

(三)对子宫和阴道的作用260

(四)内分泌介导的作用260

(五)工业化学物对雌性生殖系统的作用261

四、生殖毒性评价261

(一)繁殖试验程序简介261

(二)观察指标263

(三)繁殖试验的一些问题263

(四)生殖毒性的其他试验方法264

(五)流行病学调查267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269

一、概述269

(一)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69

(二)免疫应答270

(三)免疫毒性的特点271

二、外来化学物的免疫毒作用272

(一)免疫抑制272

(二)外来化学物引起的变态反应275

(三)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277

三、免疫毒理学研究方法279

(一)免疫毒性检测方法279

(二)免疫毒性检测方案279

(三)免疫毒理学试验设计要点和评价280

(四)其他免疫毒性检测研究方法281

第十四章 管理毒理学284

一、危险度评定284

(一)有害效应评定284

(二)人群接触评定285

(三)危险度评述287

(四)危险度评定存在的问题和不肯定因素287

二、可接受危险度的裁决292

(一)可接受危险度与社会价值的关系292

(二)安全系数的应用293

(三)VSD的推算294

三、化学物的安全管理297

(一)历史概况297

(二)化学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的条文形式298

(三)卫生标准的分级和分类298

(四)国家卫生标准的制定程序和机构299

第十五章 染毒方法301

一、受检物的准备301

(一)溶剂或助溶剂的选择301

(二)剂型的选择301

二、经呼吸道染毒302

(一)吸入染毒302

(二)气管注入染毒312

三、经消化道染毒313

(一)灌胃法313

(二)喂饲法314

四、经皮肤及黏膜染毒314

(一)动物皮肤的准备314

(二)染毒步骤314

五、注射染毒315

(一)腹腔注射316

(二)肌内注射316

(三)皮下注射316

(四)静脉注射316

第十六章 实验动物318

一、动物饲养与动物房318

(一)实验动物房318

(二)实验动物的笼具及其材料319

(三)消毒319

(四)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320

二、实验动物的捕捉323

三、标记与固定323

(一)标记323

(二)固定324

四、动物的正常生理状态324

(一)小鼠324

(二)大鼠325

(三)豚鼠326

(四)家兔326

五、实验动物的常见病326

(一)大、小鼠的常见病327

(二)豚鼠的常见病329

(三)兔的常见病329

第十七章 LD50和LDp的计算331

一、LD50的计算及方法比较331

(一)六种曲线拟合法331

(二)六种曲线拟合法的比较337

(三)七种插值法339

(四)七种插值法的比较342

二、LDD的计算及方法比较343

(一)曲线拟合法的两种变换方式343

(二)插值法346

第十八章 遗传毒理学试验方法356

一、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基因突变试验356

二、沙门菌回变试验361

三、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368

四、体内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372

五、小鼠精原细胞和中期工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374

六、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376

七、显性致死试验378

八、小鼠精子畸形试验383

九、彗星试验385

十、体外姊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391

十一、程序外DNA合成试验398

附录S9的制备402

第十九章 致癌性的检测408

一、长期动物致癌试验408

二、小鼠肺肿瘤诱发(中期)试验410

三、大鼠肝脏转变灶诱发试验413

四、体外细胞恶性转化试验416

第二十章 致畸试验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