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考经方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思考经方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
  • 毛进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910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思考经方 《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思考经方溯源头 寻根求本重传承1

第一节 《伤寒》方书祖 经典须苦读1

一、张仲景立医极,著《伤寒》,功泽千秋2

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根5

三、《伤寒杂病论》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6

第二节 经方效彰明 重在勤临证8

一、《伤寒》经方“一剂知,二剂已”8

二、郑重声明:书中所举医案的药量及用法不可照抄照搬9

三、医案解析10

(1)咳嗽,泄泻10

第三节 《伤寒》治急证 自古就有名12

一、《伤寒》经方是辨治急危重症的利器12

二、医案解析13

(2)心悸(心律失常),胸痹(冠心病,心力衰竭),痞满13

第四节 《伤寒》自古盛 后世乏传承16

一、《伤寒论》经方学术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16

二、中医学与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变迁17

三、唐宋以降,各家学说蜂起的利弊19

四、当今中医特色的缺失20

五、学中医必须寻根溯源21

第五节 《伤寒》蕴真谛 经方须后继22

一、《伤寒》自古为医者的必读之书22

二、辨证论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23

三、《伤寒论》等经典经方后继乏人24

第六节 《伤寒》须传承 学风宜端正26

一、《伤寒论》经方学术的弘扬和传承26

二、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28

第二章 正本清源读《伤寒》 探赜索隐兴汉术30

第一节 经方用难精 缘于思路混30

一、读懂《伤寒》,会用经方,必须正本清源30

二、自古“经方”与“医经”是两大学派31

第二节 《内经》重医理 中医学根基32

一、《黄帝内经》是医经家(学派)的理论根基32

二、扁鹊《难经》拓展了《内经》的微言奥旨34

第三节 《伤寒》重医术 临床学根基35

一、《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家(学派)的理论根基35

二、“经方”所指有多种说法36

三、《伤寒》方为经方当之无愧38

四、经方应分为广义经方和狭义经方38

五、《伤寒》经方是足堪师法的千古名方39

第四节 《伤寒》重方证 自古有传承40

一、《伤寒》的实质是不尚空谈40

二、《伤寒杂病论》传承的有功古医家41

(一)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首功一件42

(二)孙思邈辑《千金方》收录《伤寒》,功德无量42

(三)林亿等医家整理校对《伤寒》《金匮》,成就斐然44

(四)成无己最早注解《伤寒论》,一大创新44

(五)感恩这些使《伤寒》流传至今的先师们45

第五节 《伤寒》溯源流 《汤液》《本经》求45

一、《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45

二、《汤液经法》与《伤寒论》47

第三章 继承先贤解六经 方证体系最切用51

第一节 传承辨方证 胡老第一功51

一、胡希恕先生的学说要点51

二、恽铁樵先生的学说要点53

三、陈逊斋先生的学说要点54

四、丹波元坚先生的学说要点54

五、传承胡希恕先生的学术,冯世纶教授功不可没55

第二节 六经钤百病 理论不可混56

一、六经钤百病56

二、《伤寒论》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理论57

第三节 学用《伤寒论》 重在辨方证58

一、方证是经方的适应证,是应用经方的证据58

二、《伤寒论》方证辨治是独特的诊治模式60

第四节 方证要辨明 病机亦相应62

一、《伤寒论》六经就是六大“方证集合”62

二、学用《伤寒》,要领是辨六经方证病机63

三、医案解析64

(3)视瞻昏渺(糖尿病眼底出血)64

(4)流泪症(急性泪腺炎),头痛,眩晕66

第四章 经方之秘在药量 配比亦为关键项69

第一节 量系经方效 配比更重要69

一、经方药物之间的配比问题69

二、应当辩证看待“柴胡劫肝阴”之说71

三、医案解析73

(5)痰核(多发淋巴结肿大),痞满(胃炎,胆囊炎)73

第二节 用药如用兵 药量必依证77

一、历代药物剂量的衍变77

二、应用经方须悟透《伤寒》的用药法度78

三、应用经方的诀窍80

四、医案解析82

(6)内伤发热82

(7)头痛83

第五章 《伤寒》六经蕴深意 方证重在察病机86

第一节 潜心读《伤寒》 临证新理念86

一、六经方证病机的辨治要诀86

二、《伤寒论》六经病,不能用脏腑经络理论解读87

三、《伤寒论》命名的意蕴88

四、《伤寒论》命名的历史背景89

第二节 阴阳源于《易》 六经参天地91

一、三阴三阳理念源于《周易》91

二、《伤寒》三阴三阳六经的理论阐述完美而系统93

第六章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95

第一节 太阳纲领证 要点必辨清95

一、太阳病脉证病机与治则95

二、太阳病提纲证96

第二节 太阳中风证 桂枝最广用97

一、太阳中风证条文解析97

二、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99

三、经方服药忌口的经典法则99

四、桂枝汤是和方之祖101

五、医案解析101

(8)头痛101

(9)不寐(神经官能症)103

第三节 太阳伤寒证 麻黄剂活用105

一、太阳伤寒证条文解析105

二、太阳伤寒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06

三、麻黄汤为通营之方109

四、医案解析109

(10)头痛109

(11)咳嗽(支气管肺炎)111

第四节 外感温热病 概念须分明113

第七章 阳明里阳分热实 明辨方证须识机115

第一节 阳明里阳证 热实须辨明115

一、阳明病脉证病机与治则115

二、阳明病提纲证116

第二节 阳明病热证 方证要分清117

一、阳明病热证(阳明外证)证候和病机117

二、阳明外证主方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17

(一)白虎汤证117

(二)白虎加人参汤证118

三、医案解析118

(12)发热118

第三节 阳明里实证 下法分轻重120

一、阳明里实证发病的成因和病机120

二、阳明里实证主方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21

(一)大承气汤证121

(二)小承气汤证122

(三)调胃承气汤证122

(四)承气汤类方服药禁忌123

三、医案解析123

(13)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123

第八章 半表半里少阳病 柴胡临证最常用125

第一节 少阳半表里 提纲三主症125

一、少阳病脉证病机与治则125

二、少阳病提纲证125

第二节 柴胡四大症 辨治须谙明126

一、少阳病本证条文解析126

(一)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的四大主症127

(二)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128

二、少阳病本证的发病原因和病机129

三、少阳病本证主方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30

四、少阳病的主证辨治法则131

五、医案解析133

(14)眩晕,头痛133

(15)不寐135

第三节 少阳中风辨 太少须明鉴137

一、少阳中风证条文解析137

二、少阳中风证与太阳中风证鉴别要点138

三、少阳中风证主方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39

四、医案解析139

(16)眩晕,耳鸣139

(17)头痛,胁痛141

(18)眩晕,头痛,汗证(半身出汗)143

第九章 太阴属于里虚寒 温化寒饮是关键146

第一节 太阴里虚寒 中焦是重点146

一、太阴病脉证病机与治则146

二、太阴病提纲证146

三、太阴病本证条文解析147

四、医案解析148

(19)泄泻(慢性腹泻)148

第二节 太阴寒饮重 辨治三焦分151

一、太阴虚寒水饮逆于上焦151

(一)吴茱萸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51

(二)苓桂术甘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51

(三)吴茱萸汤证与苓桂术甘汤证鉴别152

二、太阴虚寒水饮在中焦152

(一)理中丸或理中汤方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53

(二)附子理中汤与桂附理中汤的区别153

三、太阴虚寒水饮在下焦154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54

四、医案解析155

(20)泄泻(五更泻)155

(21)心悸(心律失常)156

(22)眩晕,耳鸣158

(23)发热,心悸160

(24)眩晕(后循环缺血),头痛161

第三节 太阴感风邪 治亦桂枝剂164

一、太阴中风证条文解析164

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也是太阴中风的方证165

(一)太阴中风桂枝汤方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66

(二)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66

三、血分病辨治属于太阴病的范畴167

四、医案解析167

(25)痹证(下肢麻木)167

第十章 少阴特殊表里分 真阳虚损是根本170

第一节 少阴表阴证里虚证亦重170

一、少阴病脉证病机与治则170

二、关于少阴病特殊性的思考170

三、少阴病提纲证174

四、少阴里虚寒证条文解析174

五、医案解析175

(26)眩晕,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腹泻175

第二节 少阴伤寒证 二方须分清178

一、少阴伤寒证条文解析178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178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179

二、少阴伤寒证的方证病机与治则方药180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80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80

三、医案解析181

(27)痹证(纤维肌痛综合征)181

(28)内伤发热183

(29)咳嗽,喘证(喘息性支气管炎)185

第三节 少阴中风证 温阳与祛风186

一、少阴中风证条文解析186

桂枝加附子汤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187

二、医案解析187

(30)内伤发热187

(31)眩晕,汗证(后循环缺血,高血压病,颈椎病)189

第四节 少阴三阴表 契合《伤寒》法192

一、少阴病为表,思维独特,义契《伤寒》,理合临证192

二、近代伤寒临床大家的论点192

三、日本汉医学家的论点193

四、胡希恕先生的理念与中外伤寒医家的学说一脉相承194

第五节 太阳少阴证 临证鉴别清194

一、发热与无热194

二、脉象及舌象的基本特征194

三、真阳亏虚与否及证候的虚实194

四、有否寒饮及寒饮的多少195

第十一章 特殊中风用续命 病位在表须辨明196

第一节 中风病位表 涵义要明了196

一、中风病的中西医基本概念196

二、“风痱”的基本涵义197

三、《古今录验》续命汤证解析198

四、中风病证候反应于表位,就要从表论治199

第二节 自古续命盛 现今鲜会用202

一、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202

二、续命汤用途广泛,亟待广发潜力203

第三节 《千金》续命方 各自有特长204

一、小续命汤系列方204

(一)小续命汤之一204

(二)小续命汤之二204

(三)小续命汤之三205

二、小续命汤还可治疗痹证205

三、大续命汤系列方205

(一)大续命汤之一205

(二)大续命汤之二206

(三)大续命汤之三206

四、西州续命汤系列方206

(一)西州续命汤之一206

(二)西州续命汤之二207

五、续命散系列方207

(一)大续命散207

(二)续命煮散208

(三)李可老中医的加味续命煮散208

第四节 方药合法义 配伍最默契209

一、续命汤方中药物的《本经》论述209

二、续命汤系列方用药分为五类210

三、续命汤主要是麻黄汤、桂枝汤经方合方211

四、麻黄在续命汤中的功能和用法211

五、应用麻黄要注意四个要点212

六、桂枝在续命汤中的功能和配伍奥妙212

七、续命汤中用生石膏、黄芩等寒凉药的意义213

八、续命汤中用干姜、杏仁、人参、甘草的意义214

九、续命汤中用川芎、当归的意义214

十、《古今录验》续命汤方义214

第五节 续命治中风 阴阳要分明215

一、医案解析215

(32)中风(脑梗塞)215

二、医案解析218

(33)中风(脑梗塞)218

三、医案解析221

(34)面瘫(面神经麻痹)221

第十二章 厥阴三阴半表里 寒热错杂临证多225

第一节 阴阳气不通 寒热虚实杂225

一、厥阴病脉证病机与治则225

二、厥阴病概说225

三、厥阴病提纲证226

第二节 病上热下寒 温清药同用227

一、厥阴病主方乌梅丸方证条文解析227

二、厥阴病本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229

第三节 厥阴中风证治用柴桂姜230

一、厥阴中风证条文解析230

二、厥阴中风证的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231

三、医案解析231

(35)胁痛231

(36)心悸,胁痛233

(37)头痛(糖尿病血管神经性病变)235

第四节 痞证属厥阴 泻心最常用237

一、痞证的病机关键237

二、厥阴痞证的泻心汤类的方证病机辨析要点238

(一)半夏泻心汤证238

(二)生姜泻心汤证239

(三)甘草泻心汤证239

(四)黄连汤证239

(五)旋覆代赭汤证240

三、痞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240

四、医案解析241

(38)痞满,泄泻,狐惑病(外阴溃疡)241

(39)便秘243

第十三章 辨证重在认证全 合并夹证须识清245

第一节 《伤寒》合并病 涵义要心明245

一、《伤寒论》关于“合病”的论述245

二、《伤寒论》关于“并病”的论述246

三、《伤寒论》条文中三阴病与三阳病“合病”的论述247

四、病证共存可以统称合病248

第二节 六经多合病 辨证要顾全249

一、医案解析249

(40)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49

二、医案解析251

(41)不寐251

三、医案解析253

(42)淋证(腺性膀胱炎)253

四、医案解析256

(43)头痛,汗证,腰痛256

五、医案解析258

(44)奔豚病258

六、医案解析260

(45)咳嗽、喘证260

第三节 夹证病机明 选方才对证262

一、胡希恕先生“论食水瘀血致病”观点的启发262

二、水、湿、痰、饮、郁、瘀、痞七证病机理念263

三、医案解析264

(46)心悸(心肌炎)264

(47)心悸,不寐,虚劳,遗精,汗证267

第十四章 六经既定证机显 选方更有针对性270

第一节 《伤寒》重治饮 病本在虚寒270

一、饮证简释270

二、医案解析272

(48)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眩晕272

第二节 百病生于气辨治主通郁274

一、郁证简释274

二、医案解析276

(49)闭经276

(50)心悸(心血管神经症)277

第三节 久病必有瘀 辨治分寒热279

一、瘀血简释279

二、血的重要性279

三、血瘀和血瘀证280

四、《内经》中瘀血的论述280

五、《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瘀血的论述及重要方药281

六、瘀血的治疗应分寒热282

(一)寒凝瘀血282

(二)热性血瘀283

七、医案解析283

(51)闭经283

(52)头痛285

第四节 痞证两大类 临床最多见287

一、痞和痞证287

二、临证辨治注重痞证287

三、痞证和类痞证288

四、“类痞证”的重点方证病机辨析要点289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89

(二)附子泻心汤证289

(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90

(四)五苓散痞证290

五、医案解析291

(53)胃痛,泄泻291

(54)疖病(多发性疖肿)293

第十五章 疗病察原候病机 证机相合思路宽295

第一节 辨证察病机 证据须全面295

一、谨守方证病机的基本意义295

二、医案解析296

(55)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汗证296

第二节 证机皆相应 用方范围广298

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98

二、从王祥徵先生的一则医案谈六经方证病机辨治300

三、医案解析302

(56)眩晕,头痛,胁痛302

(57)咳嗽,感冒304

第十六章 方证对应是关键 欲求疗效在此端306

第一节 治病辨方证 首推张仲景306

一、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06

二、孙思邈最早提出“方证”的理念307

三、《金匮要略方论·序》中凸显方证相对的重要性308

四、日本汉医学家吉益东洞的“方证相对”学说308

五、方证相应是一种严谨的辨治方法学309

六、医案解析309

(58)泄泻309

(59)崩漏312

(60)云雾移睛(飞蚊症,玻璃体混浊)313

第二节 方证最严谨 施治目标明316

一、方证集合的涵义316

二、六经方证辨治可达阴阳动态平衡317

三、“精准辨证”的相对性317

四、应用经方要谨遵六经方证病机的经旨理法318

五、医案解析319

(61)发热319

(62)呕吐321

(63)咳嗽(支气管肺炎)321

第十七章 先天之本为真阳 生命之根不可伤324

第一节 扶阳重温法 肇始郑钦安324

一、扶阳学说的基本特点324

二、郑钦安学术思想概要325

三、卢铸之学术特点326

四、祝味菊学术特点326

五、吴佩衡学术特点327

六、范中林学术特点327

七、唐步祺学术特点328

八、李可学术特点329

第二节 扶阳有争议 内涵须澄清330

一、扶阳学说的争议焦点和原因330

二、郑钦安的忠言实乃医医金针331

第三节 扶阳即扶正 正本清源流331

一、扶阳学说的理论根基就是《伤寒论》331

二、扶阳学说的学术核心是扶正332

三、扶阳学说扶正的基本内核就是阴阳平衡333

四、阴阳平衡的关键在于阳气一方333

五、“扶阳抑阴”“扶阳救阴”的真正涵义333

第四节 附子双重效 扶阳关键药335

一、阳气虚阴寒盛者非附子不能救阳335

二、附子的功效特点及主治病证335

三、附子有扶正和祛邪的双重功效337

四、附子合理应用乃是少火338

第五节 应用四逆辈 学风需严谨339

一、应用四逆汤类方要有严谨的学风339

二、应用附子贵乎明理,综合评估病人基本状况340

三、我应用附子的基本经验341

四、行医治病,当处处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最高准则343

第六节 附子有指征 法遵《伤寒》用344

一、张仲景《伤寒论》中应用附子的主要指征344

二、郑钦安应用附子的依据346

第七节 附子要安全 务必正确煎347

一、《伤寒论》中附子的用量及附子类方剂的煎煮法347

二、吴佩衡应用附子的量及附子类方剂的煎煮方法348

三、范中林应用附子的量及附子类方剂的煎煮方法348

四、李可应用附子的量及附子类方剂的煎煮方法348

第八节 附子须配伍 应用防中毒349

一、附子必须在复方中配伍应用349

二、应用附子的注意事项349

三、附子中毒的基本症状349

四、附子中毒的预防与救治350

第九节 附子治病广 谨守病机用351

医案解析351

(64)胁痛(胆囊炎),淋证(泌尿系感染)351

(65)胁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咳嗽,眩晕353

(66)咳嗽,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55

(67)遗尿症357

(68)痹证(膝关节滑膜炎)359

(69)虚劳361

(70)胸痹,喘证(心肌炎)364

第十八章 后天之本是胃气 处处顾护即生机367

第一节 胃气五藏本 保胃助扶正367

一、胃气的基本涵义367

二、古医家关于胃气的论述368

第二节 胃气根真阳 仲景心法彰369

一、关于真阳与胃气的关系369

二、《伤寒论》处处体现“保胃气”369

第三节 辨治有真机 处处护胃气371

一、医案解析371

(71)发热371

二、医案解析373

(72)呕吐(胃炎)373

三、医案解析375

(73)痞满(贲门癌术后)375

四、医案解析377

(74)痢疾,泄泻377

第十九章 《伤寒》药性源《本经》 药症加减参神农379

第一节 《本经》药三品 仲景用最精379

一、学好《伤寒杂病论》必须读懂《神农本草经》379

二、经方中的《本经》药性体现380

三、《神农本草经》的缘起382

第二节 《本经》传承难 后世影响深383

一、《神农本草经》的智慧383

二、《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384

三、《神农本草经》对后世药学的影响385

第三节 相反皆相成 用药依《本经》387

一、“十八反”“十九畏”的源流387

二、关于“十八反”“十九畏”的思考388

三、我对相反相畏药的体会390

第四节 附子半夏合 仲景法可依391

一、附子与乌头的区别391

二、附子与半夏配伍自古有之392

三、附子与半夏配要以临证病机为准则393

第五节 临证用细辛 当法张仲景394

一、“细辛不过钱”说法的由来394

二、张仲景最擅长应用细辛395

三、合理应用细辛的思考395

第六节 临证用方药 法《伤寒》《神农》396

一、医案解析396

(75)喘证,咳嗽(慢阻肺),胸痹(心力衰竭)396

二、医案解析399

(76)痹证(肩周炎)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