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治策通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长法主编;吕鸿儒等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0180X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1194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1234页
- 主题词:行政管理(地点: 中国 年代: 古代 学科: 史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治策通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修身篇1
目 录1
君子自度治民而勿贪安逸3
人贵有自知之明3
祸莫大于轻敌9
受国之诟是谓社计主9
医病与知政10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1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
三人行必有我师12
有教无类1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3
过而不改是谓过14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4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1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6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7
匹夫之志不可夺17
后生可畏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8
临大节而不可夺19
其身正不令而行20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0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21
政者正也22
舍生而取义23
见义而勇为24
禹闻善言则拜25
富贵不能淫2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7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8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2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30
公生明偏生暗31
蔽于一曲暗于大理32
去私欲秉公道32
祸生自纤纤也33
相形不如择术34
立君为民34
使法择人使法量功35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36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6
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38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39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40
治天下必先公41
君之所以立出乎众43
人有三死而非命44
孔子观欹器45
秦穆公丧马47
秦二世爱听谎言48
张良圯上遇老人50
燕相出亡无人随53
孙叔敖埋两头蛇54
郑相嗜鱼不受鱼56
身教重于言教56
弥子瑕得罪于君58
君明则臣忠60
君子慎择友61
污辱难洗刷62
人君刚则国家灭63
老子问师64
宁越苦读66
晋平公七十欲学67
学习可增长才智68
学问可以扬名69
明主有三惧70
楚庄王忧无师73
禹见罪人而泣74
尧存心于天下76
周成王告诫伯禽78
尹文论治国79
师旷论治国81
受人赐者畏人82
知识重于财富83
不博览犹谓闭暗86
学问有深浅87
博览增见识89
圣人需要学习90
孔子不耻下问92
帝王圣贤皆求师94
学习使人聪明96
不学不成器97
积德可以存国99
霍光辅政102
马援诫侄书103
不擅大惠畴答众劳106
能小复能大107
修身养德明志致远108
志当存高远109
宜同荣辱111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112
良将之动犹璧之不污112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115
不避豪强116
曹操割发自刑118
夏侯惇率诸将士劝种稻119
孙权劝学120
周瑜折节容下122
引咎贵已自贬三等123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125
临危局而自若126
好恶在道雅量待下128
使有志者自励130
父子廉洁谨慎131
田豫受赠全部交公133
君人者以天下为公134
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137
日慎一日宗社永固139
为人大须学问141
绝觊觎之心无危亡之患142
唐太宗敬重师长144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45
不以富贵而骄之146
以公共为心人必乐而从之147
君子责己重以周150
业精于勤152
隋文帝性猜忌152
宽厚清慎犯而不校154
人主少懈则危亡随之157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158
相君其有思乎161
唐之末路是巳16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66
是大有功于名教168
范文正公好施与169
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171
后当以我语告之173
忧劳可以兴国174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76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177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179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180
所以自用者实难181
上智亦不能悉知183
寇准闻过则喜185
对客谈笑挥翰不辍186
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187
先正色拒绝而后擢用189
人不率则不从191
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192
岳飞二、三事193
遽躐崇资何以服众196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198
其志固宜与众人殊199
察罕博学如此202
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204
人之为己不如己之自为206
西门豹纳玺而去207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209
宋濂未尝讦人过210
今人不可不勉213
士不言耻则为无本之人214
未尝无独醒之人216
读书为修己治人217
王翱不为女婿迁官219
为之则难者亦易220
左光斗宁死不屈222
史可法以身殉国224
叹借书者之用心专225
鲁亮侪不夺贤令印226
人固不能无失230
掩卷而悲并日而学231
君子之学问必好问233
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234
为官贵公廉236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237
第二卷勤政篇239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241
尽心于民可以一战242
魏颗择善而从244
逸则淫淫则忘善245
苟无民何以有君247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248
仓廪实则知礼节248
何谓“国无人”249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250
礼与其奢也宁俭251
足食足兵民信之252
治国之道富而教之253
兵者国之大事253
得人心者无畏255
使有菽粟如水火256
民为贵君为轻257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257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258
得其心斯得其民259
民事不可缓26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61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62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264
得百姓之力者富265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65
事强暴之国难266
强本节用而天不能贫268
裕民以政269
轻征薄敛勿夺农时270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270
民固骄于爱听于威272
顺民心功名成273
尤必因人所喜与所恶275
传言不可以不察276
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277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278
数夺民时大饥乃来279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280
齐使不辱君命282
宰相主管群臣283
汲黯卧床治东海286
李广爱护士卒287
汉文帝反对厚葬289
衣食足而知荣辱293
救济不施于懒汉295
好战穷兵必亡296
宓子贱治单父297
阳昼的钓道299
无道之国富仓府300
令苛则民乱301
治国在于爱民302
贤君之治国304
成王问政于尹逸305
董安子治晋阳307
卫灵公问治国308
治国如以腐索御奔马309
治国之道分三等310
朝廷不可严311
赵简子论俭朴312
季文子相鲁314
国君以民为天315
民无食则不能使316
庸君不能御大臣317
治国在于养德养力320
治国如同修身322
治国在于足食324
盛世刑罚少327
治国者崇本抑末328
治国应以农为本330
汉景帝的治国令332
鲍宣为民请命335
论积贮疏336
龚遂治勃海340
阵亡吏士家属宜恤343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344
四者不除吾以为羞345
戢而时动347
薄葬以殓348
赡济灾民349
论治国理政之道350
无夺农时无尽民财352
有文事必有武备352
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354
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355
攻不可再战不可三357
善战善胜358
兵须有制359
良将为政要则360
将之趋时衣不解带361
围城必示之活门361
虽用败兵而战必胜363
任天下之智力无所不可366
信之于民国家大宝367
广农为务俭用为资368
为国者以民为基369
并勤稼穑赡其衣食369
一与一勇者得前370
张辽指挥若定372
仓慈恤理有方373
郑浑安农丰民清素在公376
重民食爱民命379
国以民为本380
久兵民困赋税宜宽381
侵夺民时者举正以闻382
突袭无备速战速决383
并官省事惟农是务386
治国必重食兵信388
土功力役安危之机389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391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394
唐太宗论治国之道396
忍小忿而存大信397
不作无益害有益399
君人者十思401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03
进战则必克405
太宗率步骑趣武牢407
李世民于虎牢破敌409
惠奸宄者贼良人411
蓄锐以挫其锋412
太宗智取突厥413
李世民遣散宫女414
贤臣不能辅孱主415
迅猛追击敌惧而降416
恩信结于士心418
为人择官者乱419
法不可违419
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421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422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424
不立异以为高426
吏辄缘法为好427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428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430
事不可臆断432
人主失人心则亡433
天下有可畏者434
祖宗条约当与天下共之435
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38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440
所为如是不亡何待442
家国之方守谷帛而已443
保邦之道有八审焉445
窦伊反对酷刑446
贪吏之于民其损甚大448
诸州冗员似此非一450
以伐谋为主用法为先453
三费不节国不可治455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457
宋祁自撰《治戒》以授其子460
农为国家急务462
凡为此者皆戚畹肺肝之亲464
辍土木无益之役济暴露之民465
中原陆沉痛悔何及467
频年将迎所费不可胜计469
张纶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471
弭德超诬陷忠良贪得无餍473
朕于宫室惟恐过度475
虽欲有为而莫之能矣478
苟务华饰必不坚固479
?楚之下何求不得481
崇节俭以答天意483
练士卒以振兵威485
其执法平允类如此488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491
拜降为民平冤493
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495
是我不德累杭人也497
答里麻以情断狱499
吾为令义不忍视501
人君患践言之难504
使之失望不平然后怨怒生焉507
赵璧除暴510
由是按察司不罢511
天下当何以治之513
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515
楚人有生而不识江(姜)者521
宋濂以《大学衍义》对523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525
为学应当有济于天下528
天下事以躁急自败529
平则万物各得其所531
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者532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534
凡事做才会538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539
不毛之土不可开540
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542
能和在战能战在一543
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蠹吏544
沈文奎谏清太宗勤学546
第三卷任贤篇550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552
人臣莫难于无炻而进贤554
千里马以伯乐为知已555
燕昭王求贤复国556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61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561
举直措诸枉则民服562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563
不用贤则亡564
诚必用贤565
为天下得人难565
用态臣者亡566
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566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567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卒伍569
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571
大信其子其妻之弊572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573
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574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575
摆脱困境靠贤人578
得贤与失贤580
解狐荐仇人582
魏无知推荐陈平583
文帝劳军细柳营587
肃何亲自追韩信591
肃何病中荐曹参594
相士失之贫596
汉高祖善用人才598
武力不能治天下600
实践能辨别贤愚602
嫉贤者无能603
国君不可侮其臣605
卫人逐其君607
樊姬论宰相608
观其臣则知其君610
船夫的妙喻612
齐桓公五往求士614
齐桓公任用宁戚615
魏文候选相617
管仲能知人619
国家之宝是贤臣621
管仲答齐桓公问623
何为具臣624
何为谀臣625
何为奸臣626
何为谗臣627
何为贼臣628
何为亡国之臣629
魏文侯任用宰相629
进贤者为贤631
楚庄王好猎632
治国在于得贤633
举贤勿拘品行633
姜太公论用真贤635
举贤之道637
王者何以选贤638
贤者难避祸患640
顺阿之臣非贤642
贤者难识另别643
宾客多者并非贤646
伯夷非贤者647
善辩者未必贤651
文章华丽未必贤652
洁身者未必贤654
老好人无德656
知贤才能辨佞657
佞人害人人不怨660
大佞人与小佞人662
善任才能效力663
文官之能在熟665
儒生与文吏668
文官不如书生671
贤者需要伯乐673
取士凭文章674
观书可以知人676
贤者多遭诽谤678
将亡之国不思贤681
知贤在于考功682
群臣蔽贤684
汉高祖求贤令685
汉武帝求人才687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型690
取士勿废偏短691
唯才是举而用之693
亲贤臣远小人695
知人之道696
人君选举必求隐处698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699
贤者待用而后兴理700
美乎聪明贵乎知人700
八观以知人辨才701
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702
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703
招贤用才人主之要务703
吕范自荐706
李恢自荐为都督708
七纵七擒709
李世民于仇虏之中拔魏徵711
此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720
细碎务皆付左右丞721
不借才于异代722
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724
太宗致樱桃于酅公725
隋炀帝炻杀薛道衡725
伯乐相马727
李世民用人不疑728
拔人物不私于党729
自今召客亦须择人731
不得独私故人732
选举之法宜得实才734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737
太后信重狄仁杰738
宋璟不礼张易之740
夫国以一人兴741
使其心无所顾忌743
不用媚道以害国事744
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746
岳飞以马喻才748
博采众益以为医工750
能用其所知不能用其所不知751
止取实才用之753
止限资级安能得人754
人才之显晦有系于世道之污隆756
论荐举之法虚文无实758
将者民之司命761
婚姻而论财殆若商贾矣763
月赤察儿发奸举贤765
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犹恐不至767
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770
以知人为贵用人为急773
论任贤之难776
奸邪之人用心险用术巧779
今之臣有如魏征者乎781
范文正公所举多得人783
太祖筑礼贤馆以处刘基784
刘基论杨宪诸人不宜为相787
用人者取人之长790
以得人为先务790
第四卷 纳谏篇793
子产不毁乡校795
毛玠任人唯贤79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97
里革论君之过800
大鱼失水则蝼蚁得意802
邹忌讽齐王纳谏803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806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809
治国需先察国情813
君臣相“和”与相“同”813
亡人好独815
圣人救危国以忠拂耳815
李克答魏文侯816
汉文帝允许诽谤818
汉高祖纳谏迁都819
毒药苦口利于病822
陈胜信谗斩敌人824
刘邦求教郦食其826
汲黯斥酷吏张汤829
樊哙直言谏高祖831
优旃讽谏秦始皇833
优孟讽谏楚庄王835
君子慎所从836
淳于髡讽谏齐威王838
齐威王一鸣惊人842
昏君怕闻治言843
赵简子思周舍845
师旷论墨墨847
翟黄指责魏文侯849
吴起讽谏魏武侯850
叶公好龙852
宋昭公亡而复兴854
亡国而不悟855
国家之大患857
常思困隘则不骄858
齐桓公不背要盟859
梁君打猎得善言862
楚人献鱼谕楚王864
虞卿论合纵866
齐宣王为大室868
赵襄子饮酒870
卫灵公论宛春872
泄冶谏陈灵公873
贤士受五阻876
忠臣不死君难877
晋平公罢台役878
孟简子相梁880
公卢讽谏赵简子881
忠言逆耳利于行883
知足可以治国884
魏文侯认罚酒887
田差讽谏晋平公888
宋君问仲尼890
杨朱见梁王891
士人难遇其主893
兼听则贤能896
路温舒论诽谤897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899
常以月旦各言其失902
人君拒谏为国之害903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904
诚宜开张圣听904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905
恒欲公等尽情极谏906
奏书粘之屋壁出入观省908
须相匡谏善始克终909
安危所系不可骄纵911
木得绳则直君受谏则圣913
一言乖于道理千载有累圣德915
善既必书过亦无隐916
虽欲匡救何由知之918
宰相之耳待天下而后聪919
唐太宗犯颜正谏不可移都921
不可以天下之广独断于一人之虑924
天下之务其能遍知927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928
贞观可得而复930
赵普以天下为己任932
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934
寇准谏刑有所不平936
治乱之机不可不速救939
范纯仁谏朋党难辨941
贤路当广言路当开943
大开言路以通壅蔽944
听言之道宜以事观946
卿等毋以此为心948
专任独见以取败乱950
任台谏以广耳目952
畏而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954
操利术以惑时君957
河东守臣献嘉禾960
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961
民财亦有尽963
君子不以言废人965
都俞吁咈古之所尚967
眩世骇俗君子不取969
武帝时有杀上林鹿者973
不能容趋势陷富之人974
第五卷通变篇976
以道佐主不以兵逞强979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980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981
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982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983
天子巡狩的奖与罚984
物不同价亦不同985
孔子灵活处世985
以日治者王以宿治者削987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988
法者国之权衡也98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990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992
上一则下一上二则下二993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995
刑不过罪995
破格提拔贤才反对世卿世禄996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998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999
急者不得缓者非所务1000
治强亦为谋弱乱难为计1001
洗王舍己能而因法数1002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003
奉法者强则国强1004
不明察不能烛私不劲直不能矫奸1005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1005
以益所见知所不见1006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1007
法先王之法有似于此1008
忧民之利除民之害1009
智之贵贵知化1010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1011
类固不必岂可推知1011
司城子罕相宋1014
周公能三变1015
君与父孰重1017
为官的三利三害1019
靠人不如靠已1020
赵高指鹿为马1022
赵高控制秦二世1023
刘邦先封仇人安人心1025
汉高祖论功行赏1028
将相和而国家安1030
汲黯假传圣旨救灾1031
张廷尉依法办事1032
张释之守法不阿1035
汉文帝废除肉刑1037
汉文帝废除连坐法1039
汉文帝以农为本1041
郅都执法不阿1042
陈平为刘邦献策1044
法能止寇禁奸1047
治国不可无刑罚1049
刑罚为民除害1050
谋及下者无失策1051
法严才能止奸1053
汉武帝瓜分诸候1054
宋玉对楚王问1056
魏文侯出游1058
郐杀良臣而亡国1060
楚庄王欲伐陈1061
吴将亡国1062
周公戒子1064
祸福不虚至1065
赏罚要公正1066
周武王克殷之后1067
势失则权倾1069
楚文王临终论臣1070
国君要能独断1072
楚庄王欲伐晋1073
谨防言过其实1075
百姓善于揣测1077
舆论不可定是非1079
商鞅三说秦孝公1082
得志者未必贤1084
路温舒论逼供1087
乱世长而化世短1089
遇主骄奢则亡国1090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1093
败军抵罪失利免官1094
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1095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1097
将有五善四欲1098
军队败乱征兆八端1099
迁善黜恶1100
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1101
先定其谋后施其事1104
用兵之势1106
纵生击死避实击虚1107
奇计为谋绝智为主1108
隆中对策1110
综合对比知胜负1113
满宠严格执法不畏宗室1114
以清白遗子孙1114
军事尚权期于合宜1115
刘备敛众拒险而胜1117
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1118
审量彼我万全而动1119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1120
赏罚不可轻行1121
亡隋鄙俗不可复行1122
措刑由于用刑1123
法不一则奸伪起1124
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1126
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1126
勿以已之爱憎喜怒而移之1128
不恒其德忧劳实多1129
法令不可数变1130
守成之难方当慎之1131
宦者之害非一端也113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1134
能以形固则力有余1136
天下有二患1137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1138
赏罚必须分明1140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1142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1143
制国之用必量入为出1145
常使人有孜孜不已之意1147
臣之所忧在乎天下之所不能1148
今之所患患在戎卒骄惰1151
陈尧叟谏种麻苎1153
贾昌朝谏削方镇用恩倖之弊1155
如何识别前后左右之人1157
一私蟠塞赏罚无章1159
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1160
若行删正有何不可1162
为今之计守和为上1163
有可以力并有可以术图1165
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1166
子贞上书陈便宜十事1168
灭鼠不可毁庐1170
力之用一智之用百1172
狙公卒馁而死1173
工之侨为琴1174
司马季主论卜1176
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1178
信陵君可为人臣植党之戒1184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1188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1191
佞陷——丧乱之所以生1192
治蜀要深思1194
热门推荐
- 3171735.html
- 3687078.html
- 3646898.html
- 2924049.html
- 3443896.html
- 389239.html
- 1646834.html
- 1741316.html
- 2604037.html
- 476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1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5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4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63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0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3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