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瞿林东文集 第5卷 中华史学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瞿林东文集 第5卷 中华史学志
  • 瞿林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21537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瞿林东文集 第5卷 中华史学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上)11

第一节 史学的产生与成“家”11

一、远古的传说与原始的历史意识11

二、官书、史诗和国史15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18

四、“成一家之言”23

五、“正史”的创立26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与转折31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31

二、撰述“正史”的高潮36

三、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转折43

第二章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下)55

第一节 史学的繁荣与嬗变55

一、史学的繁荣55

二、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63

三、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68

四、总结与嬗变74

第二节 史学的近代化趋势与科学化道路82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82

二、史学的近代化趋势84

三、史学的科学化道路93

第三章 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101

第一节 史官制度101

一、先秦时期的史官101

二、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103

第二节 修史机构105

一、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105

二、唐初以后的修史机构108

第三节 史家与修史116

一、没有史官身份的史家116

二、史家私人撰述的成就117

第四章 史书的内容和形式121

第一节 史书内容的不断丰富121

一、史书从属于经书时期121

二、史书之种类的增多和在文献分类上的独立122

第二节 史书的外部形态126

一、史书表现形式的发展126

二、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127

三、典制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130

四、学案和评论133

五、表和图及多种体裁综合运用的趋势136

第三节 史书的内部结构137

一、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内部结构137

二、断限、标目和编次140

三、记时、记地和记人142

四、载言、载文和征引147

五、议论和注释149

六、辩证的体例思想遗产152

第五章 历史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方法154

第一节 历史文献的繁富154

一、历史文献的积累154

二、历史文献的整理159

三、历史文献的利用172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76

一、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176

二、近代的历史研究方法187

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研究方法197

第六章 历史观念205

第一节 中国史学上较早的几种历史观念205

一、“天命”史观的产生及其动摇205

二、“天道”与“人道”210

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215

四、关于历史进程的初步认识218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221

一、“天”的新解和天人关系221

二、“天人关系”上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发展226

三、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31

四、“时势”与“事理”236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242

一、穷、变、通、久的思想传统242

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245

三、“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事势之流,相激使然”247

四、五德终始说和朴素进化观249

第四节 关于历代“成败兴坏之理”254

一、“国将兴,听于民”254

二、“逆取”与“顺守”257

三、谀臣、积聚、风教与兴亡成败264

四、“兴亡论”种种267

第五节 关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认识272

一、“诸夏”、“诸夷”与多民族的历史272

二、《徙戎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性错误276

三、炎黄象征与历史共识280

第六节“英雄”与“时势”288

一、君主论的几种主要见解288

二、“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292

三、风云际会,时势造英雄296

四、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299

第七节 历史观念的变革308

一、历史批判意识的产生和发展308

二、近代进化论和历史变革思想311

三、唯物史观和历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314

第七章 史学理论(上)318

第一节 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318

一、历史意识318

二、史学意识321

第二节 古代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325

一、史才、史学、史识325

二、史德327

三、史法和史意330

第三节 书法和信史336

一、“书法无隐”的古老传统336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338

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340

第四节 采撰与历史事实343

一、采撰的原则343

二、“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345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347

第五节 史论艺术与历史见识349

一、丰富的史论遗产349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350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353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355

第六节 史文表述与美学要求357

一、“善序事理”与“良史之才”357

二、“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359

三、闳中肆外与史笔飞动360

第八章 史学理论(下)365

第一节 史学的社会功能365

一、“居今识古,其载籍乎”365

二、“彰往而察来”367

三、蓄德与明道372

第二节 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论376

一、事实、褒贬、文采376

二、“直道”与“名教”377

三、会通与断代381

四、关于“蔽真”、“失真”、“溢真”的辩证认识386

五、知人论世与史家评价390

第三节 近代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395

一、“新史学”的理论价值395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史学理论的新发展400

第九章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407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407

一、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407

二、史书的内容与形式之辩证的发展411

三、史学不断走向社会、深入大众的趋势413

第二节 优良的史学传统422

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恢宏的历史视野422

二、史家之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423

三、史学之求真与经世的双重使命427

四、坚守史学的信史原则与功能信念434

参考文献437

出版说明4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