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神经免疫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贤豪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2131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72页
- 文件大小:166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神经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范围3
第二节 神经免疫学沿革4
一、免疫学源于中国4
二、年轻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学4
第三节 研究新动向5
一、细胞免疫5
二、体液免疫6
三、免疫治疗6
四、免疫遗传7
五、疼痛与炎症7
六、系统性红斑狼疮7
七、应激与鸦片类药物8
八、分子模拟学说8
九、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免疫8
十、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疾病与炎症8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8
一、一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系统的效应细胞9
二、一种细胞产生不同的递质、并有不同递质的受体9
三、研究展望10
第一节 神经免疫学涉及的有关概念13
一、先功能后形态13
二、自己与非己13
三、抗原13
四、免疫活性细胞14
五、免疫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14
第二节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15
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异同点15
二、免疫系统的组织和器官的神经支配16
第一节 肽类的保守性19
一、甲状腺素19
二、胰岛素20
三、血管紧张素20
第二节 受体的保守性21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活性物质22
一、神经递质22
二、类固醇激素22
三、蛋白质和肽激素23
四、神经生长因子23
第二节 应激、条件反射和免疫功能23
一、应激的作用23
二、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24
第三节 胸腺素对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的调节25
一、免疫-神经轴的信使25
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26
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26
四、临床研究27
第四节 免疫调节肽与神经系统28
一、胸腺素、淋巴因子对垂体-肾上腺轴的刺激28
二、胸腺素和淋巴因子并不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29
三、胸腺素和淋巴因子在神经系统中起作用的证明30
四、中枢神经系统有免疫反应的胸腺素α130
五、小结30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对免疫调节的定位研究32
一、切除下丘脑前部对免疫的影响32
二、破坏脑内其他部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2
三、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32
四、肾上腺及其他因素对免疫的影响32
五、副交感神经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话中的作用32
第六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33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33
二、垂体-肾上腺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34
三、应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神经细胞丧失35
四、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度相伴的神经病理改变35
五、对个体发育的影响36
第七节 泌乳素和生长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36
第八节 免疫产物对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37
一、肿瘤坏死因子调节生长激素37
二、白细胞介素-1诱导发热和睡眠38
三、淋巴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样因子39
四、淋巴因子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39
第一节 心理与免疫41
第二节 精神病的物质基础42
第一节 结构特点44
一、血管周围间隙44
二、神经系统的免疫特免性44
三、神经系统免疫特免性的相对性45
四、血脑屏障46
第二节 神经系统内的吞噬细胞47
第三节 脑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免疫控制系统48
一、T细胞的激活48
二、神经系统中T细胞的激活48
三、星形细胞参与脑内免疫应答48
四、内皮细胞在脑免疫应答中的作用51
五、小结51
第四节 神经系统衍生的淋巴因子51
一、淋巴因子的概念及来源51
二、胶质细胞刺激因子在反应性胶质增生中的作用52
三、淋巴因子和肿瘤监视53
第五节 免疫与神经系统疾病53
一、细胞免疫在神经免疫中的重要作用53
二、神经系统疾病时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异常54
三、对神经系统抗原的研究55
四、病毒感染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55
五、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研究的当代焦点56
第一节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57
一、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57
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研究方法57
三、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方法58
四、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的表达方法及其意义59
五、特异性抗体(Ab)测定61
第二节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定性检测61
一、免疫球蛋白组分区带检测61
二、双相电泳64
三、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研究的意义64
四、展望65
第三节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66
一、自人腓肠肌提取乙酰胆碱受体66
二、用人乙酰胆碱受体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67
第四节 细胞因子68
一、概述68
二、粘附分子68
三、细胞间粘附分子-169
四、白介素-2受体70
五、肿瘤坏死因子70
六、泌乳素74
七、内皮素75
第五节 载脂蛋白E75
一、载脂蛋白E简介76
二、载脂蛋白E的纯化和鉴定76
三、载脂蛋白E结构和分类76
四、ApoE单克隆抗体(McAb)制备和纯化76
五、ApoE基因型和表型的测定77
第六节 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81
一、ELISA检测步骤81
二、意义82
第七节 P2蛋白及其抗体的制备和检测82
一、P2蛋白的提取82
二、P2蛋白的纯化82
三、P2蛋白的鉴定82
四、抗牛P2血清的制备,IgG抗体的纯化与酶标记83
第一节 神经肌肉接头免疫性疾病简介91
第二节 神经肌肉接头解剖及生理92
一、解剖92
二、乙酰胆碱受体93
三、乙酰胆碱94
四、胞浆学说95
五、突触后膜机制95
六、乙酰胆碱酯酶95
第三节 突触的药理96
一、作用于突触前膜96
二、作用于突触后膜97
三、胆碱酯酶抑制剂97
第四节 神经肌肉间的相互营养作用98
一、失神经作用的后果98
二、运动神经末梢向外生长的调节98
第一节 概述100
一、简史100
二、命名101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102
一、研究简史102
二、与免疫障碍有关的证据102
三、肌肉特异性抗体的作用102
四、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105
五、细胞免疫依赖性107
六、补体参与110
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必备条件110
八、重症肌无力系自身免疫性疾病110
九、泛化自身免疫学说的提出及证实110
十、重症肌无力免疫学异常的病因尚未定论112
十一、自身免疫的启动112
十二、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学定义113
十三、存在的问题113
第三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受体与重症肌无力113
一、测定114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的可能机制114
第四节 病理改变114
一、骨骼肌115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115
三、胸腺115
第五节 临床表现118
一、一般资料119
二、骨骼肌受累119
三、心肌受累123
四、神经系统受累124
五、平滑肌受累128
六、其他系统受累128
七、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瘤128
第六节 遗传128
第七节 诊断130
一、活动的加重、休息后减轻的骨骼肌无力130
二、药理学试验130
三、电生理检查131
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132
五、免疫病理学检查135
六、胸腺的影像学诊断135
七、其他生化及免疫学指标135
第八节 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分型136
一、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136
二、家族性重症肌无力136
三、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136
四、青霉胺致重症肌无力138
五、α-干扰素致重症肌无力139
第九节 治疗概述139
一、治疗总则139
二、临床疗效分级139
三、治疗方案140
四、避免使安全系数降低的因素140
五、疗效140
第十节 诊疗方法141
一、几种常用疗法简介141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141
三、胸腺摘除143
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44
五、细胞毒剂146
六、降低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措施147
七、针对细胞免疫的治疗措施148
八、静脉大剂量γ-球蛋白149
第十一节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处理149
一、一般急救150
二、危象的确诊及分型150
第一节 动物免疫方法156
一、主动免疫156
二、被动转移156
第二节 实验观察156
一、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实验证据156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理改变157
第三节 治疗-免疫耐受157
第一节 概述160
一、简史160
二、定义161
第二节 病生、病解及免疫遗传161
一、病理生理161
二、病理解剖162
三、免疫遗传学162
第三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163
一、细胞免疫的改变163
二、体液因子起作用的临床证据163
三、致病性IgG抗体的实验证明163
四、补体参与164
五、免疫攻击靶器官的性质165
六、自身免疫的启动165
第四节 Lambert-Eaton无力样综合征伴发病166
一、合并肿瘤166
二、伴自身免疫性疾病166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167
一、临床表现167
二、诊断168
三、鉴别诊断168
第六节 治疗168
一、一般治疗原则168
二、一线药物169
三、免疫抑制剂169
第七节 小结169
第一节 概述171
一、简史171
二、定义171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171
一、病因171
二、发病机制172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172
一、临床表现172
二、实验室资料173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73
一、诊断173
二、鉴别诊断173
第五节 治疗174
第一节 概述176
一、简史176
二、定义176
第二节 发病机制176
一、儿茶酚胺能性和γ-氨基丁酸能通路的不平衡176
二、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177
三、针对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自身免疫177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178
一、临床表现178
二、实验室资料180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81
一、诊断标准181
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抗体可作为有用的标志181
三、鉴别诊断181
第五节 治疗182
一、对症治疗182
二、免疫治疗182
三、理疗183
第一节 概述184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184
一、无运动和副交感功能障碍184
二、交感功能亢进185
三、心血管功能改变185
第三节 组织学所见186
一、组织化学186
二、形态学186
第一节 概述188
一、定义188
二、发病情况188
第二节 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188
一、病理改变188
二、发病机制188
三、病因189
四、自身免疫的启动189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189
一、临床表现189
二、实验室资料190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190
一、诊断190
二、鉴别诊断191
第五节 治疗及预防191
一、治疗方法191
二、病程和预后192
第一节 概述19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193
一、临床表现193
二、实验室资料194
第三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19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94
二、肌肉病理和免疫病理194
第四节 治疗及预后195
一、治疗195
二、预后195
第一节 髓鞘概述199
一、解剖199
二、生理199
三、生化199
四、抗原性200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200
一、肥大细胞的作用201
二、髓鞘碱性蛋白特异性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201
三、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分析201
四、细胞因子在视网膜内皮细胞上的作用202
五、粘附分子在炎性脱髓鞘病中的作用202
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特异性抗原的提呈问题202
七、小结203
第三节 实验室检测204
第四节 疾病分类204
一、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204
二、髓鞘破坏性疾病204
第一节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207
一、病因207
二、病理207
三、发病机制207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207
一、临床表现207
二、诊断208
三、鉴别诊断208
第三节 治疗及预防208
一、治疗208
二、预防208
第一节 概述210
一、简史210
二、简介210
三、定义210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210
一、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211
二、体液免疫也起重要作用212
三、补体参与213
四、多发性硬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13
第三节 病因214
一、内因——遗传素质214
二、外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215
第四节 自身免疫的启动机制216
一、易感个体及病毒感染216
二、促发因素217
三、自身免疫攻击的靶217
第五节 临床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218
一、发生血管炎的机制218
二、髓鞘脱失的机制218
三、产生电生理改变的机制218
四、复发、缓解和渐加重的机制219
五、周围神经受累的可能机制219
六、临床定位与病理及影像学所见不一致的机制220
七、Lhermitte氏综合征的机制220
八、东方病人视神经脊髓受累较多的机制220
第六节 病理220
第七节 临床表现221
一、一般资料221
二、首发症状222
三、进展速度222
四、视神经炎和脑干受累222
五、运动障碍222
六、感觉障碍222
七、反射和共济异常223
八、发作性症状223
九、植物神经功能障碍223
十、视神经炎223
十一、情感障碍224
十二、内分泌障碍224
十三、同心圆硬化(Balo病)224
第八节 实验室诊断225
一、曾用技术225
二、CT225
三、MRI225
四、诱发电位225
五、免疫学指标226
六、人类白细胞抗原228
第九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228
一、诊断标准228
二、鉴别诊断228
第十节 病程和预后229
一、影响病程和预后的因素229
二、死因230
第十一节 治疗230
一、概述230
二、免疫治疗的理论依据231
三、对症治疗232
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232
五、针对T细胞的治疗233
六、其他免疫治疗233
第一节 概述237
一、简史237
二、定义237
三、流行病学238
第二节 病因238
一、个体易感性——人类白细胞抗原238
二、前驱因素238
三、分子模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致病239
四、其他疾病伴发239
第三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240
一、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241
二、体液免疫起重要作用242
三、补体参与242
第四节 自身免疫的启动242
一、分子模拟学说242
二、免疫攻击的靶243
第五节 病理244
一、历史回顾244
二、炎性细胞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244
三、巨噬细胞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245
四、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246
第六节 临床表现246
一、一般资料246
二、感觉异常247
三、运动障碍247
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249
第七节 病理与预后249
一、病程249
二、临床分型和分期250
三、影响预后的因素250
第八节 实验室资料250
一、脑脊液250
二、血液250
三、肌电图250
第九节 诊断标准251
一、前驱事件251
二、诊断必备特征251
三、有力支持诊断的特征251
四、疑似诊断的特征253
五、除外诊断的特征253
第十节 鉴别诊断253
一、急性脊髓炎253
二、脊髓前角灰质炎254
三、周期性麻痹254
第十一节 某些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255
一、细胞、蛋白分离现象的机制255
二、季节性、流行性、地区性趋势的机制255
三、病毒感染致周围神经脱髓鞘的机制255
四、单时相的机制256
五、视乳头水肿的机制256
第十二节 治疗256
一、血浆交换256
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257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57
四、其他258
第一节 概述260
一、疾病特点260
二、命名260
三、与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的区别260
第二节 病理及病因261
一、病理261
二、病因261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261
一、临床表现261
二、实验室资料261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62
一、诊断要点262
二、鉴别诊断262
第五节 治疗262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262
二、其他免疫治疗263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模型制备264
一、发病机制264
二、模型制备264
第二节 病理及防治264
一、病理264
二、防治265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267
一、发病机制267
二、临床表现268
第二节 电生理、病理及免疫学所见268
一、电生理所见268
二、病理改变268
三、免疫学所见269
第一节 概述273
一、发病率273
二、我国发病情况273
三、病因273
四、传播途径273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274
一、免疫缺陷的机制274
二、其他免疫学障碍277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的机制280
四、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280
五、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281
第三节 神经精神受282
一、发病情况282
二、命名问题282
三、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282
四、精神障碍288
第四节 实验室资料289
一、EEG289
二、CT289
三、MRI289
四、人类白细胞病毒Ⅲ抗体290
五、病理290
第五节 治疗290
一、一般原则290
二、治疗方法291
第一节 概述294
第二节 流行病学295
一、此种脊髓病与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相伴的依据296
二、病毒传播的方式296
三、世界上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抗体阳性者的罹患率297
第四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297
一、病毒感染直接侵入神经系统297
二、神经系统中细胞免疫应答损害298
三、病毒抗体的作用298
四、神经系统的继发感染299
五、致脊髓病和淋巴瘤的机制299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299
一、临床表现299
二、实验室资料300
第六节 诊断301
一、一般临床诊断标准301
二、日本1987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302
三、实验室诊断标准302
四、实验室诊断方法302
五、新病例的发现303
六、鉴别诊断303
第七节 治疗304
一、康复治疗304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304
三、细胞毒药物305
四、吸附、交换治疗305
第八节 展望305
第一节 概述311
一、定义311
二、分类311
三、严重程度312
第二节 老年期痴呆312
一、痴呆定义313
二、老年期痴呆313
第三节 老年性痴呆313
一、引言313
二、流行病学314
三、病因314
四、病理316
五、心理、智能量表的评价317
六、实验室资料317
七、免疫学异常322
八、老年性痴呆相关基因322
九、诊断324
十、老年性痴呆诊断及临床药物观察程序332
十一、各种检查量表334
十二、鉴别诊断338
十三、治疗340
十四、护理344
第四节 血管性痴呆344
一、引言344
二、发病机制345
三、诊断345
四、国内有关血管性痴呆的报道349
第一节 概述354
第二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354
一、诊断354
二、鉴别诊断355
第三节 实验室资料355
一、遗传学试验355
二、化学标志355
三、磁刺激355
四、神经影像学356
第四节 治疗356
第一节 概述358
第二节 病理及病因358
一、病理358
二、病因358
第三节 发病机制359
一、体液因子的作用359
二、细胞免疫360
第四节 临床表现360
一、主要症状360
二、早期特征360
三、起病方式360
四、自然病程360
五、临床分期361
六、量表361
第五节 实验室资料361
一、实验室检查项目361
二、电生理检测361
三、生物化学和生物学标志362
四、神经影像学362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363
一、诊断363
二、鉴别诊断364
第七节 治疗364
一、向病人及其家属交待病情364
二、姑息疗法365
三、2-氨-6(三氟甲氧)苯噻唑365
四、其他疗法366
第一节 概述368
一、流行病学368
二、病因368
三、发病机制368
第二节 实验室资料368
一、单胺类神经递质368
二、血浆泌乳素369
三、24小时动态脑电图369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369
第三节 诊断及治疗370
一、临床表现370
二、诊断370
三、治疗370
第一节 概述372
一、定义372
二、病因372
三、发病机制372
四、病理372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373
一、临床表现373
二、实验室资料374
第三节 治疗及转归375
一、治疗375
二、转归375
第一节 概述377
一、定义377
二、流行病学377
三、自然病史377
第二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378
一、病理378
二、发病机制378
第三节 临床表现379
一、震颤379
二、肌强直380
三、姿势(体位)障碍380
四、运动减少380
五、精神、认知障碍381
六、其他症状及体征382
第四节 病因和临床分型382
一、原发性(特发性)帕金森病382
二、症状性或继发性帕金森病383
三、帕金森综合征叠加385
第五节 实验室资料386
一、血、尿、粪常规386
二、脑电图386
三、脑CT386
四、神经受体的定量影像学检测(PET)386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387
一、诊断387
二、鉴别诊断387
第七节 治疗概述388
一、总则388
二、代偿期治疗388
三、失代偿期治疗388
四、辅助治疗措施389
五、治疗进展389
第八节 药物治疗390
一、谷氨酸能拮抗剂390
二、抗胆碱能药物391
三、抗组织胺类药物392
四、左旋多巴及其复合物392
五、多巴胺受体激动剂394
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395
七、单胺氧化酶抑制剂395
八、剂量和合并用药396
九、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治疗397
第九节 外科治疗397
一、立体定位脑切开术397
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397
三、脑组织移植术398
第十节 预后及研究展望398
一、预后398
二、研究展望398
第一节 概述400
第二节 脑梗塞的细胞免疫异常400
一、中性粒细胞400
二、小胶质细胞401
三、单核巨噬细胞402
四、T细胞402
第三节 免疫治疗402
一、抗白细胞药物402
二、免疫抑制剂403
三、环孢菌素A403
第一节 概述405
一、重要性405
二、定义405
三、病因405
四、分类406
五、各型癫痫的发作频率406
第二节 一般防治406
一、癫痫的防治目的406
二、去除可能的促发因素406
三、预防可能的人身伤害407
四、药物治疗407
五、手术治疗407
六、发作当时的护理407
第三节 癫痫的一般诊断程序407
一、病史407
二、查体407
三、血液检查407
四、脑电图检查408
五、影像学检查408
六、其他检查408
第四节 抗癫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408
一、吸收408
二、分布408
三、生物学转化409
四、排泄409
第五节 应用抗癫痫药物必须注意的问题409
一、投药时机的选择409
二、药物的选择409
三、特殊情况的给药方法409
四、有关剂量问题410
五、几种常用抗癫痫药物的剂量和血浓度410
六、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411
七、对抗癫痫药物血浓度测定的评价411
八、抗癫痫药物的停用411
第六节 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412
一、一般性副作用412
二、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412
三、佝偻病与苯妥英纳412
四、其他412
第七节 几种常用抗癫痫药物介绍412
一、苯巴比妥412
二、苯妥英钠413
三、朴痫酮414
四、痛可宁414
五、丙戊酸钠414
六、安定414
七、硝基安定和氯安定415
八、溴化钾415
九、乙琥胺416
十、三甲双酮416
十一、醋氮酰胺416
第八节 癫痫连续状态416
一、重要性和病因416
二、定义417
三、分类417
四、对机体的影响419
第九节 各型癫痫连续状态治疗的药物选择420
一、安定421
二、氯硝安定421
三、苯妥英钠421
四、苯巴比妥类421
五、副醛422
六、利多卡因422
第十节 癫痫连续状态的诊疗422
一、诊疗总则422
二、诊疗程序423
第一节 概述429
第二节 临床应用的药理基础429
一、利用其生理作用430
二、利用其药理作用430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430
四、利用其抗炎、抗毒、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431
第三节 合理用药问题433
一、病例选择433
二、使用的一般基本原则434
三、给药途径434
四、制剂的选择434
五、投药剂量、疗程和方法435
第四节 撤停综合征436
第五节 副作用、并发症及其防治437
一、并发感染437
二、糖尿437
三、骨、关节并发症437
四、消化道并发症438
五、精神、神经并发症438
六、心血管并发症438
七、内分泌紊乱438
八、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438
九、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439
第六节 几种常见的神经科应用439
一、脑水肿439
二、多发性硬化441
三、重症肌无力443
四、格林-巴利综合征444
第一节 概述448
第二节 作用机制448
一、主要抑制T细胞依赖性免疫应答448
二、有利于抗原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增殖449
第三节 治疗方法和剂量449
第四节 临床应用450
一、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450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451
第五节 副作用452
第一节 概述455
一、定义455
二、血浆交换的方法及疗效455
三、副作用455
第二节 临床应用456
第一节 硫唑嘌呤457
一、适应证457
二、作用机制457
三、剂量和用法457
四、副作用457
第二节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457
一、简介457
二、用量及用法458
三、临床应用及疗效458
四、作用机制459
第三节 氨基吡啶类461
一、概述461
二、剂量及用法461
三、治疗作用461
四、毒副作用462
第四节 钙通道拮抗剂462
一、钙通道462
二、钙通道拮抗剂463
三、与钙通道障碍有关的疾病463
四、钙通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464
五、钙通道拮抗剂与肿瘤464
第五节 基因治疗465
一、简史465
二、适应证465
三、治疗程序466
四、展望467
第六节 干扰素468
第七节 氨甲喋呤469
一、适应证469
二、作用机制469
三、剂量、用法和疗效469
四、副作用469
第八节 环磷酰胺469
一、适应证469
二、作用机制469
三、用法和剂量469
四、副作用470
编后记473
热门推荐
- 1164953.html
- 959731.html
- 1468822.html
- 2002392.html
- 856649.html
- 1402137.html
- 2296821.html
- 1361061.html
- 1340993.html
- 18524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4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2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2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0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6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2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9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0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