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16748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岩性油气藏-石油天然气地质;岩性油气藏-油气勘探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与进展1

第一节 勘探和研究现状1

一、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概念与分类1

二、国外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4

三、国内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9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攻关目标11

一、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11

二、研究思路与攻关目标14

第三节 主要研究成果与勘探成效15

一、建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与成藏地质理论16

二、建立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17

三、揭示了四类原型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20

四、开发出“两项核心勘探技术”和特色技术23

五、建立了凹陷、区带、圈闭评价技术和规范标准25

六、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效25

第二章 含油气盆地类型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27

第一节 中国大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盆背景28

一、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演化阶段28

二、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基本特征32

三、中国各含油气区的成盆环境33

第二节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主要类型与特征34

一、中国大陆原型盆地类型34

二、不同原型盆地基本特征35

第三节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理论依据与类型42

一、构造—层序成藏组合概念与意义42

二、构造—层序成藏组合类型划分与特征43

第三章 陆相坳陷盆地沉积层序与区带分布规律60

第一节 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60

一、松辽盆地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60

二、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62

三、准噶尔盆地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63

第二节 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66

一、松辽盆地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66

二、鄂尔多斯盆地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68

三、准噶尔盆地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71

第三节 主要含油气区带类型及其油气富集规律73

一、长轴缓坡——低位、湖侵体系域(河流)三角洲型富集区带73

二、短轴缓坡——高位体系域河流三角洲型富集区带75

三、短轴陡坡——湖侵和高位辫状河(扇)三角洲型富集区带77

第四章 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层序与区带分布规律80

第一节 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80

一、储油砂体类型80

二、砂体分布规律83

第二节 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84

一、多级裂陷幕控制多级层序84

二、多期二级裂陷幕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85

三、构造沉降历史差异导致盆地不同部分主力油层差异86

四、与生油岩直接接触的主成湖期砂体有利于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86

第三节 主要含油气区带类型与分布规律89

一、陡坡带中下断阶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聚集带89

二、缓坡带边缘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油气聚集带90

三、缓坡带下部近洼陷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聚集带90

四、中央凸起围斜岩性地层油气藏聚集带91

五、富油气凹陷深潜山油气聚集带91

六、深层基底断裂—火成岩气藏聚集带92

第五章 陆相前陆盆地沉积层序与区带分布规律95

第一节 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95

一、中国陆上前陆盆地形成背景与宏观沉积特征95

二、陆相前陆盆地主要储油砂体类型与分布96

第二节 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100

一、早期型前陆盆地沉积层序与生储盖组合100

二、晚期型前陆盆地沉积层序与生储盖组合102

三、叠加型前陆盆地沉积层序与生储盖组合103

第三节 主要含油气区带类型与分布规律105

一、准噶尔西北缘前陆盆地主要含油气区带类型与分布105

二、川西前陆盆地主要含油气区带类型与分布107

第六章 海相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与区带分布规律110

第一节 沉积体系类型与分布111

一、主要碎屑岩沉积体系及分布111

二、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分布113

第二节 层序演化与生储盖组合特征119

一、层序演化120

二、储盖组合划分及特征120

第三节 主要含油气区带类型与分布规律122

一、台缘海侵礁滩型含油气区带122

二、台内海侵滩坝型含油气区带124

三、台内滨岸海侵滩坝型含油气区带125

四、台内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型含油气区带126

五、古隆起岩溶型含油气区带127

第七章 储集体类型及形成主控因素129

第一节 四类原型盆地发育的储集体类型129

一、断陷盆地储集体类型130

二、坳陷盆地储集体类型130

三、前陆盆地储集体类型131

四、克拉通盆地储集体类型132

第二节 有利砂砾岩储集体发育控制因素132

一、古地形控制陆相盆地砂体展布133

二、古物源水系规模控制砂体规模135

三、古水深控制砂体类型与分布137

第三节 有利碳酸盐岩储集体发育控制因素139

一、礁滩储集体140

二、白云岩储集体143

三、岩溶储集体144

四、构造作用对储集体物性的改善有重要作用145

第四节 有利火山岩储集体发育控制因素146

一、渤海湾盆地火山岩储集体及控制因素147

二、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149

三、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151

第五节“两相、两带”控制储层发育及其物性154

一、“两相”对储层发育及其物性的控制154

二、“两带”对储层发育及其物性的控制158

第八章 岩性地层圈闭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162

第一节 岩性地层圈闭类型与形成条件162

一、岩性地层圈闭类型162

二、岩性圈闭形成条件163

三、地层圈闭形成条件165

四、复合圈闭形成条件166

第二节 圈闭形成的“六线、四面”控制要素167

一、“六线”对圈闭发育的控制168

二、“四面”对圈闭发育的控制170

第三节 岩性地层圈闭带发育和分布特征171

一、有利岩性地层圈闭带的类型和分布171

二、岩性地层圈闭的纵横向分布和控制因素172

第九章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组合划分与成藏机制181

第一节 成藏组合划分与成藏机制181

一、“源内、源上、源下”三种成藏组合划分181

二、三种组合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机制182

三、东、西部盆地含油气层系分布差异200

四、“三大界面”控藏主要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富集202

第二节 四类原型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与特点206

一、陆相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206

二、陆相坳陷盆地三角洲“前缘带大面积成藏”210

三、陆相前陆盆地“冲断带扇体控油”214

四、海相克拉通盆地“台缘高能相带控油”218

第十章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223

第一节 地震勘探与储层预测关键技术223

一、岩性地震勘探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23

二、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岩性地震勘探技术224

三、储层预测关键技术的研发与集成237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264

一、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264

二、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的六个步骤270

第十一章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评价方法与技术274

第一节 勘探思想与勘探程序274

一、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想274

二、四类原型盆地的勘探程序279

第二节 区带评价方法与技术282

一、“四图叠合”区带划分与评价方法283

二、渤海湾盆地南堡富油气凹陷区带划分与评价283

三、松辽盆地南部泉四段三角洲前缘区带划分与评价294

第三节 圈闭评价技术298

一、“五步十图”圈闭评价规范与流程298

二、岩性圈闭识别配套技术303

参考文献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