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宪法学释论 修正6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新民著 著
- 出版社: 三民书局
- ISBN:97895741567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018页
- 文件大小:238MB
- 文件页数:11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宪法学释论 修正6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宪法的意义1
壹、宪法的功能1
一、宪法的出现——人类法政文明发展的极致1
二、宪法的政治意义1
三、宪法的法律意义2
贰、宪法的语源4
一、外国宪法之语源4
二、我国宪法之语源5
参、成文宪法的产生7
一、思想的渊源7
二、立宪运动的展开8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10
壹、老式或传统的分类10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10
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5
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20
贰、新式的分类22
一、规范性宪法、名义性宪法与字义性宪法22
二、其他分类24
第三节 我国立宪简史29
壹、清朝末年的醖酿期29
贰、民国初年的混沌期30
参、训政时期32
一、训政初期的「约法」32
二、五五宪草的制定33
第四节 现行宪法的制定36
壹、政治协商会议的立宪共识36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6
二、政治协商会议的结论37
三、政协宪草的产生39
贰、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的产生与宪法的制定40
一、制宪代表的产生40
二、宪法的制定42
参、现行宪法的几点特色42
第二章 宪法前言与总纲47
第五节 宪法的前言及意义47
壹、宪法前言的效力48
贰、学理的依据51
参、我国宪法前言所表达的「制宪意旨」55
第六节 国体与政体59
壹、国体与政体的意义60
贰、我国的国体与政体问题62
第七节 主权67
壹、主权的意义67
贰、古典主权概念的务展69
一、布丹的主权论69
二、霍布斯的主权论71
参、主权的种类72
一、君主主权72
二、国民主权73
三、国家主权者理论75
四、国会主权理论76
肆、主权理论的修正——新主权理论78
一、主权的可让渡理论78
二、主权的可约束性80
三、主权分裂理论81
第八节 国民84
壹、国民的地位84
贰、国籍的取得86
一、固有取得之国籍86
二、传来取得之国籍89
参、国籍的丧失92
第九节 领土94
壹、领土的意义94
一、领海94
二、经济海域95
三、领空95
贰、领土的界定96
参、外蒙古的归属问题97
肆、领土的变更99
第十节 民族平等103
壹、民族之意义103
贰、民族平等的意义104
参、民族平等的效力105
肆、民族平等的目标107
第十一节 国旗109
壹、我国国旗的历史109
一、革命的旗帜109
二、民国肇建时之国旗110
贰、国旗的法律地位111
一、国旗的尊荣权111
二、国旗的专属权113
第三章 人民基本权利与义务115
第十二节 基本人权的基本原则115
壹、近代人权思想的发展115
一、人权思想产生之哲学基础115
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民权论」119
三、人权理念的成文化(法典化)121
四、人权的世界化趋势125
贰、人权的种类126
一、人权、民权与基本权利127
二、古典人权与新兴人权127
三、权利性质的划分——地位理论129
四、人权种类的概括规定131
参、人权的拥有者——人权主体之问题134
一、国民的人权134
二、外国人的人权139
三、法人的人权141
肆、人权的适用效力144
一、个人保障的效力144
二、制度保障的效力145
三、两种制度保障效果的区分147
四、两种保障的互通效果148
伍、人权在私法关系间的效力151
一、传统理论——效力否认说152
二、新理论的产生——直接效力理论152
三、折衷理论——间接效力理论156
四、我国宪法人权体系的问题160
第十三节 人权的限制164
壹、人权限制的意义164
贰、人权限制的类型165
一、人权的无限制保留165
二、人权的特别限制166
三、人权的概括限制167
参、概括限制的具体内容169
一、限制人权之公益动机169
二、法律保留之原则176
三、比例原则181
第十四节 人民的基本义务185
壹、基本义务与法定义务185
一、基本义务之意义185
二、法定义务之意义186
贰、纳税之义务187
一、纳税之目的187
二、租税法定主义188
三、授权明确主义188
四、地方自治团体的征税权189
五、税捐与比例原则191
参、服兵役之义务192
一、征兵制之起源192
二、募兵制193
三、女子服兵役的问题193
四、社会役的制度195
肆、受国民教育的义务197
一、国民教育的人权性质197
二、受国民教育的义务性197
第四章 人权各论201
第十五节 平等权201
壹、平等权的意义201
贰、法律执行之平等202
一、行政权与司法权的拘束202
二、不法之平等204
参、法律制定的平等206
一、拘束立法权206
二、检验立法平等原则标准207
第十六节 人身自由权215
壹、人身自由的古典意义215
一、我国宪法的规定216
二、宪法人身自由的保障内容217
三、提审法的实践程序220
贰、人身自由的衍生意义224
一、刑求禁止原则226
二、苛刑禁止原则227
三、正当法律程序之保障原则228
第十七节 住居及迁徙自由权230
壹、住居自由230
一、住居自由的意义230
二、住居自由的限制232
贰、迁徙自由236
一、迁徙自由的意义236
二、迁徙自由的限制237
第十八节 意见自由权244
壹、言论自由244
一、言论自由之意义244
二、言论自由之界限245
贰、讲学自由259
一、讲学自由的概念259
二、学术自由的权利人261
三、大学自治之问题262
四、学术自由的界限268
参、著作自由270
肆、出版自由273
伍、其他表达意见自由275
第十九节 秘密通讯之自由277
壹、秘密通讯自由之性质277
贰、秘密通讯自由之限制277
参、秘密秘密通讯自由之限制279
肆、通讯监察的审查与效果282
第二十节 宗教自由权285
壹、宗教自由的性质及分类285
贰、宗教界定问题286
参、创立宗教之自由288
一、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288
二、现存教派「独占」的否认289
三、宗教自治原则289
肆、国家对宗教的规范290
第二十一节 集会与结社自由权297
壹、集会自由权297
一、室内集会298
二、室外集会299
三、集会权的限制302
贰、结社自由303
一、结社自由的特色303
二、结社的监督305
三、结社自由的限制306
第二十二节 财产权308
壹、财产权之性质308
贰、财产权保障的效果309
一、税捐310
二、没收311
三、公益征收312
四、国有化318
参、财产权的义务320
肆、财产权的内容321
一、法律的「财产权内容」规范权321
二、著作权321
第二十三节 生存权324
壹、死刑之废止问题324
一、废止论325
二、废止论的斟酌326
贰、墮胎的合法化问题329
一、胎儿权利的保障329
二、母亲对胎儿生命支配权的消失329
三、堕胎合法化330
四、堕胎许可之条件331
参、安乐死的许可问题333
肆、请求国家生存照顾之权利336
第二十四节 参政权338
壹、参政权之范围338
贰、服公职之权338
参、选举权340
一、选举权的内容与限制340
二、选举的制度342
肆、罢免权354
伍、创制与复决权355
一、创制权355
二、复决权356
三、创制、复决制度开始实施时期357
陆、公民投票制度358
第二十五节 权利救济权——请愿、诉愿与诉讼权363
壹、请愿权363
一、请愿之性质363
二、请愿之内容364
三、请愿之方式366
四、请愿之限制367
贰、诉愿权367
参、诉讼权369
一、法院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370
二、普通诉讼体系372
三、行政诉讼体系373
四、军事审判体系374
五、宪法诉愿375
第二十六节 社会权376
壹、社会权的起源376
贰、社会权的种类378
一、威玛宪法的社会权规定378
二、我国宪法的社会权条款379
三、社会权种类的扩张381
参、社会权实践的方式与困难382
第五章 国民大会387
第二十七节 国民大会的制度387
壹、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大会职权的构想387
一、构想的发展与演变387
二、构想的来源与外国相似之制度390
贰、国民大会的性质——政权的概念395
一、政权与主权396
二、政权与治权397
三、直接民权与代议政治400
参、国民大会职权的法制实践401
一、孙中山先生构想的现实性考验401
二、四个阶段的法制规范402
肆、国民大会代表407
一、国大代表的产生408
二、国大代表的任期412
三、国大代表的权利413
第六章 总统417
第二十八节 总统制度417
壹、总统制度的类型417
一、实权总统制417
二、虚位总统制419
三、部份实权总统421
贰、我国宪法的总统制度424
一、总统制度的引进与演变424
二、我国宪法总统制度的设计427
三、行宪后总统制度的转变429
四、我国宪政体制中总统角色的定位436
第二十九节 总统的产生438
壹、总统的选举438
一、宪法原始制度——间接选举制438
二、总统的直选制度439
贰、总统的罢免及弹劾443
一、原始制度-国大之权限443
二、制度的演变444
参、总统的继任与代行445
一、继任445
二、代行446
第三十节 总统的职权449
壹、统帅权449
一、军政与军令二元制450
二、军政与军令一元制452
三、我国过去实施的二元化制度454
四、国防法的规定457
五、统帅权范围458
贰、公布法令权460
一、法律公布的意义460
二、命令发布的意义462
三、副署制度的问题463
参、缔结条约与宣战媾和权466
一、缔结条约权466
二、宣战媾和权469
肆、戒严权470
一、近代戒严制度之发展470
二、我国戒严制度的内容473
三、戒严制度之检讨479
伍、任免权484
一、总统「依法」行使任免权484
二、任免对象的范围485
三、免职权的问题488
陆、赦免权489
一、赦免权的范围与种类489
二、赦免权的效果490
柒、荣典权493
捌、紧急命令权496
一、紧急命令权制度的意义496
二、我国宪法紧急命令权制度的演变499
三、紧急命令的范围502
四、紧急命令的追认509
玖、免追诉权513
一、豁免制度之正当性514
二、豁免制度之「时」的范围516
三、豁免权的性质517
四、豁免权的放弃518
五、豁免权的消灭519
拾、院际调解权520
一、调解权的性质520
二、调解权之实益521
拾壹、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523
一、大政方针决定权的内容524
二、机关组织设立权525
三、国家安全会议与国家安全局之关系527
拾贰、解散立法院之权527
一、主动解散权528
二、被动解散权528
拾参、宪法机关之人事决定权529
拾肆、其他法定特权531
一、关税豁免531
二、特恤金颁予权532
三、卸任总统的礼遇532
四、国家机密特权532
第七章 行政院535
第三十一节 行政院的地位与组织535
壹、行政院的地位536
一、制宪过程的反映536
二、现行条文的反映536
贰、行政院长的产生方式540
一、行政院长人选决定问题540
二、行政院长的免职543
三、行政院长之任期545
四、行政院长的代理制度546
五、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的问题547
参、行政院其他阁员之任免548
肆、行政院会议之制度550
一、院会性质550
二、院会之任务551
第三十二节 行政院的责任——行政院与立法院的关系553
壹、施政报告553
贰、质询及答询义务554
参、覆议制度555
肆、连带责任的问题558
第八章 立法院561
第三十三节 立法院的职权561
壹、立法院的地位561
贰、立法院之职权种类563
一、立法权563
二、人事权569
三、财政权570
四、质询权575
五、调查权577
六、其他国家重要事项的议决权588
七、总统、副总统的罢免及弹劾权591
八、倒阁权596
九、总统国情报告听取权597
参、立法院的组织及会议600
一、立法院的组织主要是院长及委员会600
二、立法院会议602
第三十四节 立法委员604
壹、立法委员的产生604
一、宪法及一票制的旧制604
二、单一选区两票制605
贰、立法委员的特权606
一、免责权606
二、人身自由特权612
三、地方议员之免责权及人身自由特权614
参、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的问题617
第九章 司法院621
第三十五节 司法院之地位与职权621
壹、司法院的地位621
一、最高司法机关的意义621
二、司法院的定位622
贰、司法院之职权634
一、司法权「不可分性」的保障效果634
二、军事审判权635
三、司法院职权之种类641
四、预算独立编列权646
第三十六节 法官648
壹、法官的地位648
一、司法独立的意义648
二、法官之「超出党派」653
三、法官审判的依据657
贰、法官的身分保障668
一、法官的范围668
二、法官的任用677
三、法官的任期681
四、法官身分的改变684
五、法官自治的问题691
第三十七节 大法官695
壹、大法官的制度695
一、大法官的产生695
二、大法官的身分保障699
三、大法官的任期702
贰、大法官的职权704
一、释宪权704
二、统一解释法令739
三、政党违宪审查权742
四、总统、副总统弹劾审判权757
参、大法官决议的效力761
一、大法官的决议的效力种类761
二、效力范围771
三、暂时处分的制度774
第十章 考试院781
第三十八节 考试院的地位781
壹、考试权理念的来源781
贰、考试权的独立问题783
一、分赃制与功绩制783
二、三权分立下的考试权784
三、五权宪法下独立的考试权786
参、考试院的组织788
一、院长与考试院会议788
二、考试委员789
三、考选部与铨叙部及公务人员保障与培训委员会792
第三十九节 考试院的职权794
壹、宪法考试权的范围794
一、考试794
二、铨叙798
贰、考试院职权的释出—人事行政局之成立802
第十一章 监察院805
第四十节 监察权的意义与监察院的组织805
壹、我国宪法监察权的思想渊源805
一、源於我国历代的典章制度805
二、基於孙中山先生的学说与鼓吹807
贰、监察委员810
一、监察委员产生制度的演变810
二、监察委员的资格812
三、监察委员的兼职限制815
第四十一节 监察院的职权817
壹、调查权818
一、调查权的发动818
二、调查权的对象819
三、调查权的行使方式821
贰、纠正权823
一、纠正权的行使目的823
二、纠正权的行使程序824
三、纠正案的效力825
参、弹劾权826
一、弹劾权的意义826
二、弹劾权的发动827
三、弹劾权的效果830
四、弹劾权制度的检讨833
肆、纠举权838
一、纠举权的概念838
二、纠举权制度的检讨840
伍、巡察权841
陆、监试权843
柒、审计权844
一、审计权的内容845
二、审计机关——审计长的职权846
三、审计部的归属问题847
捌、受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之权849
第十二章 地方自治851
第四十二节 地方自治的意义851
壹、分权的制度851
一、单一国、联邦国与邦联851
二、我国的「均权制」852
三、分权的范围854
贰、中央与地方立法权857
一、立法权的区分857
二、分权的效果859
参、中央与地方行政权861
一、划分方法861
二、中央行政862
三、委托行政863
四、自治行政865
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冲突868
一、司法途径的解决868
二、政治解决的途径871
第四十三节 我国宪法的地方制度873
壹、地方制度的结构873
一、内地的地方制度873
二、边疆的地方制度878
贰、地方自治实施的程序880
一、宪法的规定880
二、台湾地区实施地方自治的「变形」880
参、民国八十六年修宪前的制度881
一、制度的立法程序881
二、地方自治的组织883
三、地方自治的监督888
肆、民国八十六年修宪后的制度890
伍、台湾地区实施地方自治的检讨893
第十三章 基本国策897
第四十四节 宪法基本国策的制度897
壹、宪法的「第三种结构」897
贰、制度的起源——德国威玛宪法的滥觞898
参、我国基本国策内容的分类901
一、国防宪法902
二、外交宪法908
三、经济宪法909
四、社会宪法917
五、文化宪法921
六、少数民族宪法927
第四十五节 基本国策的适用力问题928
壹、传统理论——所谓的方针条款928
贰、修正理念——德国宪法学界的新理论930
一、基本国策制度的改弦更张930
二、国家目的规定931
三、宪法委托933
参、我国基本国策效力的分析935
一、基本国策与人权的关系935
二、基本国策效力的分类937
第十四章 宪法的修改941
第四十六节 宪法修改的制度941
壹、宪法修改的意义与限制941
一、修宪时间的限制941
二、修宪方式的限制943
三、修宪内容的限制943
贰、我国宪法修改的程序950
一、国民大会发动的修宪(已冻结)950
二、立法院发动的修宪954
第四十七节 我国修宪简史——动员戡乱时期的临时条款957
壹、制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957
贰、两个时期的动员戡乱体制958
一、动员戡乱前期的宪政——蒋中正总统时代的宪政958
二、动员戡乱后期的宪政——蒋经国总统时期的宪政964
参、「以史为师」——临时条款的检讨967
一、动员戡乱的「名实相符」问题967
二、临时条款的「量变」与「质变」969
三、「法统」观念的僵化与盛行971
第四十八节 动员戡乱时期终止后的宪政改革975
壹、李登辉总统的宪政改革——两阶段修宪论975
一、改革的难题975
二、改革的步骤978
贰、第一阶段之修宪——所谓「形式修宪」与废止临时条款979
参、第二阶段的修宪——所谓「实质」修宪981
肆、后续的修宪984
一、民国八十三年的修宪984
二、民国八十六年的修宪985
三、民国八十八年的修宪986
四、民国八十九年的修宪990
五、民国九十四年的修宪996
伍、宪政改革的反省与前瞻1001
一、李登辉总统时代之「十年一觉宪改梦」1001
二、陈水扁总统时代的宪改1006
三、马英久总统的宪改计画1011
四、宪政改革的前瞻1011
热门推荐
- 847643.html
- 1652943.html
- 2176178.html
- 3521595.html
- 1574665.html
- 1553232.html
- 1251181.html
- 3883794.html
- 144086.html
- 1061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31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0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2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83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0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2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82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1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