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赋论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新文;苏瑞隆,彭安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558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2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83页
- 主题词:赋-文学史-文学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赋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国赋论概观1
第一节 中国赋论的历史发展2
一、汉代赋论2
二、魏晋南北朝赋论3
三、唐宋赋论3
四、元明赋论4
五、清及近代赋论4
六、现当代赋学研究4
第二节 中国赋论的基本内容6
一、论赋的文体性质及其范围6
二、论赋的起源7
三、论赋的体制类别8
四、论赋的创作原则与写法技巧8
五、论赋的思想内容与总体艺术特征8
六、论赋作家9
七、论赋作品10
八、论赋的功用价值10
九、记载赋家事迹与史料考辨10
十、论赋的发展衍变历史11
第三节 中国赋论的价值特色11
一、古代赋论表述形式与方法的特点11
二、赋论与赋的创作、文艺思想论争的关系12
三、赋论的价值及影响12
第一章 汉代赋论的兴起14
第一节 汉代赋论概述14
一、“唯美”与“尚用”是汉代赋论的焦点14
二、西汉“两司马”、扬雄及东汉班固等的赋论15
三、关于汉赋渊源及其艺术特征的探讨17
四、两汉赋论的发展与影响19
第二节 司马迁的赋论20
一、《史记》为辞赋家立传并载录辞赋作品20
二、司马迁重视“讽谏”的辞赋见解22
第三节 扬雄的赋论24
一、关于辞赋“讽谏”认识的变化24
二、汉赋美善统一的“丽则”原则27
第四节 《汉志·诗赋略》的赋论28
一、从刘向、刘歆《七略》到《汉书·艺文志》28
二、《汉志·诗赋略》的辞赋著录与分类30
三、《诗赋略序》论赋体及其发展35
第五节 班固的赋论37
一、《两都赋序》37
二、《汉书》对西汉赋家赋作的叙论40
第六节 王充及蔡邕等人的赋论42
一、桓谭的赋论42
二、王充的赋论45
三、张衡及王符、王延寿的赋论48
四、蔡邕论赋与汉灵帝“鸿都门学”51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赋论的拓展54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赋论概述54
一、魏晋南北朝赋论的特点54
二、魏晋南北朝赋论的发展衍变55
第二节 曹魏时期的赋论59
一、曹丕的赋论59
二、曹植和杨修的赋论63
三、嵇康的《琴赋序》66
第三节 晋代的赋论68
一、成公绥、张华的赋序与傅玄《七谟序》69
二、左思与皇甫谧等的《三都赋》序论74
三、挚虞《文章流别志论》中的赋论81
四、陆机和陆云的赋论83
五、两晋士人的“清谈”与赋论90
第四节 南北朝的赋论98
一、宋齐间谢灵运、范晔、沈约的赋论99
二、梁前期裴子野、萧子显及萧统等的赋论104
三、梁后期萧纲、萧绎的赋论110
四、北朝庾信与颜之推的赋论112
第五节 刘勰的赋论114
一、关于赋的体制、源流116
二、关于赋的发展演变117
三、关于赋家的风格才性119
四、关于赋的创作要求120
第三章 唐宋赋论的转捩(上)123
第一节 隋唐五代赋论概述123
一、隋及唐代初期的古赋理论124
二、中唐时期的古、律赋之争125
三、晚唐、五代的赋论126
第二节 唐初史家与古文家关于“古赋”的论争128
一、唐初史家的意见129
二、古文运动前驱者的批评130
三、诗人与散文家对赋的肯定131
第三节 白居易《赋赋》与中晚唐的律赋理论133
一、中晚唐人的律赋观133
二、白居易的《赋赋》及其他135
第四节 《赋谱》及其他唐五代的赋格书138
一、唐五代的赋格书138
二、佚名氏《赋谱》141
第五节 中晚唐诗论笔记与五代《唐摭言》中的赋论148
一、《文镜秘府论》与《本事诗》中的赋论148
二、《唐国史补》等中晚唐笔记的赋论150
三、《唐摭言》对唐代科举试赋的记载153
第四章 唐宋赋论的转捩(下)158
第一节 宋金赋论概述158
一、宋代赋论的内容与特点158
二、北宋前、后期赋论的发展160
三、南宋的赋论概况163
四、金代王若虚、元好问等的赋论166
第二节 北宋范仲淹及苏轼、秦观、晁补之的辞赋理论169
一、范仲淹《赋林衡鉴序》论律赋169
二、苏轼的赋论171
三、秦观“曲尽其妙”的律赋论175
四、晁补之的“楚辞三书”及《汴都赋序》179
第三节 南宋王铚与王观国的赋论184
一、王铚《四六话》中的赋论184
二、王观国《学林》中的赋论187
第四节 洪迈、朱熹及高似孙的辞赋理论191
一、洪迈《容斋随笔》五集中的赋论192
二、朱熹的辞赋评论199
三、高似孙的《骚略序》204
第五节 郑起潜《声律关键》及宋代的赋格书204
一、宋代赋格书考述205
二、郑起潜《声律关键》206
第五章 元明赋论的赓续210
第一节 元明赋论概述210
一、元代赋论概况211
二、明代赋论概况212
第二节 元刘埙、陈绎曾论“古赋”215
一、刘埙《隐居通议》中的“古赋”216
二、陈绎曾《楚赋谱》、《汉赋谱》及《唐赋附说》223
第三节 祝尧的《古赋辨体》226
一、“因时代高下”述辞赋发展简史及“祖骚宗汉”主张227
二、“因体制沿革”辩辞赋之体且确立“古、俳、律、文”之名228
三、“本之于情”的作赋原则与“善美兼尽”的艺术要求231
四、以“情、辞、理”的标准评论楚汉至唐宋辞赋作品232
第四节 明吴讷、徐师曾的辞赋“辨体”论233
一、明初吴讷《文章辨体》论古赋及律赋233
二、明中后期徐师曾《文体明辨·赋》236
第五节 谢榛、王世贞以及胡应麟的赋论239
一、谢榛《四溟诗话》中的赋论239
二、王世贞《艺苑卮言》中的赋论241
三、胡应麟《诗薮》中的赋论245
第六节 明末陈山毓、张溥及许学夷的赋论248
一、陈山毓赋论《赋略序》248
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的赋论254
三、许学夷《诗源辨体》中的赋论257
第六章 清代赋论的繁荣与终结258
第一节 清及近代赋论概述258
一、清代前期赋论的展开259
二、清中叶赋话、赋论的兴盛261
三、晚清、近代古典赋论的延续与终结262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赋论263
一、吴景旭、朱鹤龄、纳兰性德的赋论264
二、赵维烈、王修玉、陆葇的赋论267
三、康熙帝《御制历代赋汇序》271
四、王之绩、何焯的赋论272
第三节 清中叶赋话的发展及其内容276
一、赋话的渊源与笔记及赋论、诗论的关联276
二、浦铣等乾、嘉赋话的三项主要内容279
三、赋话缓慢发展的原因及其价值特色281
第四节 乾隆年间的赋论与赋话著作283
一、程廷祚、汤聘、朱一飞的赋论283
二、李调元、王芑孙等人的赋话289
三、孙梅、彭元瑞《四六话》中的赋话295
四、沈德潜、姚鼐、章学诚、张惠言等的赋论297
第五节 浦铣的《历代赋话》与《复小斋赋话》301
一、浦铣的生平及其“赋话”著述301
二、《历代赋话》的赋学文献价值303
三、《复小斋赋话》的律赋论述特色306
第六节 嘉庆、道光年间的赋论与赋话著作310
一、嘉庆年间孙奎、吴锡麒、邱士超、顾莼的赋论310
二、道光年间鲍桂星、汪廷珍的律赋论述316
三、林联桂的《见星庐赋话》319
四、王家相、余丙照、江含春、魏谦升等的赋论327
第七节 晚清近代的赋论335
一、咸丰、同治年间李元度《赋学正鹄》等赋论335
二、刘熙载《艺概·赋概》337
三、光绪年间张之洞及沈祖荣、沈祖燕的赋论343
四、清末民初刘师培、姚华、章炳麟等的赋论349
第七章 现当代新赋学的开启与复兴355
第一节 现当代赋学研究概述355
一、现当代赋学研究的学术历程355
二、现当代赋学研究的特点360
三、21世纪赋学研究的趋势与展望362
第二节 现代新赋学的开启365
一、“五四”前后文学史著作对赋的论述365
二、陈去病、金秬香、陶秋英等的赋学论著368
三、闻一多、朱光潜的赋论372
第三节 当代前30年赋学研究的迟滞与蓄积378
一、“新中国成立后17年”赋学研究的蓄积379
二、香港、台湾地区赋学研究的延续及其论著385
第四节 20世纪末赋学研究的复兴388
一、20世纪80年代的汉赋与赋史论著389
二、20世纪90年代赋论、赋学著作的新起398
三、20世纪90年代的汉魏六朝赋及辞赋史论著403
四、台湾地区赋学研究的突出成就412
五、港台学者的赋学论著414
六、赋学文献的编辑整理425
第八章 20世纪国外赋学研究概况431
第一节 日本、韩国的赋学研究431
一、日本铃木虎雄等的赋学研究431
二、韩国赋学研究概说436
第二节 欧美的辞赋翻译与研究438
一、先秦汉魏六朝及唐代赋的翻译438
二、先秦汉魏六朝赋的分析评论440
三、先秦汉魏六朝赋的专题研究445
第三节 美国学者康达维的赋学成就450
一、《昭明文选》所收赋的英文翻译450
二、汉魏六朝赋篇的具体剖析451
三、博士学位论文《扬雄赋研究》454
四、关于中国古代赋学的专题研究457
主要参考文献460
附录 本书作者赋学研究论著索引467
后记471
热门推荐
- 2075698.html
- 2907422.html
- 3627033.html
- 1424452.html
- 114435.html
- 2086735.html
- 2829609.html
- 3458140.html
- 2976726.html
- 1855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60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5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3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5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9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8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4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44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