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观念大碰撞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程萍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 ISBN:962846726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文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观念大碰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2
1.1.1 对人类文明演进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2
1.1.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渊源4
1.1.3 对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
1.2.1 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观念大碰撞10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与完善11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18
1.3.1 主要内容18
1.3.2 主要观点21
1.4 本书着重探索的问题与尚待深入研究之处29
1.4.1 着重探索的问题29
1.4.2 尚待深入研究之处31
第二章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突出贡献33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学解析35
2.1.1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本质特征35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学方向”36
2.1.3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性概念38
2.1.4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及其逻辑关系39
2.1.5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边界——发展面40
2.1.6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力内因——梯度44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时空统一观44
2.2.1 对可持续发展“空间分布”的认知44
2.2.2 可持续发展的“时空耦合”——“代际公平与区际公平”45
2.2.3 我国国家内部空间(区域)发展差异的定量表达46
2.3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表47
2.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表的制定原理47
2.3.2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产负债矩阵构建49
2.3.3 区域可持续发展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法49
2.3.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作用52
2.4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系52
2.4.1 现代化的三大基本内涵52
2.4.2 现代化的目标函数54
2.4.3 现代化的空间规定55
2.4.4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标识57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研究发展趋势58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58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59
第三章 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61
3.1 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科学技术观62
3.1.1 科技创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62
3.1.2 新的科学技术观具有的显著特点63
3.1.3 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互为前提65
3.2 科技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71
3.2.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表达式71
3.2.2 科技生产力的外延辨识76
3.2.3 科技生产力的内涵分析78
3.2.4 科技生产力对综合国力的影响80
3.3 21世纪中国的抉择:依靠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82
3.3.1 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三步走”的战略目标83
3.3.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85
第四章 科技创新负效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制约89
4.1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关系90
4.1.1 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90
4.1.2 认识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重新选择发展模式92
4.2 人口大爆炸94
4.2.1 21世纪世界人口——从爆炸到静止94
4.2.2 我国人口现状与问题95
4.3 资源枯竭与能源危机99
4.3.1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99
4.3.2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与能源紧缺加剧102
4.4 生态环境恶化108
4.4.1 生态失衡108
4.4.2 环境污染115
第五章 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121
5.1 科学技术将演变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支配力量122
5.1.1 现代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与成果122
5.1.2 现代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124
5.1.3 现代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27
5.1.4 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科学将高度技术化,技术将高度科学化131
5.2 依靠科技,向海洋、向太空要资源,要能源133
5.2.1 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133
5.2.2 月球:“广寒宫”变成“渡假村”137
5.2.3 太阳:无限的绿色能源140
5.2.4 太空:任人类翱翔143
5.3 依靠科技,走出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的困境148
5.3.1 被绿色覆盖、功能高度集中的立体城市149
5.3.2 混合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将先后登场151
5.3.3 新材料:丰富多彩的物质材料基础152
5.4 依靠科技,解决人类自身发展的困扰157
5.4.1 基因工程:按人类意愿培养生物158
5.4.2 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生命科学的敲门砖163
5.4.3 高科技农业: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食物165
第六章 建立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想171
6.1 可持续发展成为衡量科技创新价值的新标尺172
6.1.1 新世纪的科技创新必将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172
6.1.2 “可持续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协调功能173
6.1.3 “可持续科技创新”的价值准则177
6.2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78
6.2.1 “可持续科技创新”的评价要素分析178
6.2.2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179
6.2.3 “可持续科技创新”的描述性评价181
6.2.4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的旋进原则183
6.3 “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想187
第七章 科技成果转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195
7.1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196
7.1.1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概念196
7.1.2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199
7.1.3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202
7.2 “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204
7.2.1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205
7.2.2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207
7.2.3 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的科技成果转化208
7.3 科技成果转化的测度与评价210
7.3.1 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体系210
7.3.2 科技成果转化的测度与评价211
7.4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现状215
7.4.1 科技成果转化的国际经验215
7.4.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219
7.4.3 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221
第八章 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25
8.1 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与功能226
8.1.1 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内涵表述226
8.1.2 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28
8.1.3 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分系统构成与任务231
8.1.4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内部分工与其相互间关系236
8.2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基础设施与政策238
8.2.1 “三大工程”将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付诸行动238
8.2.2 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行动的物质投入243
8.2.3 营造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246
参考文献255
后记261
热门推荐
- 702750.html
- 1609735.html
- 2947688.html
- 2124766.html
- 1727447.html
- 3274684.html
- 2643067.html
- 3753491.html
- 2935923.html
- 2163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0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6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4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2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9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9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2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