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灾区产业恢复与重建研究 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地震灾区产业恢复与重建研究 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
  • 王彬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9869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灾区-经济发展-研究-汶川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地震灾区产业恢复与重建研究 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

二、结构与内容3

三、主要创新点5

第一章 空间范围、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8

第一节 汶川地震及其空间范围8

一、汶川地震概况8

二、四川灾区空间范围界定的不同观点11

三、本书研究的空间范围14

第二节 文献述评15

一、文献检索的总体情况16

二、关于灾后产业布局的文献述评18

三、关于灾后产业结构优化的文献述评19

四、关于四川灾区产业重建的文献述评21

第三节 理论基础2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24

二、产业结构理论29

三、产业布局理论32

四、灾害经济理论36

第四节 逻辑与框架42

一、产业重建的经济学逻辑42

二、研究框架48

第二章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震前产业发展状况51

第一节 震前产业发展的承载条件和资源禀赋51

一、地理环境由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区域构成51

二、地质结构复杂54

三、自然、人文资源富集57

第二节 震前产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64

一、经济中心65

二、经济网络72

三、经济腹地77

第三节 震前产业发展总体态势78

一、灾区产业的地位和特殊贡献78

二、灾区产业发展的特点82

三、灾区产业发展的趋势88

四、灾区产业竞争力评价101

第三章 四川灾区产业损失及其影响分析104

第一节 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实证应用104

一、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界定104

二、直接损失评估方法的实证应用105

三、间接损失评估方法的实证应用107

四、主要研究结论109

第二节 四川灾区产业直接损失评估111

一、第一产业损失评估111

二、第二产业损失评估112

三、第三产业损失评估115

第三节 汶川地震区域产业间接损失评估118

第四节 四川灾区产业损失的影响分析121

一、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影响122

二、对全省产业发展的影响125

三、区域经济差异下产业损失影响的对比分析——以阿坝州与成都市为例127

四、四川灾区有实力将灾难转化为发展契机128

第四章 四川灾区产业重建战略130

第一节 汶川地震灾后产业重建的国家战略路线130

一、国际灾后产业重建的一般阶段及其特征131

二、汶川地震灾后产业重建战略的阶段性重点132

第二节 四川灾区产业重建的战略路径与任务135

一、汶川地震灾后产业重建的战略路径选择135

二、汶川地震灾后产业重建的战略形势137

三、四川灾区产业重建的战略任务144

第五章 四川灾区重建的产业选择与发展147

第一节 灾后产业重建模型的建立147

一、灾后产业选择的特点147

二、灾后产业选择的原则149

三、灾后产业选择的主要路径151

第二节 四川灾区产业选择的多重视角152

一、演化—调整——发展趋势的视角152

二、承接产业转移——外部冲击的视角160

三、需求拉动——内生恢复的视角160

四、产业关联带动——重建效率的视角166

五、产业选择的主要结论169

第三节 四川灾区产业恢复与发展170

一、绿色食品170

二、磷化工173

三、新型建材175

四、机电设备176

五、电子信息179

六、新能源181

七、旅游183

第六章 四川灾区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186

第一节 灾后产业布局的实现机理186

一、市场竞争导向的灾后产业微观布局模型187

二、新的竞争性区位因素188

三、四川灾区产业的布局机理190

第二节 基于承载条件的安全布局191

一、承载力概述191

二、灾后的承载功能195

第三节 基于产业空间演进的调整布局197

一、灾前四川生产力布局的演进态势198

二、6市州产业布局调整的规划格局202

第四节 基于城市功能和主体功能的发展布局206

一、按照城市功能构建四川灾区经济新框架206

二、按照主体功能划分区域布局产业210

第七章 四川灾区产业重建的制度保障215

第一节 机制创新215

一、企业援助机制216

二、要素支撑机制219

三、产业融资机制221

四、转移补偿机制222

第二节 能力建设223

一、企业自生能力建设224

二、产业竞争能力建设227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231

参考文献234

后记245

图1-1 经济—环境系统43

图1-2 受地震破坏的经济—环境系统47

图1-3 研究思路48

图1-4 研究框架49

图4-1 灾后重建的实施阶段132

图4-2 不同发展路径的损失—收益比较137

图5-1 灾后产业选择的理论模型152

图5-2 绿色食品产业价值链171

图6-1 四川灾区产业布局过程191

图6-2 承载力概念模型192

图6-3 灾区分工格局构想208

图7-1 日本重大灾害制度概要217

表1-1 四川省39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分布15

表1-2 文献关键词检索情况17

表1-3 西方灾害经济问题研究的发展37

表1-4 西方灾害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38

表2-1 四川省地震危险度区划56

表2-2 成都主要矿产资源57

表2-3 阿坝州动植物资源61

表2-4 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62

表2-5 四川省重灾区面积和人口66

表2-6 6市(州)主要交通线73

表2-7 汶川地震地区国道走向74

表2-8 汶川地震地区民航交通梯队75

表2-9 四川极重灾区和重灾区39个县的经济数据统计表(2006)79

表2-10 重灾区6市(州)37个县产业发展在四川省的地位(2006)81

表2-1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83

表2-12 四川重灾区6市(州)2007年的工业化水平84

表2-13 四川重灾区6市(州)2007年产业结构特征86

表2-14 四川重灾区6市(州)灾前工业集中程度(2007)88

表2-15 震前四川省重点产业在重灾区6市(州)的发展与布局89

表2-16 重灾区6市(州)“十一五”规划构建的产业体系93

表2-17 四川重灾区6市(州)37个县灾前工业发展水平与支柱产业(2007)97

表2-18 四川重灾区6市(州)灾前产业竞争力评价(2006)102

表2-19 四川重灾区6市(州)灾前发展水平比较(2006)103

表3-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23

表3-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对四川经济增长的拉动率124

表4-1 三大类型区在四川省的分布140

表5-1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特征153

表5-2 “十一五”部分工业行业增长及主要影响因素情况157

表5-3 西南地区各产业中间投入率162

表5-4 灾前灾后各国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动情况164

表5-5 重点受灾行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67

表5-6 重点受灾工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68

表5-7 重点受灾产业及部门单位增加值贡献系数169

表6-1 基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类型区域概况195

表6-2 适宜开发区域产业布局(a)211

表6-3 适宜开发区域产业布局(b)212

表6-4 生态重建区域产业布局214

热门推荐